苗文美
【摘 要】
語文教學中運用了興趣教學,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不斷獲得新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使這種濃厚的興趣化為一種動力。利用小學生愛動喜新的特點激發興趣。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培養興趣。
【關鍵詞】
培養 興趣 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是指導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快樂創造的快樂。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了興趣教學,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不斷獲得新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使這種濃厚的興趣化為一種動力。
一、利用小學生愛動喜新的特點激發興趣
小學生天真活潑、愛動,喜歡新鮮事物。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盡量給學生活動的機會,精心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把他們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來,使每一堂課都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感覺,使其主動獲取知識。
1.運用游戲,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如背誦課文,小學生感到很枯燥單調,我就根據課文的不同內容,采取游戲法進行背誦課文。先把學生分成三個組,分組表演背誦,每組設立組長進行打分。然后按分進行抽查,成績優秀者給予獎勵和表揚,學生們表現活躍。這樣既加快了背的速度,也加強了小群體之間的競爭意識。一個簡單的活動,撥動了學生樂學的心弦,學生感受深,記得牢,興趣盎然。
2.運用比較,調動積極性。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語言訓練和課文分析中運用比較法,有助于學生迅速的理解語言,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通過比較詞、句、法、段落、語序、標點、結構等,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比較句子,課文《燕子》是這樣描寫春光中燕子飛行情景的,“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的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邊。”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把這個句子濃縮為“燕子在天空中掠過,由這邊飛到那邊。”然后讓學生做比較,哪句寫的好?好在哪里?為什么?問題一提出,學生就都活躍起來,開始討論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原句寫的比較好,既交待了燕子飛行的環境,又表現了燕子飛行時快捷靈巧的特點。學生懂得把句子寫具體,不是面面俱到的寫,而是抓住事物特點寫。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領悟到語言運用上的獨到之處,而且激發了興趣,調動了積極性。
二、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培養興趣
爭強好勝是學生求知的動力,小學生喜歡搞競賽以顯示自己的本領和特長,如果自己勝了,得到老師的表揚,會激起更大的動力和興趣。
1.趣味性。學生學習課文喜歡有趣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學中有樂,樂在其中,把內容盡力變得有趣味,讓學生樂于去學,樂于接受。如《落花生》《小青石》兩課,前一篇寫一家人通過議花生的好處寫物喻人,后一篇是童話故事,通過小青石和小黑石的對話,闡明了生活的意義。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采用分角色朗讀,學生爭先恐后要求讀,通過朗讀,學生掌握了不同語氣可以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色彩,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趣。
2.競爭性。小學生有爭強心理,樂于表現自己。我平時在講課文時,凡是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如《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課文,在布置課前預習時,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講成小故事,比一比,看一看,誰講的生動感人,要求不準死記硬背,然后師生進行評議,優者給小紅花獎,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而且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英雄的崇拜之情,取得一石三鳥的效果。
3.觀察性。說話能力是多項能力的綜合體現,而觀察能力是說話能力的基礎能力。觀察是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源泉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在教授《桂林山水》《南京長江大橋》后,帶領學生到附近有名的風景區或者教室外和校園外,欣賞自然分光,指導學生觀察景物特點,把所見所聞寫下了,力求詳盡真實,使學生從內心贊美祖國河山的壯美,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進而培養學生愛觀察的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調控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成功率越高,說明教學效果越高。學生能愉快地學習,貴在學中有樂,學中有趣。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只是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生的主體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有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韋至成.語文教育情境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3】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