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俏枝 尹晶晶
摘要:西方學術界提出的“混合經濟”和我國目前所實施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是同一概念,“混合所有制經濟”也并非與“基本經濟制度”屬于同一層次的范疇,其本質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受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約束,并為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區分以上三個概念對于掃清“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的障礙,正確引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方向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經濟;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一節中提出了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將“混合所有制經濟”注解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是一個十分值得重視的特征。自從中共十五大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以來,人們對“混合所有制經濟”問題的探討逐漸增多,而與此相似的來自西方國家的“混合經濟”理論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研究。然而,在各類著作、論文、論述中,“混合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概念的使用上常常混淆不清,也經常出現把“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混為一談的現象。觀念層面的不清晰導致實踐層面的行為不堅定、方向不明確,從而形成改革障礙。因此,清晰地梳理和把握“混合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核心內涵顯得尤為重要。究竟什么是“混合經濟”?“混合經濟”的歷史淵源是什么?我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有什么特點?兩者有什么差異和聯系?本文將對以上幾個問題進行系統闡述。
一、 “混合經濟”的概念演化
從19世紀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就開始了從單一的市場調節到市場和國家雙重調節,從單一的私有制到公私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調整?,F實經濟結構的變動,呼吁著理論界的反應,“混合經濟”的概念由此產生。
“混合經濟”是西方經濟學內在思想革命的產物。1920年,庇古在其《福利經濟學》一書中,第一個以“外在性”和“社會費用”的概念作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市場調節的缺陷:由于經濟主體沒有能力在采取決策時考慮其行動的某些非商業性后果,而這些后果會構成某些社會“費用”(如污染),主張以國家調節糾正市場的缺陷,并闡明了經濟生活中市場調節與國家調節的混合。庇古因此被人們推崇為現代“混合經濟”思想的創始人。
庇古所提出的“混合經濟”實質上是市場調節與國家調節手段的混合,而在此之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是古典經濟學“看不見的手”的市場調節觀點,認為市場調節是唯一能夠保障市場效率的經濟調控方式。
盡管庇古“首次”提出了“混合經濟”思想,但人們通常把“混合經濟”的理論貢獻歸功于凱恩斯。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通過對20世紀30年代西方世界大規模失業的分析研究,證明單一的市場調節不可能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因為市場存在著壟斷和價格剛性的缺陷,并且在消費邊際傾向遞減與資本邊際報酬率遞減的共同作用下會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大量失業成為必然。據此,凱恩斯進一步指出:挽救資本主義制度的“唯一切實辦法”就是“擴大政府機能”,“讓國家之權威與私人之策動力相互合作”。凱恩斯理論的提出引起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國家干預的浪潮,由此標志著資本主義國家從傳統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向有國家調節的、混合的市場經濟的轉變。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最初的“混合經濟”思想是指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經濟調控手段的混合,然而,隨著“混合經濟”這一概念的使用,其內涵和外延不斷被引申和擴大。
法國經濟學家漢森,在1941年出版的《財政政策和經濟周期》一書中對“混合經濟”進行了明確的闡釋:“自從19世紀末期以來的西方經濟已不是純粹私人經濟,而是雙重經濟,政府已參與企業活動。雙重經濟并不是私人經濟向公有經濟的過渡,而是向社會福利為重點的‘混合經濟過渡”。漢森的“混合經濟”的內涵已經從調控手段的混合開始兼具所有制混合,并且特指某種制度的實現形式?!盎旌辖洕遍_始逐漸擁有它“獨立”的制度特征。
美國經濟學家默里·L·韋登鮑姆指出:“每一個現代工業化社會,都是一種混合經濟的形態。在這種經濟模式中,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以多種形式相互作用”。韋登鮑姆將混合的概念進一步引申到混合形式的多樣性,也將“混合經濟”的范疇引導到非所有制的層面。
法國經濟學家讓-多米尼克·拉費(Jean-dominique Lafay)和雅克·勒卡榮(Jacques Lecaillon)在其合著的《混合經濟》中寫道:“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整個國民經濟都變成了混合經濟,以至看來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社會組織制度。混合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混合模式,從理論上正是針對于計劃經濟中極端干涉主義明顯失敗和自由主義思潮鼓吹國家退卻、鼓吹私有化和鼓吹解除管制而提出的具有雙重意義的補救措施”。這里明確指出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踐中的“混合性”特點,但僅從主要經濟調控方式的角度片面理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從而亦得出了“混合經濟”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的結論。
同樣的認識和結論還出現在以調和為特征的新古典綜合派。新古典綜合派在“混合經濟”這一概念的使用上亦發揮了其調和的特征,代表人物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在其合著的著名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第16版)中指出:“當代社會中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完全屬于上述兩種極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和國家干預指令經濟)中的一個。相反,所有的社會都是既帶有市場成分也帶有指令成分的混合經濟(Mixed Economy)”。他們回避了基本所有制形態的本質差異,把手段和形式的混合當成制度層面的范疇,把“混合經濟”的概念推向消除了社、資之爭的調和狀態。他們認為“當今世界各國大部分實行的都是混合經濟制度”。并且堅信混合經濟是現代社會必然選擇,認為“一個好的混合經濟應當是、且必須是有限制的混合經濟”、“每個有效率并且講人道的社會都會要求混合經濟的兩面——市場和政府都同時存在”。(參見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十八版)
逐漸地,“混合經濟”以“制度的存在形態”被眾多西方經濟學家所接受。瑞典學派代表人物林德伯克把“混合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征界定為:在所有制方面實行“公”“私”混合,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實行所謂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然而,表象的概括說明不了任何本質的問題?!肮健背煞衷趪窠洕械男袠I、比重分配,經濟活動最終由誰支配又為誰服務?“混合經濟制度”的價值不過是西方經濟學為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組合工具,更是借西方經濟學回避對資本主義經濟矛盾剖析的掩人耳目的手段。
與此同時,“混合所有制經濟”在西方也開始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概念,瑞典經濟學家??寺〉轮赋觯骸霸谧杂墒袌鼋洕陀媱澖洕g有一種中間的經濟產權制度,這就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盎旌辖洕贫取弊罱K以產權理論為落腳點。
綜上所述,“混合經濟”的概念起初用以說明資本主義內在的經濟調控手段的混合,隨后加入所有制混合的特征。然而,西方經濟學的“混合經濟”的概念從未對基本制度和實現形式兩個不同層次進行區分,“混合經濟”的概念取消了對基本經濟制度本質的探討,實質上是以產權理論作為落腳點,卻又時常以基本制度的面目出現,起到了掩蓋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規避社資之爭的作用。“混合經濟”的發展方向又是以純粹的公有制是不能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率為前提,從而阻斷了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實現形式的探索和研究;西方經濟學家將“混合經濟”追捧為最完美的,也應該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追求的制度形式,延續了取消本質探討的“庸俗經濟學”的窠臼。然而,西方經濟學想用以囊括所有經濟形態的“混合經濟”實質上并未脫離資本主義制度,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無論是所有制還是經濟調控手段的混合,實質上都接受著資本主義內在矛盾運動規律的支配,“混合經濟”的概念不能凌駕于基本經濟制度之上,而只是資本主義調節宏觀經濟的組合工具。
二、 西方“混合經濟”的歷史淵源
20世紀是風云變幻的世紀,19世紀末的經濟危機導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催生了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成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導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資本主義內部的經濟矛盾和外在經濟環境的改變一次一次迫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
概念的發展與實際經濟形態的運動相輔相成。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古典經濟學理論建立在純粹的市場調節和單一的私有經濟基礎之上。隨著資本主義市場逐漸趨向飽和,各種市場失靈的現象瓦解了人們對單一市場調節效率的神圣崇拜。從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紛紛放棄自由放任政策而采取對經濟的干預措施,一方面通過各種政策和法規直接干預經濟,另一方面積極投資建立國有企業,以國有經濟力量的擴大作為強化政府干預和調控經濟的物質基礎。國有企業的建立并不一定意味著向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公有制的演化,它不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基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往往在以優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為目標下產生的新的形式。國家干預措施實質上是動用了國家力量制造市場。
20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立對資本主義國家市場造成了空間上的壓縮,單純的“寅吃卯糧”市場擴展方式與特定的生產力水平構成了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的經濟“滯脹”。為了消除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資本主義國家只有進一步加強對市場的開拓力度,而資本主義世界實質上開拓了一個生產“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新時代,這就導致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越來越明顯,大資本家對國家權力的控制也越來越集中。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西方的“混合經濟”實質上是從簡單的資本主義小業主的私有制向資本主義大壟斷資本家私有制的過度,國有化、“混合”不過使得國家機器和工人的控制權越來越集中到壟斷資本家的手中。西方的“混合經濟”并沒有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卻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推向了極致。因此,所有宣稱“混合經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形式的理論,都漠視了極端控制下的經濟生活的現實前提。
三、 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
在我國,一些學者將“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我國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混為一談。
“混合所有制”這個名詞,在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官方文件中就已出現。在此之前,使用的是與此相關的如“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等詞。此后,“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一概念開始在黨的文件中頻繁出現: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于實行股份制的,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相互參股等,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眾多學者也紛紛對“混合所有制經濟”做各種定義,其中一種較為全面的概括指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在同一經濟組織中,不同的產權主體通過控股參股、合資合作、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資本多元投資,相互滲透、貫通、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產權配置結構和經濟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具有財產來源社會化、產權結構層次化、投資主體多樣化、出資者責權有限化、企業管理科學化等基本特征,是一種內在兼容、優勢互補、富有效率的企業組織形式,往往借助股份制等財產組織形式,實現國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集體資本與非公有資本、國內資本與外國資本、貨幣資本與人力資本、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的相互結合、相互參股、相互滲透、混合生長。
根據以上“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定義及概念使用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是“國有的、集體的、非公有的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屬于組織形式層面的范疇,其本質特征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雖然與“混合經濟”的實際操作層面相似,但并不能將兩者等同,因為“混合經濟”概念的學術根基取消了制度層面的研究,并不是說制度層面的差異不存在,在我國談“混合所有制經濟”尤其要注意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前提。這同時還說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不意味著一定會動搖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可以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條件下積極利用,用以服務并鞏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四、 “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方向
然而,自“混合所有制經濟”進入改革實踐以來,由于長期未能明晰基本制度與實現形式的差異,導致“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前景混亂。有學者研究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不同的方向的指引下,可以有不同前途:強化公有制控股可以鞏固和加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可以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強化私有、外資控股也可以成為官僚資本主義、外國資本主義控制、利用社會主義經濟的工具。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由其控股主體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為了確保“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的方向性,黨的十五大在確立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時,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涵義進行了非常明確的規定,指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把“混合所有制經濟”正確地理解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決定》做的《說明》中指出:“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翱梢姡藢萌腥珪岢龅姆e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是為了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服務。
五、 結論
越是基本的問題認識不清楚,越會帶來實踐層面的障礙,認清“混合經濟”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本質和內涵,是我們正確引導改革實踐方向的前提和保證?!盎旌纤兄平洕敝挥凶鳛樯鐣髁x“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來理解才是正確的,并且要以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及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作為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 (美)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 (美)勞埃德·雷諾茲.經濟學的三個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4. (美)默里·L·韋登鮑姆.全球市場中的企業和政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6. (美)斯坦利·費希爾,魯迪格·唐布什.經濟學(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
7. 崔建華.中西方混合經濟模式比較研究.學術研究,2002,(9).
8. 厲以寧.中國道路與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國市場,2014,(23).
9. 木志榮.混合經濟:中西方不同的路徑選擇.理論探討,2006,(1).
10. 宋玉軍.混合經濟:市場經濟現代化的另一種解釋.中國發展,2007,(1).
作者簡介:蘭俏枝(1987-),女,瑤族,湖南省邵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外經濟史;尹晶晶(1981-),女,漢族,四川省德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與社會。
收稿日期: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