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路 張聰 李峰
摘要: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對社會穩定起了極大地促進作用。文章從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角度研究了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促進作用機制,認為有四個方面,首先,社會保障促進流動人口的社會公平感,從而更有利于社會穩定;其次,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的安全感,從而促進社會穩定;第三,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對政府的信任度,促進了社會穩定;第四,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的幸福感,促進了社會穩定。
關鍵詞:社會保障;社會穩定;流動人口;社會公平
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立法建立的,由國家和社會負責具體實施的一種主要為民眾提供經濟上保障的制度,其主要通過對國民收入進行二次分配的方法來保障社會成員的最低生活水平以及基本生活權利的一種社會安全制度(王榮科,2002)。改革開放以后,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日益完善。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全民醫保早已基本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三種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人群總和已經超過總人口的95%。截至2013年末,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3.22億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4.98億人,領取基本養老金老年人人數已經達到1.41億人。除此之外,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分別覆蓋了1.99億、1.64億和1.64億職工。這些數字表明,目前我國社會保已經取得較大進步(人民網,2014)。
從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會給社會發展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以北歐為例,許多國家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甚至有些國家為國民提供了“從嬰兒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體系。良好的社會福利措施極大的刺激了這些國家的商品消費,拉動經濟獲得了快速的增長。目前國內一些學者針對中國的社會保障研究同樣表明,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同樣可以提升國民的生活質量,帶動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比如,吳敬璉(1998)從預期角度來考察社會保障對消費的拉動作用,他認為社會保障可以降低民眾的不確定性,從而“啟動人們的消費預期”,間接影響經濟的發展。趙新安、程義全(1999)認為社會保障與消費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社會保障制度客觀上擴大了市場需求,刺激了經濟的增長。賈小玫(2004)認為,子女教育、養老和健康問題以及收入不穩定等因素會讓農民預期到沉重的負擔,從而會抑制消費,但是社會保障制度會樹立農村居民消費信心,刺激消費需求增長。那么,社會保障除了對民眾的消費和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外,會促進社會穩定嗎,影響機制什么?
一、 文獻綜述
目前有許多學者研究了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王榮科(2002)認為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有重要的影響。首先,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顯著的調和社會矛盾、對各種社會問題起到緩沖作用。其次,社會保障通過促進勞動力再生產、調整社會供給需求、為社會發展提供資金、降低經濟發展風險等為社會穩定提供物質保障。李海鳴等(2006)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塊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到“穩定器”和“安全閥”的重要作用,首先,社會保障制度對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起到了推動作用,其次,社會保障制度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同樣發揮了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還存在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社會保障覆蓋面太窄、保障項目少、保障水平過低等,這些問題使得許多農民的生活受到貧窮,健康等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解決好這些問題勢會促進社會穩定。鄭功成(2005)認為在中國現階段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勞資沖突越來越多,戶籍制度下的權利不對等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均具有消極影響,并且這些問題均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有著直接的聯系。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對解決穩定出現的各種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榮燕(2008)認為,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正向效應主要表現在:可以通過化解各種社會風險,扶貧濟弱和縮小貧富差距來促進社會穩定。同時,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對社會穩定具有顯著的負向效應,主要表現在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風險漏洞,使得很多民眾被排除在社會保障制度的范圍之外,這些被排除在外的居民缺乏安全感,抵抗各種社會風險的能力下降。由于對未來的預期下降,會產生恐慌、失望甚至絕望的心理,這些因素會使得社會保障不健全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這些負向效應同樣表明,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對社會穩定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胡象明(2001)研究了中國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中國目前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是對農村社會覆蓋面還較低,對農村的社會穩定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具體來說,首先,某些農村地區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村民家庭極端貧困,貧困導致他們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從而使得他們難以安于現狀,會嚴重影響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第二、農村地區失業保險和失業救濟制度的缺失會使得一些不愿在土地上耕種的失業青年游手好閑,成為農村社會治安的一大威脅。第三、農村無社會保障的人群流入城市,由于缺乏生存技能,他們在城市里既無基本的生存保障,又不能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一群體成為城市里的流浪人群,長期下去同樣會成為城市社會不穩定的重要來源。最后,農村社會保障的缺失會使得農民沒有足夠的財力支付孩童接受教育,從而會使得貧困在代際間傳承,對中國農村的社會穩定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這些負面同樣說明,增加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會顯著的改善和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王一(2009)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建立了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工傷保障、生育保障、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社會保障制度。雖然那個時代社會整個群體的工資水平比較低,但是,由于國家對民眾各種生活保障的承諾,民眾對生活的風險預期較低,整個社會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但是改革開放后,社會保障已經從國家包辦改革為通過社會力量舉辦,由于改革尚正在逐步的推進中,導致社會保障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增加了人們對未來社會風險的預期,對社會穩定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也表明,繼續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提升社會保障公平性可以顯著促進社會的穩定性。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學者對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穩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經濟發展方面陳述社會保障可以彌補市場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完善市場經濟,為社會穩定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二是社會保障可以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貧困問題,不平等問題等,為民眾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從而促進社會穩定。但是這些研究均未提及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本文將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從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角度來討論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促進的作用。
二、 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促進作用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4》指出,2013年全國流動人口的總量是2.45億,預計到2050年,流動人口的規模將達到3.5億人左右。有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的經濟戰略和戶籍制度的變化促進流動人口的增長,同時也導致了不斷上升的犯罪率,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那么,建立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是否會促進社會穩定呢?針對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向,第一方向是研究流動人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比如鄭睿(2011)認為,不管什么人群均應該平等的享受任何社會權利,并且由于流動人口生活更艱辛,所以更需要社會保障的支持。第二方方向是研究目前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比如黃匡時等(2011)認為目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主要有:社會保障的制度陷阱,也就是城鄉社會保障不統一問題;不公平陷阱,也就是參保費用的繳費基數和比例上與城鎮職工的差別;低水平陷阱,也就是,雖然流向城鎮的農民社會保障水平比農村的高,但是如果與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相比較仍然要低很多。不光如此,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還存在:流動陷阱,也就是社會保障的便攜性不足問題;踢皮球陷阱,也就是在居住地所繳納的養老金,不允許在戶籍地領取。第三個方向是研究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實施問題,如陳敦賢(2005)認為應該針對流動人口的特點,對其社會保障實施分類管理,具體來說,首先要建立強制性工傷保險,緊接著是基本醫療保險,第三是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最后是養老保險和住房保障等。但是目前很少有學者研究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促進作用。本文認為,從流動人口的視角研究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保障促進流動人口的社會公平感,從而更有利于社會穩定。流動人口雖然不具有居住地居民的戶口,但是同樣為居住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理應和居住地居民一樣享受社會保障的基本權利。而建立覆蓋流動人群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顯著的促進社會公平,增強流動人口的社會公平感,讓流動人口在居住地避免由于未能和當地居民享受同樣的社會保障權利而產生心理落差和受歧視感,從而降低和消除流動人口和當地居民之間的摩擦,促進社會穩定。
第二,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的安全感,促進社會穩定。首先,社會保障解決了流動人口的養老之憂,增強了流動人口的社會安全感。自古以來中國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主要依附于耕種的土地。但是由于改革開放以后,政府放開了農民向城市流動的限制,大量農民流向城市,盡管他們仍然在農村有土地可以供以后耕種,但是大部分農民工已經在城市生活,逐漸增加對城市認同,特別是80年以后出生的農村流動人口,他們基本不打算回到農村生活,因此土地對于他們的社會保障意義已經形同虛設。如此以來,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可以解決社會流動人口的養老之憂,防止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工作,但是當年齡到達退休年齡之后,在城市沒有工作,沒有穩定收入,沒有社會安全感,成為影響城市社會穩定的隱患,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可以促進社會穩定。其次,社會保障解決了流動人口的醫療問題,增強了流動人口的社會安全感。據數據顯示,2013年,農民工的月平均收入為2 609元,遠低于城鎮工人的月收入。低收入使得農民工在城市里生活異常艱辛。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工在城市里的抗風險能力較低,如果遇到疾病問題,醫療費用不能解決,勢必影響農民工的社會安全感。然而,社會保障可以打消農民工這方面的顧慮,減輕農民工遇到疾病的經濟壓力,增強農民工的社會安全感,促進社會穩定。第三,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同樣可以起到提高流動人口社會安全感的作用,顯著增強他們防范生活中遇到的不可控事件的能力,降低他們對未來的擔憂,從而促進社會穩定。
第三,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對政府的信任度,促進社會穩定。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可以體現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從而促進社會穩定。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政府的績效表現會顯著影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而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正是民眾對政府績效評價的內容之一,流動人口如果在居住地沒有享受到社會保障,卻發現當地戶籍民眾享受到社會保障,這種心理落差和比較勢必會消弱民眾對政府的績效評價,降低對政府的信任度,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流動人口在居住地能夠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權利,肯定會顯著提升流動人口對政府的信任度,促進社會穩定。
第四,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的幸福感,促進了社會穩定。李晶(2012)的研究表明,社會保障水平可以顯著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崔東艷(2011)認為社會保障影響社會幸福感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認知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提供民眾基本的物質需求,為民眾解決了后顧之憂;而情感層面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所提供的福利事業極大豐富和滿足了人們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社會保障對流動人口的幸福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流動人口的幸福感的提升,使得流動人口不管是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還是對政府的滿意度均會顯著提高,促進社會穩定。
三、 政策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從流動人口的視角來看,社會保障可以顯著促進社會穩定。這里面主要有四種機制,社會保障提高流動人口的社會公平感;社會保障提高流動人口的安全感;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對政府的信任度;社會保障提高了流動人口的幸福感。這說明,要想發揮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必須使得這四種社會機制發揮作用。但是目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問題顯著影響這四種機制作用的發揮。如何完善當前針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促進社會穩定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
首先,加快落實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問題,縮小乃至消除流動人口和戶籍所在地人口的社會保障待遇差別問題。目前由于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問題存在,使得不同地區針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模式顯著不同,這些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使得社會保障在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公平的問題。同時,流動人口和戶籍所在地人口的社會保障待遇差別也使得流動人口感受到了不公平。因此,落實社會保障的這兩個問題,均會提升流動人口的公平感,促進社會穩定。
其次,加強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的的覆蓋面,防止部分流動人口由于未被社會保障覆蓋而降低社會安全感和幸福感,從而消除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促進社會穩定。截至2008年底,我國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大概有1.4億之多,但是,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以及失業保險四種保險參加率僅僅有17.14%、30%、35%、10.71%(王培安,2010)。這一數字說明,還有大部分農民工未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權利,因此,加快建立覆蓋全部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提升全體流動人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可以現在的促進社會穩定。
最后,完善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的流動機制。以養老保險為例,目前政府規定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在參保地的累計繳費年限不滿10年,只能在戶籍所在地領取養老保險金(黃匡時等,2011)。這一規定可能導致農民工因回原籍地領取而使得養老金減值,從而對政府產生怨言。因此,完善社會保障的流動機制,使得流動更便利,并且不會影響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待遇,可以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促進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 吳敬璉.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脈絡.經濟論壇,1998,(18).
2. 趙新安,程義全.啟動消費需求的關鍵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天津商學院學報,1999,(5).
3. 賈小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拉動農村消費需求增長.財經科學,2004,206(5).
4. 王榮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與社會穩定.行政論壇,2002,49(1).
5. 李海鳴,詹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農村基層社會穩定.求實,2006(10).
6. 鄭功成.社會保障:和諧社會的基本制度保障.法學家,2005,(5).
7. 榮燕.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效應分析.價格月刊,2008,375(8).
8. 胡象明.公共政策研究應關注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穩定.江蘇社會科學,2001,(6).
9. 王一.從秩序穩定到預期穩定——經濟結構調整中社會保障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研究.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114(1).
10. 鄭睿.從羅爾斯正義論角度看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現代商業,2009,(30).
11. 黃匡時,嘎日達.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陷阱和社會保障的流動陷阱.西部論壇,2011,(11).
12.陳敦賢.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論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3).
13. 李晶.社會保障水平對國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重慶與世界,2012,(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市融入過程中群際關系的社會心理機制實驗與建模研究”(項目號:13CGL063)。
作者簡介:徐廣路(1985-),男,漢族,安徽省阜南縣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突發事件管理;張聰(1975-),男,漢族,上海市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突發事件管理;李峰(1976-),男,漢族,遼寧省遼陽市人,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江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突發事件管理。
收稿日期: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