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正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就成了分析小說的主要內容。那么,閱讀一篇小說時應怎樣分析人物形象呢?
一、 分清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一篇小說塑造的人物往往不止一個,但這些人物可分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次要人物是為這一典型形象服務的陪襯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對于把握小說的主題至關重要。確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
1.據文題判斷。因為題目一般是作者寫作意圖的直接表露。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范進中舉》中的范進等,題目中出現的人物就是小說的主要人物。
2.據小說的主題判斷。看作者是通過對哪個人物性格的刻畫來表現主題的。如《七根火柴》中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盧進勇,一個是無名戰士,誰主誰次,要看人物在體現中心思想上的地位。無名戰士向戰友拿出自己用生命的代價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在長征途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見小說中的主人公是無名戰士。盧進勇則是次要人物,他是無名戰士的觀察者,同時又對其起烘托作用。
3.據小說的具體內容判斷。看作者刻畫的重點是哪個人物,看作者對人物是采取正面刻畫還是進行反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一文中,作者對深知官場內幕、詭計多端、趨炎附勢的門子的刻畫,是為了反襯賈雨村的奸詐圓滑、虛偽陰險、忘恩負義。因此賈雨村是主要人物,而門子是次要人物。《賣蟹》一文中,作者對“過濾嘴”的肖像、語言和動作的刻畫,可看出他老奸巨滑、分分計較、強橫霸道、利令智昏的特點,這正是為了反襯小姑娘的健美純樸、機靈活潑和美麗心靈。因此,小姑娘是主要人物,而“過濾嘴”是次要人物。
二、明確人物性格形成的典型環境
小說中對人物的塑造,還要通過環境描寫來烘托。因為一定的人物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并和環境聯系在一起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描寫環境是為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進一步深化主題。如《社戲》里對“我”與小伙伴月下行船趕往趙莊看社戲的 一段場景描寫:碧綠的豆麥,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撲鼻的豆麥清香,點點的漁火繪制成的水鄉月夜行船圖,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孔乙己》開頭幾段對魯鎮酒店大致情況的介紹,就是對孔乙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描寫。對咸亨酒店的格局,從“長”與“短”、“坐”與“站”、“里”與“外”不同人物的身份、穿著、喝酒方式等有關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狀況。從“每碗漲到十文”可知當時社會經濟的凋敝。從“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反映了人情的冷漠。此外,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作者更從多方面描寫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如孔乙己雖讀過書,但未進學遭人嘲弄譏諷;而有錢有勢的丁舉人卻可以作威作福,私刑拷打孔乙己。“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實際上是變態的世人心理反映,這一切都構成了孔乙己所生活的典型的社會環境。這正是孔乙己悲劇演出的舞臺,也是孔乙己悲劇的根源。
三、 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等。其中具體刻畫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五種: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
1. 外貌描寫。外貌描寫是指小說中對人物的體態、容貌、神情、衣著、服飾等的描寫。這些往往與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文化修養、思想性格等有一定的關系,閱讀時能準確地找到作者對人物所作的外貌描寫是很重要的。作者對人物作外貌描寫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集中一兩處,往往是在人物出場時加以濃墨重彩進行描寫。如在《故鄉》中,當中年閏土出場時,作者用了整整一大段文字,從他的身材、面孔、衣著服飾、手、神情等全方位地進行了精細的描寫,突出了閏土外貌的變化,與少年閏土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映了舊中國農民日趨破產的悲慘命運;二是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多次描寫一個人物的外貌,如《一面》就是由遠到近、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四次描寫魯迅的臉色、頭發、胡須、衣著,突出了這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瘦”的外貌特征,歌頌了魯迅的戰斗精神。
2. 語言描寫。正所謂“言為心聲”,一個人的語言往往是其內心世界的表露,讀者往往可以由人物的語言看出人物的性格。如《范進中舉》中范進中舉前胡屠戶罵他左一個“現世寶”,右一個“爛忠厚”,“沒用的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中舉后則稱其為“賢婿”“老爺”, 當眾夸范進“才學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等,充分表現出胡屠戶欺貧貪富、趨炎附勢的市儈性格。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否認偷了別人的書時說的“竊書不為偷”,“偷”與“竊”本是口語和書面語的差別,孔乙己卻說“竊”不能算“偷”,勾勒出他自欺欺人、 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
3. 動作描寫。人的動作也是人的思想、品德、性格等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看一個人的動作就可以了解其精神面貌,洞悉其靈魂。在文章中動作描寫多體現在對一系列動詞的恰當選用上。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初到咸亨酒店喝酒時便排出九文大錢,一個“排”字,寫出了孔乙己在那些嘲笑他的短衣幫面前炫耀自己的神情,若改用“拿出”或“掏出”都沒有這種效果。在《范進中舉》中,范進中舉后送銀子給胡屠戶時,胡屠戶非常貪財,可又不能不推讓一下,“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一個“攥”字寫出了胡屠戶生怕銀子又被范進拿回去,一個“舒”字寫出了他慢吞吞的動作,寫出了他虛偽的推讓,活畫出他口是心非的嘴臉,諷刺意味十足。
4. 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的思想活動和內心世界的描寫,能夠生動具體地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點,是讓作品中的人物敞開心扉,直接展現內心深處秘密的一種寫法。如《最后一課》中,小弗朗士在聽說這最后一課時的內心獨白:“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以及下文韓麥爾先生讓他背書時的心理活動,都體現了小弗朗士對自己以前幼稚、貪玩、不愛學習的懊悔和自責,展現了他對國語“失去了才覺得珍惜”的思想活動,以及他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使得小弗朗士這個人物形象越發豐滿起來。
5. 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典型意義的情節、動作、神態等加以生動細致的描寫,是刻畫人物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獨具的個性特征,更為深刻地表現人物性格。如《分馬》中寫了一段老孫頭在分馬過程中騎上自選的烈馬而摔跤的情節,重點描寫了“騎馬”和“摔跤”以及被人取笑的場面,其最精彩之處在于對老孫頭打馬細節的描寫:“一手輪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卻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這個細節動作十分傳神,老孫頭想打馬,是因為被馬摔痛,又被眾人取笑,心中有氣;舍不得打,是因為他愛馬,在這以前給人趕了一輩子大車,卻從沒有一匹屬于自己的馬,如今解放了,終于分到了一匹屬于自己的好馬,他怎能不高興,又怎么舍得打呢。這個細節傳神地表現出這個翻身農民的性格特征。
總之,小說中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除了在老師的引導下去學習、去賞析外,平時更要我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慢慢品味和領會。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最后一課》課外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