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木華也。中國人對花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為百花挑選生日,稱為“花朝”,每月挑一種當令的花和與此花關系最密切的歷史人物作為花神,充滿浪漫的情調。有花費半生心血為花作傳者,唐朝賈耽有《花譜》,宋朝張翊有《花經》,明朝王象晉有《群芳譜》。有愛種花者,吳越的錢仁杰又號“花精”,灌園叟秋先,人稱“花癡”,愛花甚至勝過自己生命。
每一種花都有其獨特的姿態與品格,陶淵明偏愛菊,周敦頤獨愛蓮,林和靖的一句“疏影橫斜月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的形象從此便如水墨畫本一般在世人心頭搖曳千年。
花兒,花兒,或知有遇如此,才年年如約而至,如期而開,任風來雨來,也不懈怠?但,可也曾想到,會有一天,有雙手,將你輕輕摘下,帶你走進紅塵,融入飲食、作為妝料、祛除疾病之時,則是你的生命向另一種形式的轉化,往另一層境界的升華,在歲月妙手的調配下,香氣馥郁持久,顏色愈加鮮活潤澤。
香韻花前飲
世間花木,天賜美好。有很多花兒可入飲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添加情趣與芬芳。斟一盞桂花茶,杯中桂花浮動,湯色清亮,滿屋清香。袁朗《秋日應詔》中有“迎寒桂酒熟,含露菊花垂”的句子,未嘗過桂花酒,但桂花糕極妙,切成菱形,小碟盛著,點點嫩黃凝于其間,格外賞心悅目。
五月,槐花串串,據說晉朝人特別喜歡吃槐花、槐葉,并認為,這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最好吃,一種是用槐花做的飯,另一種是用蔓青做的飯。神往中,小時候爬樹摘了槐花即刻就下肚了,香氣滿口,槐花飯,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味道?美麗的木槿,花有粉紅、藍、白、玫瑰紅等色,朝開夕落,輝煌燦爛一瞬間。木槿也是可以吃的,江西,湖南一帶的人采集白色的木槿花做湯,味道和口感都非常好。
芍藥花艷麗,且有香氣。史湘云醉眠芍藥圃,是一幅很美的畫面: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扇子也被落花掩埋,一群蜜蜂蝴蝶鬧嚷嚷的圍著。如此可愛的花兒可入藥亦可食用,《全晉文》說“芍藥之羹,爽口之食”,韓愈有“五鼎烹芍藥”,柳宗元也有“鼎前芍藥調五味”的句子。菊花,則更不用說,王績說“春釀煎松葉,秋杯浸菊花”,或許就是菊花酒的來歷。離騷中也說“夕餐秋菊之落英”,晚上吃菊花的花瓣,怎樣的口齒噙香!
沈復之妻陳蕓,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她善于用巧思和智慧將平凡的日子綴出一朵朵花。夏季,荷花晚上含苞,拂曉開放,蕓用小紗袋包上一點茶葉,放到荷花蕊里,第二天早晨取出,烹天泉水泡之,茶水含著荷的清香絕佳無比!賈寶玉挨打時巴巴地想著喝的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也是帶著新鮮荷葉的清香。
董小宛與冒辟疆的生活也饒有情趣。小宛令人折服之處,也是能將瑣碎生活,過得浪漫別致。冒公子喜歡吃甜食,小宛便精心制作各種各樣的甜品,她將半稠的飴糖中和上腌鹽梅,把色艷香怡的各種花朵,放在飴糖中浸漬。即使浸上一年,糖中的花朵也依然色,香不變,仿佛初離枝頭一般,花瓣中所含的汁液則漸漸融入糖飴之中,這樣的釀花飴糖,奇香異艷,入口噴鼻。董小宛又能將秋海棠、梅花、野薔薇、玫瑰、桂花、干菊花,加上橙、橘、佛手、香櫞的肉或皮,一起制作香糖,在冒辟疆飲酒之后,端出幾十只小白瓷碗,各色嬌艷的香花香果浮動在白瓷映襯的飴糖凝露中,這般的美妙珍饈,只應天上有,人間幾曾見?
花兒還可拌著吃。南宋的憲圣吳太后,多吃拌生菜,讓宮人采摘牡丹花瓣,摻在其中以調味。冬天用梅花拌生菜,并且采花時,只采集梅樹下的落英,不許驚動枝頭的花蕾。這一番愛惜,梅若有知,必于枝頭深施一禮以謝。
相比之下,李漁的花香拌飯精致有趣得多,宴請客人時的飯,比家常吃的飯要精美一些,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預備一盞花露,飯剛熟之時澆上去,只澆一角,夠客人吃的就可以了,蓋上蓋燜上一會,拌勻盛到碗里,吃的人都以為是米好,以為是什么奇特的品種。花露以薔薇,香櫞、桂花為佳,客人會覺得飯香異常而猜不出是哪一種花香。讀這一段文字,眼前仿佛現出那一場小小的家宴,客人端著飯碗,口含米飯,一臉驚訝與迷惑的表情,而一旁的主人則點頭微笑不語。這樣的生活,有不盡佳趣在其中。
紅英點絳唇
愛美,是人的天性,更為女子終其一生所追求。女子的妝飾,花樣繁復,五彩繽紛,吉祥喜慶的紅,是女子裝飾中最主要的色彩。沈約有詩:“托意眉間黛,中心口上朱。”紅粉涂頰,艷若桃花。“美人紅妝色新鮮”,那血暈妝、檀暈妝、桃化妝、醉妝,眼花繚亂中,一顰一笑,萬種風情。
有多少花兒正在綻放的生命,在另一個時空,與無數女子的青春年華,恰巧地相遇相融,我增了你的美貌,你留了我的紅顏。
女子化妝所用的胭脂,最早以赤鐵粉、朱砂為主要原料,漢之后漸用紫草、紅藍花、山花、玫瑰、石榴及茉莉花等。紅藍花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整朵摘下,在石缽中反復捶搗,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山花,“葉類蘭,花似蓼,正月開。土人采含苞者賣之,用為燕支粉,或持染絹帛,其紅不下紅藍花。”以山花制“紅料”方法為:“專取未開放之花苞,在缽中研磨令碎,放清水調至稠狀,用綿絹絞,取其細者,再原汁入被稱之為通油瓷瓶的器物中,用文武水煎,煎到碎花片浮上水面,冷卻后撈起揉而至泥,放入絹袋瀝后即成紅料。”若娟袋小,扎緊縫合以后,即是一個便于攜帶的頰紅餅。
唐玄宗的女兒永樂公主,有一個專門的園圃,種植數十種香料香花,其中制作胭脂口紅的植物就達二三十種。
唐時女子的妝容,千姿百態,千變萬化,恣肆而特別,華麗又熱鬧。唇妝,顏色以大紅、淡紅、粉紅等各色紅脂為主;花樣則有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淡紅心、天宮巧等。涂唇時,大約和畫眉類似,先在唇上抹層白粉,將天然唇形掩蓋,然后根據自己的喜愛,用唇脂把嘴唇描畫成圓形、心形、菱角形、馬鞍形等不同形狀,活潑新鮮。觀《弈棋仕女圖》中的美人,臉形豐腴,粗粗的桂葉眉,眉間飾花鈿,額頭白凈,兩頰暈紅,最妙是紅色雙唇,小巧又胖嘟嘟的,仿佛上下兩只小蘋果,卻是恰到好處,可愛至極。
唇色也有淺絳色的,叫做“檀口”,檀為淺紅色。“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仿佛對面美人,漫揮手,絲弦動,朱唇輕啟,唱一曲《點絳唇》,曲音繚繞,聽者如癡如醉。
明清時代,女子大都使用胭脂涂唇了。《宮女談往錄》中記載:
陰歷四月中旬,京西妙峰山進貢玫瑰花,宮里開始制造胭脂。首先,要選花,標準要一色朱砂紅。花和花的顏色不一樣,一個瓣的顏色也不一樣,要一瓣一瓣地挑選,幾百斤玫瑰花,只能挑出一二十斤瓣來。選好后,用石杵搗成原漿,搗玫瑰時適當加點明礬,這樣才能抓住肉,才不是浮色。然后用細紗布過濾,制成清凈的花汁,注入胭脂缸內,蠶絲綿剪成小小的方塊或圓塊,疊成五六層放在胭脂缸里浸泡十多天,讓絲綿帶上一層厚汁。取出隔著玻璃窗子曬,免得沾上塵土。化妝時,小手指蘸溫水灑在胭脂上,使之化開,即可涂手涂臉。涂唇是把絲綿胭脂卷成細卷,向嘴唇上一轉,或用玉搔頭在絲綿胭脂上一轉,再點唇。芬芳撲鼻。
有一種紫茉莉花,小暑后開花,有紫、白、黃三色。《草花譜》曰:“此花不但可作胭脂,也可作妝粉,真乃女兒花也。”故又名為粉豆花、胭脂水粉、水粉子花。
那日,平兒在寶玉處整妝,見宣窯瓷盒里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寶玉拈了一根遞與平兒,說:“這是紫茉莉花種,研碎了兌上香料制的。”平兒倒在掌上看時,果見輕、白、紅、香,四樣俱美,撲在面上,容易勻凈,且能潤澤肌膚。胭脂用小小的白玉盒子盛著,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那市賣的胭脂都不干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渣滓,配了花露疊成的,只用細簪子挑一點兒,抹在手心里,用一點水化開,抹在唇上,手心里的就夠打頰腮了。”平兒依言妝飾,果見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這位在女兒身上極用心的哥兒,說起制作胭脂來也是頭頭是道,倘若沒有以后的平地波瀾,倘若與林妹妹能終成心愿,必有很多這般閨閣中的溫馨細節。就像他上學前,來辭黛玉,叮囑道:“好妹妹,等我下了學再吃飯。和胭脂膏子也等我來再制。”
問花兒,你最早開在哪朝哪代?走過哪座山林?居于哪片幽谷?你柔媚雅致的花形,你別有韻致的幽香,最先為誰人所知所記并辨識?
但這一切,都不重要了。漫漫流光,一次次迎你送你;碌碌塵世,一代代憐你惜你。你讓四季光華燦爛,你讓尋常的人間煙火,香氣氤氳,清趣不盡,芬芳不絕。
管時間多久遠,你只管欣喜地盛開,輕盈地飄落,轉身時,以另一種模樣,裝扮人間心事,淡看窗外煙云。煙云裊裊中,卻有無數雙手,拾起你的一縷清香,一瓣芳華,用文字,用圖形,留存你意韻清遠的前世、今生。
(翁秀美,愛山水自然,喜讀書聽戲,偶爾撿拾文字,鋪排光陰,怡養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