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桂
語文知識是知識體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提高全民族素質并培養出高質量人才,中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獨特而重大的責任。現在,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已經在各中小學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筆者認為要真正開展語文課程改革,構建高效課堂,語文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必須創新,而創新又必須選準切入點。就語文教學的現狀看,必須在以下四個方面重點突破。
一、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之根,中華民族之魂。傳統文化經典蘊藏著中國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它沉淀于歷史的長河,而又升華于現代社會。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其涵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目前,現代文盲越來越少,而缺乏人文素質,不懂傳統文化和文史知識的“傳統文盲”越來越多,特別是網絡的出現,更多的學生熱衷于虛擬的網絡文化,卻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遙遠。在大力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傳統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現在許多學校都開始重視傳統文化教學,但仍給人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力度和分量尚尤不足。
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文化自然應該積極為中小學語文教學它服務并作出貢獻。應把《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道德經》等傳統文化收入語文課堂教學,“滋養其文化內涵,培育其民族認同,引導其審美情趣”。在平時教學中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學習的最好教師是興趣;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說明如何學習……
二、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輻射型教學
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非常必要,不能再延續之前的千篇一律、課型單一的教學方法,必須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形成多向交流、開放的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法”作為其中一種典型,主要通過辯論、角色扮演、小游戲等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使師生、生生間形成一個兼具單向、雙向交流的立體網絡,能產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增加了教學效果。
保證語文課堂教學師生、生生間互動的網絡輻射型教學形式,在當今語文教學過程中已顯得十分必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不同課型靈活運用啟發式、點撥式、導學式等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學習,不斷汲取精神食糧,努力提高學科理論與業務水平,不遺余力地將新知識、新信息灌注到課堂教學中來,不斷充實學生的知識血液。其次,課型也要標新立異。可以采用講座、討論、探究、朗讀欣賞、交際訓練、自學等多種形式。最后,要打破照本宣讀的教法,打破唯一標準的現成答案,創造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設計學習目標、探討學習方法和解決疑難問題,從而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教學相長。總之,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講讀為主的課型,善于根據不同內容設計不同課型,力爭每節課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活動性教學
語文活動性教學既是一種教學形式,更是一種教學觀點。作為教學形式,它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利用教學內容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出適宜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條件和活動方法,這是一種使學生在學習中知、情、意達到高度統一的有效的教學形式。活動既包括物質的、實踐的,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它包括教學中學生主體的感知、操作、言語等外部活動,如聽、說、觀察、操作、制作、交往、社會實踐等,也包括認知、情感、意志三個方面的內部活動。二者共同促進,相互滲透,缺一不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做到學生主體外部活動與內部協調一致,并且有機轉化。讓學生的外部感知、操作活動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逐步形成概念,同時將認知、情感等活動在操作和言語上展開、調整、充實學生主體的認知結構。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教學,學生才能真正實現對知、能、情的全面發展,和諧提升。
四、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研究式教學
所謂研究式教學,即讓研究的精神走進教學與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學會用研究的眼光和方法去認識學習對象。這種研究式教學,可以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識研究教材本身,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學科素養;也可以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識研究課外的廣闊領域,即嘗試由課內向課外擴展,由課文理解向課題研究延伸。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篇文章在每一個人的手中都能引申出不同的研究課題,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抉擇,哪些應該進行討論,哪些可以一語帶過,又或者哪些應該著重分析、撰寫成稿。進行研究式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并使其學會深入分析與多角度綜合看問題。
在課堂上對有意義的課題進行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研究的地點不僅僅只是課堂,研究對象也不僅僅只是教材。當學生們養成了好的研究習慣,并且研究能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發現,身邊萬事萬物均能研究,課題隨處可尋。因此,對于課外課題的研究是對課堂研究的延伸發展,是學生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得到提升的外在表現。在此基礎上,需要強調的是,讓學生做課題、做研究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不一定要將其解決;是為了讓學生領會研究方法,熟悉研究過程,培養研究意識,并不一定要創造出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通過進行長期以及大量的研究學習培訓,將使學生養成探究的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以及相互間的交流、合作意識和實踐習慣。在這之中,讓學生學會以下三點尤為重要:一是要學會發現問題,從平凡的對象(材料、生活)中挖掘出有意義的研究素材,盡量避免去研究已有明確定論的對象,或者是自己不可能深入了解研究的“偽問題”;二是要學會分析數據資料,使言之有據、言之有物;三是學會創新,在面對新問題之時,應當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并提出來,不管看法是正確的或錯誤的、成熟的或幼稚的,創新的意識與能力才是關鍵。
我們不要把研究絕對化,例如,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記憶、背誦、朗讀、表達等基本功訓練,在語文學習中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強調研究性學習,重要的是讓學生增強研究意識,例如,在朗讀的時候與文章的作者、文章中的人物進行角色互換,調動自己的感情體驗,這就具有了研究色彩;與其他文章相比,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觀念去評價,這就更加具備了研究色彩。
總之,語文學科是最基本的學科,是學習、研究其他學科的基礎和前提。同時,語文學科中又含有最豐富的教育資源,搞好語文教學改革,充分運用其思想文化內涵,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和創新能力培養。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