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鋒

銷售壓力加大、房企利潤率下降,使得房地產職業經理人不得不選擇主動或被動離開原有崗位。克而瑞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15年3月,房地產上市公司高管人事變動達到177人次。而從統計數據來看,離職集中崗位主要為三類:營銷負責人、人力資源負責人和區域負責人,涉及職位有總經理、副總裁、總裁、主席等。
高管離場
“從去年房地產進入下行周期以來,同行變動確實多了。”綠城集團一名不愿具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尤其是融創收購綠城風波之后,他對此更有感觸。
而經常和各大企業打交道的明源地產研究院咨詢顧問彭凌霄也對此頗有感觸,“現在很多房企在拋售股權和項目,項目負責人甚至高管離職的肯定也多,我比較熟的一家重慶地產公司,現在積壓的庫存三年都賣不完,他們把所有已經開工的項目都停了,能轉崗人員就轉崗,轉不了的就裁員。”
一些明星職業經理人的離場更讓人印象深刻。從去年萬科元老級人物肖莉的離開,再到近期的原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毛大慶的離職,萬科人事變動可謂是波瀾不斷。
萬科元老級人物肖莉與郁亮、丁福源、丁長峰、莫軍、解凍、張紀文、徐洪舸、周衛軍、劉愛明一度被稱為王石創業的“夢幻組合”。如今,這個組合的老將所剩無幾,已經確定將離職創業的毛大慶是從萬科離開的第9位高管。
而在這之前,佳兆業郭氏兄弟則深陷政商漩渦,黯然離場。甚至在2014年年末的不到20天內,迫于某些壓力,佳兆業董事會主席郭英成、執行董事兼董事會副主席譚禮寧、首席財務官張鴻光相繼提出辭職。
碧桂園營銷中心總經理楊永潮及首席財務官伍綺琴,因公司自身變革需求而離任;上實城開董事長倪建達從國企投身民企易居中國,招商地產林少斌因業績不佳“被辭職”,龍湖執行董事秦力洪、雅居樂董事會秘書衛靜心選擇離開地產業……
一些尚未離職的高管,也被傳將要離職,其中包括世茂營銷一把手的世茂集團副總裁蔡雪梅。2月12日晚間,世茂向外透露一項重大人事調整信息,蔡雪梅變身為分管世茂創新業務板塊的副總裁,將不再兼任世茂集團營銷公司總經理一職。這被業界解讀為離職前的“過渡期職位”。
今年離職潮或更劇烈
多數辭職與離任的職業經理人,往往表示是由于“個人原因”或“個人選擇”而離職。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房企中高層離職年年有,但今年確實比較嚴重。
今年以來市場周期下行,房企高管離職有著復雜的原因,房企銷售目標難達成、公司戰略調整、房企之間相互挖墻腳、高管出走去創業等等,成為房企高管離職的導火索。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兩類職位離職率高。首先是營銷部門,很多房企的銷售業績下滑,最后在公司內部會歸咎為營銷策略制定不當,導致營銷總監在內的部分高管離職;另一類是土地等涉及投資的崗位,此類崗位的高管一方面要為去年激進拿地行為做檢討。
在毛大慶任內,北京萬科自2010年開始即連續4年跨越百億門檻,始終排名北京市場前三。但在注重快速成長的規模的同時,員工收益、公司盈利能力等方面卻不盡如人意。
此外,高管離職潮還和企業自身戰略發展相關。比如碧桂園相繼挖到朱榮斌與吳建斌,標志著楊國強要打造一個更為透明的、去家族化的公眾公司。龍湖地產從中海挖到顏建國、徐愛國、葉林等重臣,則顯示出龍湖的未來戰略方向。
頻繁挖角
挖人,一直是房地產行業高管離職的重要原因,也是地產企業爭搶人才的有效手段。據了解,目前年銷售業績在300億-500億元的中等企業,更換高管的頻率更高,這些企業為了提升業績和拓展業務,要求高管能夠沖到前面梯隊“打仗”。
如紅星美凱龍一直從各方吸納地產人才,閩商正榮、融信和重慶本土企業歐鵬等,都處于擴張期,依靠高薪攪動房地產市場。如前幾年處于快速發展期的世茂地產,就讓龍湖地產一批中高層集體出走并加入。
最著名的是現任世茂集團副總裁的蔡雪梅,在2011年離開龍湖營銷副總經理的職位后,在同年9月加盟世茂房地產接手營銷工作。除了蔡雪梅,目前世茂房地產品牌推廣的總經理孫靜、世茂房地產營銷總監魏莊元,均來自龍湖。
隨著蔡雪梅負責的板塊發生變動,關于其將離職的說法甚囂塵上。融創、泰禾都曾被傳可能是蔡雪梅的下一個東家。有世茂內部人士稱,盡管還未有定論,但她赴旭輝的可能性最大。此前旭輝就從萬科挖去多位產品設計出身人士,意欲在產品線上精耕細作。
此外,多名地產公司人士都對記者提及泰禾挖人的特色。“泰禾不但打路牌廣告夠狠,而且挖人也狠。”一名北京國有房企通州區域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他就接到了泰禾方面的邀請,不過思量再三,最后拒絕了。
“泰禾給出的薪資很高,營銷負責人可能高出市場價非常多,連品牌負責人都有可能翻倍。”一家香港上市地產公司的品牌部人士也告訴記者。像泰禾這樣處于擴張迅速的中型地產商,每進入新的城市,最缺的就是營銷人才,所以必然去其他公司挖角。
還需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地產業離職高管主要分布在管營銷、品牌、成本控制等領域。但梳理2014年以來的房地產離職人員名單發現,分管財務及投融資等關鍵業務的人數占比兩成以上。
此外,處于轉型期的房企也愛挖角。如急于改善融資狀況的碧桂園,去年就將中海首席財務總監吳建斌挖至碧桂園擔任首席財務官。吳建斌履新碧桂園以來,已經為碧桂園展開了五輪境外融資。
瘦身、裁員
此前一些大規模裁員的傳聞,均遭到相關房企否認。房企佳兆業由于身處漩渦,高管相繼離職。2月,金志剛辭任佳兆業行政總裁職務,佳兆業公告稱,金志剛有意投放更多時間發展個人事業。不過金志剛還留任佳兆業執行董事,這意味著其不會很快離開佳兆業管理團隊。
而在此前,隨著佳兆業事件的發酵,佳兆業執行董事、副主席譚禮寧、首席財務官張鴻光相繼辭職。而郭英成家族更是凈身出戶,融創整體接盤的協議剛一簽訂,郭英成的辦公室隨即變成孫宏斌接管佳兆業的前敵指揮部。
隨后,融創團隊全面入住佳兆業,并開始接管主要事宜。佳兆業總部財務更是先行一步,基本上都換成融創的人來掌控。有佳兆業離職員工對媒體透露,公司于去年10月成立的一家基金公司面臨解散,并給予已辭退員工1個月工資的遣散費。此外,目前深圳公司業務部門已有多名員工離職,另有不少員工在開始尋找下家。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房企裁員導火索很多,但主要原因無非是業績萎縮,為了削減人力成本,部分企業也可能缺乏前景預判,在擴張期招了太多人,調整期則相應必須裁員。
近期,關于萬科要大裁員的消息在網絡上瘋傳,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這則消息的傳出引起了行業的極大震動。此前有媒體援引萬科知情人士稱,萬科“很多部門都要裁了,對每個人的考核指標都在加碼。萬科正在建立事業中心制,讓管理更扁平,減少層級,盡量讓一人多能。一些萬科老員工已經離開。當然,裁員是階段性的。”
“目前我們北京公司沒什么變化,除了長春公司調來一位副總,其他每個部門的人事安排和以前一樣。”北京萬科公司一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對于此則消息,作為萬科官方微信的“萬科周刊”的回應只有一個詞“胡謅”。
不過,萬科的瘦身行動計劃確實正在進行,而且棋至中盤。萬科集團董秘譚華杰近期表示,萬科的確在做內部調整。其稱,組織架構變革的主要導向是提升組織效率,從金字塔科層結構向合伙人扁平化結構轉變。
譚華杰表示,“具體方式、方法由各區域、各一線公司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總部負責組織經驗交流、糾正明顯偏離導向的不妥做法,但并不規定統一的具體變革方案。”
這項內部瘦身的方向是,擴大外包業務。人力資源、行政管理、甚至部分財務業務均被視為可外包業務,成為此次精簡的重點部門。房企的核心部門營銷部也在裁員,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營銷企劃人員。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也認為,房企是否會裁員,取決于企業戰略,大型房企一般不會發生大規模裁員。反而是一些中小型房企或者三、四線城市的區域型房企。隨著一線城市土地競爭趨于白熱化,中小型房企難以獲取土地,導致未來企業發展受到制約,很可能會裁撤部分人員。
“一般非營利部門肯定最受沖擊,像市場策劃、品牌推廣這些部門很有可能成為重災區”,明源地產研究院咨詢顧問彭凌霄告訴記者,銷售部則相對安全,市場不好時更需要銷售人員,而且銷售人員的待遇往往與業績掛鉤,底薪普遍很低,對公司成本影響不大。但也會有公司選擇裁掉自己的銷售部,全部外包給代理公司。
調整、換防
整合、調整,成為近期房企的頻繁動作。眾多企業在公司架構、管理模式、融資模式、投資模式、營銷渠道、產品打造、品牌塑造方式等各方面謀變革。
房企的企業架構更趨于扁平化。記者了解到,今年“遠洋”將在經歷兩年的“去區域事業部化”運營后,為順應市場發展,恢復了“區域事業部”。
2015年,世茂將在組織架構層面,重構多元創新業務板塊。世茂集團副總裁、執委會成員蔡雪梅,將全面負責世茂集團創新業務板塊的前期研究及業務發展工作。而世茂集團營銷公司副總經理邵亮,將全面負責世茂集團營銷管理工作。
此外,萬科也在做內部結構調整。其中,組織架構變革的主要導向是提升組織效率,從金字塔科層結構向合伙人扁平化結構轉變。在此背景下,萬科的人事變革隨之展開。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輪房企人事變動,與企業自身轉型有很大關系。今年初,王石召開了萬科內部視頻會議。一位與會的萬科內部人士透露,王石用了近半小時的時間大談萬科轉型,提出要防止索尼悲劇,那是勝者的詛咒,原有商業模式越成功,越難以轉型。“王石認為現在萬科需要變得更輕盈,一切從零開始,要自我革命。”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世茂。未來的世茂也許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公司,而會成為一家以地產為平臺的互聯網企業,而2015年被世茂視作在創新業務板塊全面突破的關鍵一年。
彭凌霄認為,在轉型升級、尋找多元化盈利模式的背景下,為適應企業內部和市場變化需求,企業也會尋找相關人才而進行調動。未來會積極引入一些在前瞻領域有意識的管理群體,比如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社區經營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從而獲取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