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陸

過去幾年,許多亞洲公司紛紛步入國際舞臺,挑戰西方公司的主導地位。盡管目前亞洲經濟增速放緩,但眾多跡象表明,這一趨勢還將繼續。
福布斯 2000 全球排行榜羅列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從排行榜中可以看出,企業力量的天平正在從西方轉向東方。去年,亞洲公司入榜數首次超過北美,亞洲入榜公司達到 674 家,而北美為 629 家。
毫無意外,2014 年中國新入榜公司的數量超過任何其他國家。一家升起的企業巨星就是著名的中國公司阿里巴巴,這家公司從僅 18 名員工起家,短短 15 年便發展成為在中國具有主導地位的電子商務企業。
印度的塔塔集團擁有悠久的歷史,但也是亞洲公司打入國際市場的典范。目前,該公司在全球 100 個市場聘用超過 50 萬名員工。
最近我們委托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未來亞洲企業將涌現更多贏家,這令尋找下一個塔塔或阿里巴巴的人倍感振奮。
我們訪問了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的300 名中型企業(年營業額介于 3,000 萬至 1 億美元之間)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了解他們的業務計劃和發展目標,而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令人驚嘆。
這些公司領導人中,有 90% 預計其營業額未來五年會取得增長(平均增幅為 39%),且四分之三預計會招收更多員工,員工總人數平均增長三分之一。
快速增多的中產階級促使國內需求日益增大,是這些中型企業的主要信心來源。預計到 2030 年,亞洲中產階級人口占全球中產階級人口的比例將從五年前的不到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
然而,我們訪問的大多數中型企業都不滿足于在國內獲得的成功,并已經開始進入國際貿易領域,在逐漸擴大的區域和全球貿易中乘風破浪。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立志在亞洲地區乃至全球增加海外銷售額過半數的印度和中國公司認為歐洲是首選的貿易合作伙伴。
他們的志向和信心令人振奮,我們的研究還非常清晰地表明,中型企業需要得到政府、監管機構和銀行的支持,才能實現他們的雄心壯志,并躍入大型企業之列。 政府和監管機構可以是重要的建議來源,且有效的監管對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至關重要。
約四分之三的企業表示,日益加劇的競爭和不斷增大的成本是重大挑戰,且近半數提到了在獲得業務發展所需資金方面遇到了問題。同樣重要的是,業務未向國際拓展的第二大原因是缺乏當地專業知識。
中型企業可以采取幾項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例如,提高財務透明度(譬如委任經認可的國際審計機構)或強化企業管治(譬如委托獨立董事)有助于吸引銀行或股權投資者的投資。
聘請專業的全職財務經理或會計師等簡單的舉措也會帶來明顯的效果,能夠增強公司的財務管理,促進與銀行間的互動交流。
為了進入國際市場,中型企業應當在新地區尋求建立合伙關系,甚至進行收購,以獲得當地市場知識和專業技能。與擁有強大當地網絡的國際銀行及律師和會計師等其他顧問機構合作,也有助于彌補知識不足。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曾表示,他在第一次成立公司時,就立志打造一家“全球性的公司”— 最終他做到了。我們調研的許多中型企業有著類似的目標——成為所選行業的領導者,推動力源自他們“在新的外國市場打開局面”及能夠“在國際市場競爭”的抱負。
如果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應對挑戰,并結成超級聯盟,那么這些雄心壯志不僅僅有利于亞洲,還將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