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顧明

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下跌幅度之大、類別之多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鐵礦石價格下跌超過50%,石油價格下跌45%……無論是金屬、能源、建材還是農產品都難以獨善其身,原本預計要兩三年才有可能達到的下跌幅度在1年甚至半年內迅速完成。到了2015年初,石油價格再刷“新低”,銅價意外下挫。不過,下跌行情同樣蘊藏著投資機遇,前一段時間,國內有許多基金做空銅賺取了超額收益。目前來看,大宗商品仍有下跌可能,但下跌空間在前期透支的情況下已經有限,部分大宗商品已經具備了階段性抄底的價值。
在這輪市場波動中,中國完美詮釋了一個經濟大國的影響力。不過,中國仍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回顧2014年大宗商品價格下挫的原因,除了受全球經濟復蘇放緩需求下降、美元走強、世界供應巨頭與主產區拒不減產等影響,中國經濟的減速成為解釋這輪市場波動的關鍵因素之一。
長期充當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中國,對本世紀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具有直接影響。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屬、鐵礦石、石油進口國,2003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以兩位數的經濟增速驚艷全球,投資驅動所產生的對原材料的大量需求支撐起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一路上揚,在此期間,大宗商品走出了一輪波瀾壯闊的行情。之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卻連續4年以下跌收場,中國經濟的減速、對大宗商品需求的降低是直接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中國因素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已經具備強大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中國期貨和現貨交易市場理應成為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標桿之一,在價格發現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形成過程中話語權幾乎為零。歐美國家憑借較為成熟的市場體系牢牢把握著大宗商品定價的主動權。目前,除部分大宗商品(如鐵礦石)的價格由國際幾個大的生產商、貿易商所主導外,更多的商品價格是在CME(編者注:即“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是美國最大的期貨交易所)、LME(編者注:即“倫敦金屬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等成熟的期貨市場上形成。
不可否認,國內期貨和現貨交易市場和國際成熟市場相比,在交易機制、清算機制方面還有不足,這和國內市場發展時間較短有很大關系。發達經濟體的大宗商品市場是在不斷滿足市場主體定價和風險管理需求的長時間演進中發展起來的,而國內市場建設則具有濃厚的政策色彩,以政府主導的方式進行,致力建立與中國大國經濟相匹配的多層次大宗商品市場體系,以此來穩定產業競爭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持。
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建設的步子很急,但不亂。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摸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的道路——期貨交易所與機制靈活的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相結合,通過集中清算平臺等機制的建設,逐步將各區域性大宗商品場外市場連接起來,促進期現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變被動為主動,逐步參與國際交易,強化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