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金融業的監管行為一向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中國的金融行業興起較晚,金融監管問題也是目前的一大熱門問題,作為后起的市場經濟國家,如何才能吸收他國的經驗和教訓,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金融監管制度呢?有鑒于此,筆者對比了美國、英國、日本三國的金融監管制度,通過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發揮我們的后發優勢,針對金融監管的依據、目標和組織形式等方面提出一定的意見,希望能對我國的金融監管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金融監管;國際比較;借鑒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其金融業也是世界上最為先進和發達的,美國的金融制度以及監管方式也代表了世界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研究美國的金融監管制度,可以給我國的金融業發展帶來很大的益處,并且美國與中國在人口和領土規模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借鑒了美國的跨行政區設立分行的做法,由此可見,美國在金融監管實踐上確實可以為我國提供其他國家無法提供的借鑒作用。
英國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也是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國家,英國在金融業務和金融制度上具有漫長的歷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也使得英國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金融制度時借鑒與仿效的范例,而英國獨特的道義勸說模式也成為了研究金融監管時的范例,英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量的金融改革使得英國再一次成為其他國家金融改革效仿的對象,基于以上的種種原因,選擇英國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完善也是具有啟發性作用的。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民族十分擅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種特點使得日本對其他國家先進的東西接納和吸收得很快。縱觀日本金融制度創立到改革的歷史,其很大程度上借鑒了美國和英國在內的其他先進國家的前車之鑒,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日本的金融行業歷史較短,金融監管的出現還比較新,但日本在金融發展歷程中所作的許多抉擇可以為中國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并且日本與我國同樣處于東亞,在人文、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而我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也是日本上個世紀經濟騰飛時期已經經歷過的,總的來說,研究日本的金融監管歷史對我國發展金融監管制度具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基于以上的原因,筆者選擇了美國、英國和日本來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一、各國金融監管的依據、目標和組織形式
1.各國的金融監管依據
首先從美國的金融監管制度講起,美國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通過了一系列的金融業相關的法規來作為金融監管的依據,美國的銀行監管不僅有大量的法規為依據,并且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所制定的管理條例也十分的詳細而謹慎,在保險業的監管方面,美國也是法規林立,比較特殊的一點是證券業的監管,美國的證券交易與我國不同的是,證券交易委員會不負責直接對經紀商和自營商進行監管,而是由證券交易商成立了各種各樣的自律組織,例如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都是自律組織,而證券交易委員會只負責規范和監管上述的自律組織,再由這些自律組織監管它們的會員,由此達到層層監管的目的。
再來談一談英國的金融監管制度,英國的金融監管制度正式成立的時間比較晚,在1979年和1987年,英國陸續頒布了兩個版本的《銀行法》,至此,才從法律上正式確認了英格蘭銀行的監管職責,而在《銀行法》頒布之前,英國政府對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并不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其更多的是通過倡導行業自律來呼吁金融業的自行管制,即便是1979年《銀行法》和1987年《銀行法》乃至其他各式各樣的法律法規的頒布之后,金融監管在英國也不全是靠法律來約束,英格蘭銀行仍然保留著較多的靈活性,被監管的金融機構也依然擁有較大的自由權限,直至1997年英國金融監管服務局(FSA)宣告成立,這才結束了英國傳統的自律性管理為主的金融監管體制,使得英國在金融監管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上向前邁進的一步。
最后來談一談日本,日本在金融監管法規的配備和完善方面并不比美國和英國落后,各個專業的銀行法都一應俱全,更是無一不體現了依法設置、依法管理的原則,但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金融改革之前,相關的金融法規還規定了“相機行事”的行政主義原則,這使得行政指導成為了金融監管的主要方式,大藏省(日本主管財政、金融、稅收的中央政府機關)不僅具有依法實行管制的權利,還具有依法履行監管制度的職責,這樣一來許多金融監管事項不是通過法規,而是通過大藏省的行政方式來實現,整體來看,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藏省的行政指導行為確實為資金供給的任務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其不注重市場作用的行為也造成了日本金融業的許多問題,并且過大的權力也容易滋生腐敗,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金融危機爆發后,大藏省立即成了眾矢之的,在暴露出了多件和其相關的丑聞和腐敗案件之后,日本開始金融改革,取消了大藏省這一機構,成立了金融監管廳這一機構來取代其金融監管的權力,從此,日本銀行的獨立性大大加強,以大藏省的行政指導作為金融監管重要依據的做法已成為歷史。
綜上所述,在金融監管的依據上,我們可以把美國和日本歸類為一類,而把英國分為另外一類,美國、日本的主要特點為以法律為準繩、以機構為工具、以監管為手段的嚴格金融管控,而英國則不同,“英國模式”恰恰相反是以非制度化著稱的,早期的英格蘭銀行在實行其監管職責時就往往不通過法律或是行政手段來約束,而是通過道義上的勸說亦或是君子協定來實現目的,這種方式更強調的是金融行業參與者自己的自覺性,這樣一種監管方式比較自由靈活,也更少地干預市場,給予市場更自由的競爭,但同時也存在人為因素太大、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
2.各國的金融監管目標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金融監管制度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完善金融法制的國家,美國貨幣監管署對于金融監管目標的表述為世界各國普遍認可,最具有代表性,其表述為:“國家利益需要一個安全而穩定的金融體系來保證,該體系要在市場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盡量地為民眾提過多樣化、人性化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的職責在于為了國家利益而努力,努力使金融市場中的各方關系保持均衡,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本國金融市場的安全,并監督金融市場的成員,督促它們嚴格遵守法律,以此促成金融服市場的競爭、效率、一體化與穩定。”而英國和日本的金融監管目標,則僅僅是在法律表述上與美國有所不同,大體上則是本質趨同的。
3.各國金融監管的組織形式
在1999年11月4日,《1999年金融服務法》(以下簡稱《法案》)在美國國會得到一致通過,該《法案》廢除了1933年以來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在此之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已經在美國占據了70年的統治地位,并且世界上其他各國建立金融監管制度的時,都會紛紛參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法案》規定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之間可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來實現相互滲透,為了保證金融監管的合理性,《法案》改革了金融監管的框架,《法案》還規定,將綜合監管與分業監管相結合的模式定為美國的監管模式,該模式可以簡述為:由聯儲委理事會作為最高檢察機構,來負責監管金融控股公司,而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則分別由金融監事局、州保險廳和證券交易委員會來實現監管,不僅如此,《法案》還規定,聯儲委理事會與金融監事局、州保險廳和證券交易委員會之間要通過互通信息來加強綜合監管與分業監管之間的聯系,由此確保金融控股公司集團內部的健全性,并且,《法案》還做出了明確規定,如果分業監管機構認為聯儲委理事會的監管內容存在重大過失,分業監管機關有權進行裁決。
上世紀70年代以后,英國的各金融機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手段日新月異,各種金融業務、金融品種層出不窮,金融業呈現出一種混業經營的局面,為了適應這種新局面,英國政府對銀行業和金融業的管制逐漸放松,1997年勞工黨上臺后金融監管服務局隨之成立,其主要職責為:對銀行、住房信貸機構、投資公司、保險公司進行審批,并對金融市場清算所和結算體系進行監管,英格蘭銀行監管銀行業的職責被剝奪,執行貨幣政策、發展和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充當最后貸款人以及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成為其僅剩的任務,除此之外,所有的自律組織進行了統一合并,而新成立的金融服務監管局將負責對所有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進行日常監管,這一舉動標志著英國正式實行由統一監管主體領導的混業監管模式。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金融市場越來越活躍,新的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金融業務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日本受到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響,也不得不開始逐漸放松金融監管。為此,1992年日本出臺了《金融改革法》,該法案允許不同行業的金融機構以設立子公司的方式來實現跨行業的兼營,但由于擔心過度競爭,該法案對子公司的業務范圍仍作了許多限制,由此可見,日本在放松監管的初期是非常謹慎的,動作十分穩妥小心,直到1998年6月5日,《金融體系改革法》在日本參議院得到通過,自此日本的金融改革才出現了質的飛躍,《金融體系改革法》是日本金融體系改革最重要的法律,它由22項與金融改革有關的法律組成,同年6月22日,金融監管廳從大藏省接管對民間金融機構檢查和監督的職能。
從縱向角度看,美國、英國、日本都從本國國情出發,形成了有本國特色的金融監管組織機構和體制,美國現在的金融監管模式總結來說,可以稱之為“雙線”模式,也就是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兩級監管,這種模式是同美國的社會體制密切相關的,美國的社會體制特點就是地方相對獨立、利益主體多元化,同時決策結構較松散。而英國和日本的金融監管模式從縱向上講則與美國不同,是“單線”模式,即對金融業的監管權高度集中在中央一級,與美國相同,這種“單線”模式的形成是同英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特點所分不開的。
從橫向角度看,美國的組織模式屬于綜合模式,聯儲委理事會和分業監管的機構,按職能劃分,分別對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進行監管。而與其相對英國和日本現在所采取的單一監管模式,與綜合模式相對應,單一金融監管模式是指由單一的中央級機構對金融業進行監管和管理的模式,正與英國和日本現在所采取的模式相同,由專門的監管機構對金融業進行監管,在這種模式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功能有所分離,中央銀行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維持貨幣幣值穩定和金融市場穩定方面。
美國、英國、日本在金融監管組織形式上雖然具有這么多的區別,然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這三個國家均已具備完善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而一個完善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必須包含金融監管主體、同業自律組織、社會監督和金融機構內控機制。
二、對我國金融業的借鑒意義
1.健全金融監管法律
我國當前金融監管法制建設還十分不健全,要想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制度,首先應該建立完備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某些法律、法規不全造成許多重要的金融活動無法可依的現象,以至于金融衍生工具、量化交易等金融業務發展受到限制。在完備法律法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英國傳統的“道義勸說”的作用,吸收和融合“美國模式”與“英國模式”因此,我們在遵循“美國模式”的重視立法的同時也不應忽視“英國模式”的重要性。
2.合理調整金融監管目標
根據上文所述的美國、英國和日本的金融監管的經驗,我們認為,在金融監管目標方面,我國的金融監管制度應該確立多方面的目標,服務于貨幣政策僅僅是一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將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健康發展作為另一方面的內容。而在制定具體的監管目標時,我們還需要結合我國金融行業的現實情況,而不是一味套用國外的經驗,在明確監管最終目標的前提下,將監管目標具體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3.完善金融組織體系
金融監管組織體系的建立是有效金融監管的基礎,只有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種問題的發生,為有效監管打好堅實的基礎,針對我國現階段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弊端,現階段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的重點之一就是在地方設立各金融監管機構的派出機構,使其能單獨完成或通過中介機構共同完成對其監管對象的監管任務,與此同時,要加強銀行、保險、證券三個監管部門的信息流通與彼此合作,使得各個監管部門協調運作。
參考文獻:
[1]趙雷.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與政府監管[D].復旦大學,2007.
[2]李艷豐.中日金融監管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07.
[3]張煜.金融監管體制模式的比較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4.
作者簡介:應琳芝(1989-11),浙江寧波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課程進修班,現供職于中國銀行寧波市分行,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