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各產業部門之間互相關聯、互相依存的結合方式,產業結構的狀況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對鐵嶺市“十二五”以來產業結構的現狀、結構調整中的重點進行了淺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十二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十二五以來,在三期疊加的經濟大背景下,全市經濟增速放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一、“十二五”以來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從三次產業結構的總體變化情況來看,“十二五”以來,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穩步進行。從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看,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比較平穩,2011年為24.0%,2014年達到23.9%,僅下降了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11年為45.2%,2014年到達到41.7%,下降了3.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則逐年上升,2011年為30.7%,2014年達到34.4%,上升了3.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的調整趨勢,符合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律,適應我市經濟的發展步伐,促進我市經濟健康發展。
(二)第一產業內部結構改善
我市屬于農業大市,“十二五”以來,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各行業的比例關系也發生了變化,農業主體地位逐步被牧業取代,各行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呈波動性變化。2011年,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7.1%、3.1%、58.5%、0.9%、0.4%,2014年分別達到35.3%、3.4%、59.8%、1.0%、0.4%。其中農業下降了1.8個百分點,林業上升0.3個百分點,牧業上升1.3個百分點,漁業上升0.1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服務業保持不變。可見,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不斷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三)工業內部結構調整升級
“十二五”以來,我市堅持走具有鐵嶺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加大自主創新和傳統產業升級力度,積極調整優化工業生產布局,注重培育產業集群,全市工業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態勢。特別是近幾年,結合“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品升級”的調控措施,根據國家統計局和遼寧省統計局關于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等相關文件的要求,符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標準的企業申報進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不符合標準的企業逐步剔除,工業企業內部質量更加優化,為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長期以來,我市工業是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為輔。十二五以來,重工業比重逐年下降,輕工業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71.7%,2014年達到65.1%,下降了6.6個百分點;輕工業則上升了6.6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更有利于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進入“十二五”以來,我市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等行業的主導地位凸顯,成為我市三大主導產業。2011年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5.1%,32.1%和24.8%;2014年占比分別為33.8%、20.8和30.2%。其中裝備制造業下降1.3個百分點,原材料加工業下降11.3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上升5.4個百分點。
(四)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固定資產投資工作,始終堅持把項目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要務,重點實施了一批重大建設項目,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從固定資產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投資比重由2011年的1.9%提高到2014年的2.0%,提高了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比重由2011年的63.9%下降到52.5%,下降了1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比重由2011年的34.2%提高到2014年的45.5%,提高了11.3個百分點。可見,近幾年我市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從固定資產投資類別結構上看,建設項目投資比重由2011年的72.3%提高到2014年的79.7%,提高了7.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由2011年的25.4%下降到2014年的20.3%,下降了5.1個百分點。建設項目投資仍是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的主體。
(四)第三產業不斷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市第三產業在保持總量適度增長的同時,內部結構有所調整,趨于優化。
從上表可以看出,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16.3%下降到2014年的14.2%,下降了2.1個百分點;批發零售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0.5%提高到2014年的21.5%,提高了1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011年的4.3%下降到2014年的4.1%,下降了0.2個百分點;金融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011年的7.9%提高到2014年的11.8%,提高了3.9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011年的12.2提高到2014年的12.8%,提高了0.6個百分點;其他服務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38.8%下降到2014年的35.5%,下降了3.3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成為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二、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盡管“十二五”以來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市經濟發展總體相對落后,對資源的依賴性比較明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一)第一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我市第一產業內部發展極其不均衡,牧業所占比重達到60%左右,成為我市第一產業發展的主體,而林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加起來所占比重僅有5%左右。傳統農業所占比重大,精深加工的農產品份額小。
(二)傳統工業所占比重大
我市工業企業中傳統企業占主體,產品層次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資金密集、技術集約型的企業規模較小。而且我市重工業所占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仍達到65%以上,我市經濟還是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三)新興服務業比重偏低
我市第三產業中仍以傳統的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為主,占第三產業的40%以上。金融、信息傳輸、計算機軟件服務、咨詢等新興服務業發展緩慢,占比較低。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2014年,我市人均GDP達到32562元,當人均GDP達到一個層次的時候,人們對第三產業產品會有更高的需求,因此產業結構調整要使總供給和總需求相適應。
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標是“三二一”結構,也就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達到最高,而第三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第二產業這一巨大的需求產業,沒有工業支撐的第三產業的過度發展,最終會導致經濟的泡沫化。因此,工業結構的升級應當作為我市產業結構升級的突破口,我市應積極發展和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積極發展新能源、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提升傳統能源產業,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發電等新型能源。
鼓勵和引導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積極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改造提升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房地產、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積極培育商務服務、家庭服務、教育、文化等需求潛力大的服務業;大力發展旅游等輻射能力強的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作者簡介:劉思明(1985—),女,遼寧鐵嶺人,中級統計師,鐵嶺市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人力資源部部長,研究方向:統計和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