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莉
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要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就是要克服過去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弊端,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延伸拓展,以實現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
教學中,如何進行拓展才能真正實現教學意圖呢?
一、拓展教材空間,提供廣闊舞臺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憑借,教材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拓展教學空間勢必要求拓展教材空間,讓教材給教學活動提供一個盡可能廣闊的理想舞臺。而要想拓展教材空間,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特別需要強調選材的視野要寬、范圍要廣。
語文教材的編選有多方面的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樣,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時代性”“典范性”“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等,確實都是編選語文教材要考慮的因素。但是,在現行教材所能提供的空間相對狹小的今天,強調在選材上高瞻遠矚,開闊視野,遴選人類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文化精品呈現給學生,是特別具有現實意義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求教材“豐富多樣”,“富于文化內涵”,積極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開闊學生的眼界”。
二、向生活化拓展,活化語文學習
這里的生活,既指學生已往的生活,也指學生未來的生活,學生今天的學習方式、思維方法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課程關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經驗,并把它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同樣,教學內容的遷延也必須以此為前提。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才能被激發出來,并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中認識并建構起新的知識。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他還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應該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三、結合實踐活動,開放語文教學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學生了解了課文的語言形式后,教師應當及時地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自己喜歡的實踐方式中去,從而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因此,要積極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注重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努力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社會這個更廣闊的空間,拓展學生活動性學習的時空,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在活動課中實踐。活動課是一種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對于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語言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上好活動課的關鍵是放手讓學生參與。
(2)在研究性學習中實踐。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從自身的學習生活、大自然以及社會生活中選取學習專題,以探索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真正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總之,“開放搞活,拓展延伸”,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是適應現代開放社會的一項教學舉措,具有深遠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貫徹實施,進一步深入探討,轉變教學觀念,樹立開放的教學意識,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感受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