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麗 孫傳治
人生當有理想的人格,而精神修養是擁有人生理想人格的方法。提高認識,造就品德,完善人格,要靠修養,《周易》的修養方法是反身修己。
《論語》中孔子論及君子修養問題時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里的修己,就是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原則,其目的是為了利人,利百姓。《周易》的觀點與《論語》相同,蹇卦的“大象”說“君子以反身修德”,家人卦上九“小象”說“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反身就是修己,人們常常連起來說“反身修己”,而這就是儒家關于修養的基本主張。
反身修己的途徑是什么?《周易》主張“崇德而廣業”(《系辭傳上》),把修養德行與成就事業統一起來,在成就事業的過程中修養德行,修養德行要落實到成就事業上。德行的修養包括知與行兩個方面,乾《文言傳》說,“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這就是說德與行是統一不可分的。《周易》講德行,往往德與行并舉,如,“君子以常德行”(坎卦“大象”),“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節卦“大象”), “存乎德行”(《系辭傳上》),等等。《周易》把行為、事業看得很重,人之修德,實質上是如何把握自己的行為,使之有利于人,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國家。
《周易》講人格修養主要是以是三個方面:
一、乾坤兩卦講了人的德行修養的主要過程和主要內容
《系辭傳上》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這就是說,乾坤兩卦是解決人的崇德與廣業的問題。《系辭傳下》說:“夫乾天下之至鍵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這是告訴人們,至健至順都是德性,乾德行的特點是易,坤德行的特點是簡,人如有了這兩方面的修養,則能克服任何艱難險阻。
乾“大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大象”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當如天道那樣自強不息,象地道那樣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是說用我之強,不斷地修養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人格,就是要言信行謹,知進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喪,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厚德載物,提示人們要培養自己廣大寬厚、克讓包容的人格,要含蓄謹慎,功成不居,既仁又知,既柔又剛,善美兼有,要善于防微杜漸,又善于大度包容。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是理想人格的中心要求,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精神基石。
二、《象傳》中的“大象”,非常全面地說到精神修養問題
《周易》講修養的“大象”達二十九卦之多。蹇卦“大象”講“君子以反身修德”,震卦“大象”講“君子以恐懼修省”,這里所講的精神修養,當是一種自覺行為,是長期乃至一生的事情。“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是精神修養的兩大基本原則和目標,也是修養過程的兩大基本內容和方法。《周易》的“大象”關于修己問題提出的一些比較具體的方法,有些是極重要的。小畜的“大象”提出“君子以懿文德”,文德指儀表、氣度、言語之類,屬于細行小德,大德乃小德積累而成,故不可小覷。大畜“大象”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這里講的是學問與道德的關系,道德得之于學問,學問須落到道德上。《論語·子張》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人在其中矣。”孔子認為道德的根基在學問,學問解決認識問題,認識問題解決了,養成了道德意識,然后方可見諸實行。
三、《系辭傳》關于精神修養的幾個重要命題
人的修養最終進入孔子所說的“不惑”和“知天命”的自覺境界,其方法是“精義入神”,“利用安身”。“神”是什么?《系辭傳上》說,“陰陽不測之謂神”,還說,“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萬物一氣耳,這里的氣是物質實體,它的變化表現為陰陽的變化。變化是由陰陽相推造成的,這陰陽相推叫“道”(即規律);變化表現為生生不已,有始有終,始終連貫的過程,叫“易”,就是變化的本身;變化由陰陽相推造成,在陰陽相推過程中,或陰或陽,兩在不測,叫“神”。神這一概念是虛玄的,只能用言語描述它的特點。《系辭傳上》說,“神無方而易無體。”張載《正蒙·乾道篇下》說:“神與性乃氣所固有。”王夫之注說:“氣之所至,神必行焉,性必凝焉,故物莫不含神而具性,人得其秀而最靈者耳……蓋氣在而神與性偕也。”應特別指出,神是氣之神,性是氣之性。神是物質的,而不是意識的。
《周易》的語言模糊艱澀,但它蘊藏的思想卻是清澈的,深刻的。今人學習《周易》,應該在生活中不斷地修德正己,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