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等方面分析了近年來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的變化,利用DEA對山西省及其他七個地區的創新績效進行評價。分析結果表明,山西省創新績效較差,應促進各創新主體間的資源互利,重點提高R&D人力和經費的使用效率。
關鍵詞:區域創新;創新績效;山西省
引言
區域創新能力反映了一個地區創新系統結構及資源的優化配置程度,是評價一個區域經濟增長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1]。2010年發改委印發《加強區域產業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工作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強產業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構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科技部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監測數據2014》顯示,自2009年以來,我國各區域創新能力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R&D經費投入強度普遍提高,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強。近年來,山西省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4》顯示,山西省創新能力綜合排名為22名,雖仍然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但與2013年相比上升了4位,排名變化幅度較大。同時,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排名均有所上升[2]。
1 區域創新能力水平分析
表1為2009年至2014年的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數據來源于2009-2014年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由此表可以看出,山西省各項指標排名均出現較為明顯的“V”字形變化,說明山西省近年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預計在未來會出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從知識創造能力來看,山西省在2010年的排名最高,為12位,此后則不斷下滑。知識創造綜合指標的二級指標有R&D投入綜合指標、專利綜合指標和科研論文綜合指標3項,圖1為該3項指標在2009-2014年的排名。由此圖可以看出,各綜合指標值及排名整體呈下降趨勢,說明山西省的知識創造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從知識獲取能力來看,山西省在2011年的排名最高,為12名,此后排名雖然下降,但基本穩定。知識獲取綜合指標的二級指標有科技合作綜合指標、技術轉移綜合指標和外資企業投資綜合指標3項,圖2為該3項指標在2009-2014年的指標值及排名。由圖可以看出,各綜合指標值及排名波動較大,技術轉移綜合指標表現較好,應采取相應措施穩定知識獲取能力。
從企業創新能力來看,山西省在2010年的排名最高,為11位,此后大幅下滑,從13年開始逐步上升。企業創新綜合指標的二級指標有企業R&D投入綜合指標、設計能力綜合指標、制造和生產能力綜合指標和新產品銷售收入綜合指標4項,圖3為該4項指標在2009-2014年的指標值及排名。由此圖可以看出,第1、2和4項指標排名整體不斷下降,第3項指標排名在13年大幅上升,為全國第5位,2014年則進一步上升到第3位。為實現產業結構向“高精尖”和“綠色低碳”轉型,山西省近幾年逐漸重視本地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但仍需進一步的努力。
從創新環境來看,山西省的排名從2006年的第10位逐漸下降到2013年的第31位,為最后1位,該年度的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也為歷史最低。不過2014年創新環境排名大幅上升至25位,預計未來會持續上升趨勢。創新環境綜合指標的二級指標有創新基礎設施綜合指標、市場環境綜合指標、勞動者素質綜合指標、金融環境綜合指標和創業水平綜合指標5項。由此圖可以看出,前4項指標均開始上升,第5項指標基本穩定。得益于山西省近年一系列促進金融振興和優化金融生態的舉措,2014年金融環境綜合指標躍居至15位,為近年最好水平。
從創新績效來看,2011年山西省排名第29位,為2008年以來第2次。雖然從2012年開始創新績效排名連續三年上升,但其GDP能耗、GDP污染物排放量多年來一直在較高水平。創新績效綜合指標的二級指標有宏觀經濟綜合指標、產業結構綜合指標、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指標、就業綜合指標和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綜合指標5項。由此圖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綜合指標和就業綜合指標排名在下降后明顯上升,2014年排名分別為14位和7位,為近年最好水平。其他指標近年不斷波動,趨勢不明朗。
2 創新績效評價指標
DEA(數據包絡分析)是一種線性規劃模型,常用于對多個相同類型的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每個決策單元具有相同的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區域創新系統具有多個投入指標,如R&D全時人員當量、研發經費支出、引進技術支出和教育經費支出等。區域創新系統同時具有多個產出指標,如發明專利申請數/授權數、發表論文數、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等。因此,可以利用DEA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有效的效率評價。在進行效率評價之前,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投入和產出指標。R&D全時人員當量反映了從事區域創新研究與開發的人力投入;企業研發經費支出是區域創新的主要推動力,同時政府研發投入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將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和政府研發投入合并,統稱為R&D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是R&D人員和經費投入的直接成果,但由于發明專利授權周期差異較大,因此文章選用發明專利受理數作為產出指標;論文是研發成果的直接體現,文章將國內論文數和國外論文數合并,統稱為發表論文數;新產品由創新產生,因此新產品銷售收入是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指標。因此,文章DEA的輸入指標有兩個,分別是R&D全時人員當量和R&D經費支出;輸出指標有三個,分別是發明專利受理數、論文發表數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區域創新從投入到獲得產出有一定的時間延遲,一般研究中將時間延遲定為兩年[3],考慮到文章選取的區域創新系統產出指標的具體情況和統計數據獲取的延遲性[4],文章將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的時間延遲定為一年。
3 創新績效評價
2014年山西省的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為22名,文章選取2014年排名為第1、6、11、16、21、26和31位的地區與山西省進行創新績效對比。DEA輸入指標數據來源為2013年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DEA輸出指標數據來源為2014年。DEA分析軟件版本為DEAP 2.1,計算模型為CRS。各省份投入、產出數據及創新績效計算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江蘇省、山東省和海南省的創新績效為1,說明這三個地區資源配置為最優。山西省的創新績效為0.555,僅優于青海的0.456,而青海省在2014年的區域能力排名為最后一位,說明這兩個地區的資源配置較差。為提高創新績效,應促進各創新主體間的資源互利,重點提高R&D人力和經費的使用效率。
4 對策建議
近年,山西省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時期,傳統的經濟增長點優勢不再,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其區域創新能力正面臨較大挑戰。通過分析,文章針對山西省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提高知識創造與獲取能力。政府應繼續加大R&D經費投入力度,并利用政策引導和推動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創新行為和相互合作,提高R&D人力和經費的使用效率。(2)建設良好的企業創新環境。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企業轉型并催生出新的企業,對創新環境的依賴度高。近年山西省的一系列金融舉措取得了較好成效,應繼續提高其深度和廣度。(3)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近年山西省正全力打造煤層氣、新材料和耐火材料等產業創新鏈,與此同時,應著重支持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生物技術產業,對相關企業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馮顯敏.區域創新系統的效率研究[D].浙江大學,2005.
[2]柳卸林,高太山.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4[M].科學出版社,2014.
[3]秦寶庭,吳景曾.知識與經濟增長[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4]劉順忠,官建成.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的評價[J].中國管理科學,2002,10(1):75-78.
作者簡介:高亞滿(1987-),女,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