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 王永疆 豆瑞玲
摘 要:作為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研發中心等開展研發活動的組織形式之一,企業研發機構為各項研發活動的有效實施,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是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企業在市場中的科技與產品競爭力。因此,企業研發機構的建設與發展程度,可基本反映出其所處企業的綜合實力水平與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企業研發機構作為以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為中心的技術創新組織,是由企業自主創設的,擔負著推動企業科技進步的重要任務。而企業研發機構的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到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及經濟的增長,其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評判一個企業或所在區域技術創新實力的重要依據。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必須提升企業研發機構的創新能力。同時,企業科研機構創新能力的提升,還有助于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企業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作出科學、客觀的評價,及時掌握其優劣勢,對構建企業甚至所在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理論基礎
“創新”這一問題最初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提出。根據熊彼特提出的觀點,“創新”主要是指在生產體系內引入全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新組合,進而形成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經濟活動。熊彼特認為,“創新”并不是指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而是將高新技術引入到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去,屬于經濟范疇。
結合相關經濟學家對創新能力含義所發表的不同觀點,在企業創新能力方面,主要為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將價值增加作為目標,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導向,實現企業資源優化整合與協同多個要素進行創新的系統行為能力。從不同層面對創新能力的研究,可發現廣義的創新能力包括企業產品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管理創新、營銷創新、組織創新等多方面要素創新能力的綜合。通過企業的創新效率,可以反映出其創新能力的強弱。
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合考慮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參考學術界有關著述,通過調查統計表明,創新發展能力、創新產出能力以及創新投入能力是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的三個主要構成要素。文章主要采取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模式構建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3 評價指標體系的含義與計算
3.1 創新投入能力的構成指標
創新投入能力主要劃分為三個二級指標,即企業創新研發所需的經費投入、企業創新研發所需的人才隊伍以及企業創新研發所需要的設備條件,而這幾個二級指標又可具體劃分為若干三級指標。
3.1.1 經費投入
主要包括產品銷售收入中科研活動經費支出所占比重、研發活動的經費投入上升率、研發經費的具體投入金額。
(1)產品銷售收入中科研活動經費支出所占的比重。企業產品銷售收入中,科研活動經費支出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企業對研發活動的重視程度,可以看出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的大小。
(2)科研活動經費支出增長率。科研活動經費支出增長率主要是指與上一年度相比,科研活動經費的上升幅度,可用:本年度科研活動經費/上一年科研活動經費支出×100%,來計算出其數值。
(3)科研經費支出額。企業的科研經費支出金額主要為本年度企業在科研活動上,由企業花費的全部經費。
3.1.2 人才隊伍
企業研發隊伍涵蓋了全體職工中研發人員所占比例、研發機構高級人員及專家(含博士)比例。
(1)企業全體職工中研發人員所占比例。企業全體職工內,研發人員所占的比例,即為企業科研人員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的員工結構。其中,可用:企業研發人員數/職工總人數×100%來表示其比例。
(2)企業研發機構高級人員所占比例。企業科研機構內,高級人員所占的比例,基本能反映出研發人員的整體水平及發展潛力,可用:企業研發高級人員數/職工總人數×100%來表示。
(3)研發機構專家(含博士)所占比例。科研機構內,含博士的專家比例,反映出企業研發人員的學歷構成。其表現公式為:企業研發機構專家數/職工總人數×100%。
3.1.3 設備條件
設備條件涵蓋科研設備、儀器原值,還有達到國際標準的先進儀器設備比重。
(1)科研儀器設備原值。科研機構的科研設備及儀器原值主要指,正常運作的科研設備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的基礎條件狀況。
(2)達到國際標準的先進儀器設備所占比例。達到國際標準的先進設備及儀器所占比例主要指研發機構所用先進設備及以儀器在全部設備中的比重,可用公式:國際標準儀器設備的數量/全部設備儀器數量×100%來表示。
3.2 創新產出能力的構成指標
創新產出能力指標由新產品研發、經濟效益、科研成果三個二級指標構成。
3.2.1 新產品研發
新產品研發主要為本年度生產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項目數,本年度企業的新技術貿易數及研發項目數構成。
(1)當年完成新技術開發項目數及新產品。當年新技術開發項目數與所完成新產品作為一項定量指標,直接反映出企業新產品研發成果。
(2)當年在研發的項目數。同樣作為定量指標,當年在研發的項目數代表著還未研究出最終結果的項目數,能從側面反映出新產品研發狀況。
(3)企業當年新技術貿易數。企業當前的新技術貿易數主要指對外達成貿易的新技術成果數量,為定量指標之一,體現了新技術轉為實際經濟價值的概率。
3.2.2 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包括當年企業研發技術與品牌產品的出口創匯額、新產品利潤率、新產品銷售率等。
(1)新產品銷售率。新產品銷售率主要指在企業所銷售的全部產品內,新產品銷售收入所占比重,可用公式:新產品銷售收入/全部產品銷售收入×100%來表示。
(2)新產品利潤率。新產品利潤主要指在企業的全部產品銷售利潤中,新研發產品所占的比重,可用:新研發船票銷售利潤/全部產品銷售利潤×100%
(3)當年企業研發技術與產品出口的創匯額。當年企業研發技術與產品出口創匯額作為一項定量指標,實質是指當前企業研發技術及相關品牌產品出口而獲得的收益,直觀地反映經濟效益指標。
3.2.3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包括當前開發獲獎項目數、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自主研發產品以及主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等等。
(1)當年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當年企業在市場內主導產品所占比重,反映了由企業研發機構自主研發主導產品的實際商業化程度。可用:該年度企業產品銷售量/當年市場總銷售量×100%,來計算出其市場占有率。
(2)當年開發獲獎項目數。該年度開發獲獎項目數也是一項定量指標,企業研發機構科研結果轉換為實用價值的可直接通過企業的獲獎項目來反映。
(3)當年申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通過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數量可反映出其先進性、獨創性及代表性較強的科研成果。
(4)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占全部生產產品的比例。在企業內,全部生產產品中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所占比例,可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數量/全部生產產品的數量×100%表示。
3.3 創新發展能力的構成指標
創新發展能力由三個二級指標組成,包括城市科技實力、預研能力以及研發管理能力由研發管理能力。
3.3.1 研發管理能力
研發管理能力分為三個構成部分,即市場分析能力、創新激勵機制水平與產學研合作能力。
(1)產學研合作能力。產學研合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對外界的協調溝通能力,作為一項定性指標,有助于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開展。
(2)創新激勵機制水平。創新激勵機制水平這一指標主要考慮到創新機制對員工創造力的影響,通過其可體現企業員工創新主動性與積極性。
(3)市場分析能力。企業的市場分析能力可以體現出企業研發機構對市場的分析水平,以確保立項決策的科學、合理,其作為一項定性指標,其對市場的分析判斷,依賴于相關數據及研發機構的積累經驗。
3.3.2 預研能力
預研能力由固定資產增長率、研發周期三年及以上項目數占全部項目數比重、人均科技項目儲備能力構成。
(1)固定資產增長率。固定資產增長率指企業本期凈增固定資產原值與期初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反映企業物質實力增長與發展趨勢狀況。可以用公式表示為:本期凈增固定資產原值/期初固定資產原值×100%。
(2)研發時間≥三年項目數在所有項目中所占比重。研發時間達到三年及以上項目數在所有項目數中,所占的比重體現了技術產出方面,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可通過:研發周期三年及以上項目數/所有項目數×100%這一公式來表示。
(3)人均科技項目儲備能力。企業研發機構的研發發展潛力及科技儲備狀況,可通過人均科技項目儲備能力反映出來。
3.3.3 城市科技實力
城市科技實力由城市GDP和政府支持力度構成。
(1)城市GDP。城市GDP主要反映了城市對企業研發機構開展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強弱。
(2)政府支持力度。政府支持力度反映了政府部門對企業研發機構開展創新活動的財政支持,可以用公式表示為: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創新活動經費籌集額×100%
4 結束語
企業研發機構的評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研發機構未來的發展,而評價指標體系則是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的前提,不僅有助于實現對城市創新工程實施狀況有有效檢測,還是政府建設現代高端制造業城市、全球重要的新興產業制造中心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自主研發創新基地的重要依據。本文以創新能力理論為基礎,進行企業研發機構創新能力指標的構建,將創新發展能力、創新產出能力以及創新投入能力作為第一層指標,其中創新投入能力包括經費投入、人才隊伍、設備條件三個二級指標;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包括科研成果、新產品研發、經濟效益三個二級指標;創新發展能力包括研發管理能力、預研能力和城市科技實力三個二級指標。通過指標體系構建,來評述企業研發機構的創新能力強弱。
參考文獻
[1]朱毅蓉,劉明.著力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J].發展研究,2005(12).
[2]肖永紅,張新偉,王其文.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我國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經濟問題,2012(1).
[3]孫影.大連市企業研發機構的模糊綜合評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
[4]張國平.我國縣域科技創新研究[D].復旦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