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文 王海萍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電商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給物流行業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我國的第三方物流產業起步晚,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如何選擇第三方物流公司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從績效評價體系建立的原則、績效評價的必要性、指標體系的建立、指標權重設定及其評價的方法等幾個層面,對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并進行總結。
關鍵詞:第三方物流;績效評價;評價指標;指標權重
績效評價具有強烈的導向效應,是驅動人們行為和促進這些行為合理化的內部驅動力。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通過績效評價,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營績效進行科學全而的分析,有利于企業認清形勢、把握方向,有利于企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一、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原則
Deborah F.Boice,Brian H.Kleiner.在《Designing effec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s》中提出:“要建立聯系,員工必須有個性化的目標和績效標準,讓他們直接與組織聯系。應制定管理者和職工之間的共同目標。”王玲玲,李曉萍 《基于主成分與灰色多層次關聯分析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研究》提出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必須滿足系統性、實用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楊海明《基于綜合評價模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提出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必須滿足反映企業自身特點、顧客對企業或者產品的要求、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績效評價的必要性
Evi Hartmann和Alexander de Grahl在《The Flexibility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and its Impact on Customer Loyalty – An Empirical Study》中提出:“在物流服務行業,物流外包競爭的程度在過去十年顯著增加。為了達到和保持在這種商業環境、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服務商)有影響力,必須找到方法來實現競爭優勢。”Omkarprasad Vaidya和Manoj Hudnurkar在《多目標供應鏈績效評估》中提出:“必要的性能標準需要分類依據不同的標準(例如:成本,客戶服務等)而不是基礎上的階段的供應鏈(例如:計劃,來源,制造和交付)”Andrew C.Lyons在《An analysis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performance and service provision》中認為制定適當的策略能夠充分利用其商業潛力,并減少投資風險。
三、第三方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從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來看,近幾年的文獻展示了各種各樣流行的績效評價框架,比如平衡計分卡BSC、績效測量矩陣、業績金字塔、歐洲質量管理(EFQM)等。有一些文獻基本按照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來設定各個層面的指標、或者忽略財務指標,或者將內部流程的范圍縮小到技術創新方面,忽略內部流程其他方面的指標。Andrew C.Lyons在《An analysis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performance and service provision》中主要從財務、運作、服務三個方面設定指標,從眾多二級指標中刪選出適合特定企業的指標。
更多的文獻是從自己的研究中得出認為比較重要的一些方面設定一級指標,從一級指標的各個層面設定若干可定量或者定性的指標。Omkarprasad Vaidya和Manoj Hudnurkar在《Multi-criteria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 Indian Chemical Industry Case Study》中將標準劃分為12個不同的類,即:成本、客戶服務、生產率、資產測量、質量,時間、創新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價格,供應商檔案,營銷措施和合作能力。”
四、指標權重的設定及其綜合評價方法
確定指標體系之后,需要利用一定的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表示各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確定指標權重有很多種方法,各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組織評價者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的方法。在很多文獻中對物流績效評價的方法主張采用AHP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如James S.Keebler和 Richard E.Plank在《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Supply Chain》中所建議的方法是基于一些假設的開發。所建議的方法,假設,方法論的觀點和需要使用一個多準則決策工具(AHP)。”有些文獻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也有的趨向于采用Delphi法,大多數文獻都采用多種方法,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
而事實上有很多學者在文獻中將AHP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單福彬在《基于灰色層次分析法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能力評價研究》中利用AHP和灰色多層次法構建了評價模型,以該模型來科學評價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鮑珍珍和朱沛在《基于神經網絡和層次分析法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評價》中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基于BP神經網絡和AHP的綜合評價方法,對第三方物流企業做出綜合評價。
有學者認為采用定性的方法更能排除一些影響不大的指標,官方統計的數據與企業內部的數據并不相符,所以根據外部數據進行定量評價并不準確,Andrew C.Lyons在《An analysis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performance and service provision》中完全采用定性的方法,即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讓相關專家和學者直接進行指標的評定,再根據比例進行剔除,然后再對留下影響力較大的指標進行針對性的評價。
五、第三方物流國內外研究總結
1、從物流績效評價的發展歷程與評估的內容來看,國內外物流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經歷了從單一財務指標到含非財務指標的綜合指標、單一指標到多維指標的發展。國內對物流績效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標的選取和評價方法的研究兩個方面。
2、在指標體系的選取中,未形成統一的設計原則。很多文獻從平衡記分卡(BSC)的四個層面確定若干二級指標,或者參考這四個層面進行擴充或縮略,有的文獻覺得有些指標對企業的績效影響并不大,后期選擇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影響力比較小的指標。
3、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有很多種,大致可分為兩種:定性賦權法、定量賦權法。定性賦權方法具有較大的主觀性,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更多傾向于采用定量賦權的方法對指標的權重進行研究。(作者單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賈佳.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1,7:31-31
[2] 蔣明,成桂芳,彭勃.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北方經濟,2011,8:52-54
[3] 張月芳.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84-85
[4] 劉增武.第三方物流企業客戶關系管理評價體系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