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介紹了高溫和高鹽油藏的現狀,提出調驅調剖的主要影響因素;針對主要的技術難題,開展了針對性的研究工作,并綜合應用多種調驅治理技術和方法;基本形成了復雜油藏的調驅調剖治理工藝技術途徑,簡要分析了治理效果和取得的經濟效益,為其它類似油藏的調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生產現狀? 影響因素? 綜合應用? 工藝技術? 效果? 效益? 結論與認識
大港南部油田由王官屯、棗園和沈家鋪等油田組成,含油面積108平方公里,地質儲量2.93*108噸。油井開井1180口,日產油4100噸;注水開井560口,日注水量37000方;屬于中孔、中滲油田,到開發的中后期含水上升快。受儲層的非均質性等因素影響,注水開發存在嚴重的層間、層內和平面矛盾,調剖調驅措施是油藏治理的重要手段。自2011年以來,每年調剖措施工作量達到70口,年均純增油達3.2萬噸。
1 調驅調剖主要影響因素
1.1 儲層生產井段長,開發層數多,層間差異大
據統計,油水井生產井段從沙和街、孔一段、孔二段等,平均井段長在40-250m,開發層數15層,開發厚度35m,不同層之間儲層物性差異大,調剖措施面臨的儲層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特點。
1.2 地層水的礦化度高
分析油藏產出水的平均礦化度在22000-32000mg/l之間,同時,水中存在硫化氫及硫離子,平均含量15mg/;影響了有機體系的成膠強度和穩定性。
1.3 儲層溫度高
主力生產層段在1800-3000m之間,平均埋深2520m,溫度在75-110℃之間,油藏的高溫成為了調驅調剖措施實施關鍵影響因素。
上述三方面的影響因素和技術難點,決定了調驅治理工藝的復雜和艱巨性。技術人員通過技術研究和攻關,摸索出了復雜油藏的調驅治理技術。
2 調驅工藝技術研究應用
2.1 深入開展油藏潛力分析,掌握剩余油分布規律,提高挖潛的針對性
依據不同油田和斷塊的不同特點,結合開發歷程、生產動態,研究油藏的剩余油規律;在定性或定量分析基礎上,搞清剩余油潛力和分布特點,開展不同油藏的注水開發矛盾分析,明確調驅措施治理的目標,為措施的制定和治理體系的篩選提供依據,有效提高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溶洞性發育的生物灰巖、注水優勢通道明顯的中高滲油藏,以層間、層內治理為主,選用強度高的無機、改性瀝青等體系;在大部分中孔中滲油藏,措施的治理目標以層內和平面潛力的挖掘為主,應用預交聯+延緩交聯、預交聯+微球等體系;在近井地帶存在堵塞的注水井組,應用酸調一體化或單一的延緩交聯體系,控制較低的爬坡壓力。
2.2 優化施工參數,降低措施施工風險
受注入水的長期沖涮等因素的影響,油藏中形成了優勢通道,治理過程中隨注入壓力的上升,注入水易加速的突進,造成對應受益油井的含水大幅度上升,產量大幅波動的不良現象。同時,受油藏埋藏深等因素影響,施工過程中注入的顆粒類堵劑比重大,易在井筒中發生沉降,易堵塞注水井筒。為避免以上情況,我們深入研究施工排量和爬坡壓力參數。
在篩選顆粒類堵劑時,既考濾其強度,還充分研究其密度。為避免堵劑在注入井的油管中沉積,我們應用水力學原理,在室內模擬、計算其沉降速度,施工注入速度大于堵劑在油管中的沉降速度,即要求調驅體系的注入排量高于臨界排量值。據此推算出調驅堵劑的安全注入排量,即單一污水攜帶預交聯等顆粒堵劑的安全排量≥6方/小時;體系中應用聚合物攜帶后,最低注入排量為3方/h。
依據現場生產實踐,結合注水系統與注水井的油壓等情況,確定了復雜油藏調驅治理的爬坡壓力。即以治理平面和層內矛盾為主時,爬坡壓力控制在2-3.5MPa;治理層間矛盾為主時,爬坡壓力控制在5-7MPa。
2.3 綜合應用多種體系,適應不同儲層的治理需求
針對高溫高鹽的油藏特點,主要應用受水質、溫度影響小的預交聯、改性瀝青、無機復合堵劑等體系;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和應用了耐溫抗鹽性能良好的有機凝膠體系。
2.3.1 預交聯顆粒
QP-3預交聯顆粒粒徑主要有≤1mm、1-2 mm兩種,耐溫120℃,吸水后膨脹倍數的15-30倍。在不同儲層和溫度條件下應用不同的預交聯顆粒,對油藏溫度達到100℃以上的儲層,改進預交聯顆粒的成份,適當在配方中增加粘土比例,以提高顆粒的抗溫性能。在實施過程中,確定合理排量和爬坡壓力(見下表)。該體系適應范圍廣,能滿足多數中孔中滲儲層。
不同調驅體系的處理濃度、用量和排量參數表
2.3.2 改性瀝青顆粒
為提高對優勢通道的封堵強度和能力,我們研究和應用了改性瀝青調驅體系。改性瀝青是將常規的瀝青顆粒進行磺化、改性和降溫粉碎等系列加工處理后,形成一種適應調驅的改性瀝青顆粒。處理后瀝青顆粒具有的特點:在水中的分散性能好,密度與水接近;抗溫耐鹽性能良好,不受礦化度高的影響;封堵強度高,耐沖刷性能強。其現場使用濃度為0.4-0.7%之間,注入性能良好。同時,封堵性和驅替實驗表明,改性瀝青體系的提高水驅采收率達到6.5%以上。因此,改性瀝青是一種適合高溫高鹽油藏特點的調驅體系。為擴大波及體積和處理半徑,我們把改性瀝青與有機凝膠組合使用,見到了較好的增油效果,平均單井組增油達到500噸以上。
2.3.3 高溫樹脂凝膠體系
為提高注入性,降低堵劑對儲層的污染,增大處理半徑和用量,擴大調驅波及面積和體積,實現油藏的深部調驅治理,研究和應用高溫鹽有機凝膠體系。受油藏高溫、高礦化度的影響,有機凝膠體系的應用一直受到較大制約,成膠強度和穩定性都較差。通過攻關研究,篩選出了穩定性好、強度高的樹脂凝膠體系。在濃度0.3%-0.5%濃度下,成膠后其粘度達到30000mpa.s以上(見曲線圖);并且耐溫達到95℃以上,體系穩定性良好。
為進一步提高該體系的適用范圍性,提高期限使用的經濟效益。我們把有機凝膠體系與預交聯顆粒組合應用,使兩種不同類型的體系能夠相互補充,發揮協同作用。既保證了對儲層的封堵強度,又提高了耐溫性能,擴大有效波及體積,降低調驅措施的成本投入。
2.3.4 酸調一體化治理體系
受注水水質和多輪次調驅等因素影響,部分注水井近井地帶存在堵塞,造成注水壓力偏高。同時,這些井在水驅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層內、層間和平面矛盾。為實施調驅治理,技術人員經過研究和論證,確定了酸調一體化治理方法。即選取注水井管柱下入時間在一年內的注水井,先注入15-20%的鹽酸和土酸混合液,解除近井堵塞,然后再注入預交聯+有機凝膠實施調驅。經過在現場先導試驗,見到了明顯的增油效果。
近三年在官162、官128等斷塊,共實施了25個井組,治理前后平均油壓上升在2MPa以內,平均壓降減小2.3MPa,平均單井組實現增油475噸,見到了較好的治理效果。酸調一體化治理的關鍵:一是確定近井地帶存在堵塞,選擇針對性酸化技術;二是酸化過程中,壓力下降足夠的空間,給后續的調驅奠定壓力基礎;三是后期注入的調驅液控制好合理的強度和注入量,使治理后注水爬坡壓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確保注水井的正常注水。
2.3.5 無機堵劑和預交聯復合體系
對部分注水優勢通道明顯的注水油藏,在注水過程中水竄現象突出,易造成低效注水或無效注水。為提高此類油藏的注水開發效果,我們通過研究和現場實踐,應用了無機和有機體系相組合的復合體系。即選用石灰乳、水泥和其它添加劑作為無機體系,其初凝時間為10-20小時;注入地層后在油藏溫度條件下凝固后強度高,封堵后具有堵而不死的特點。再注入一定的預交聯或有機凝膠,提高調驅波及體積,改善開發效果。該體系的施工排量8-10方/h,爬坡壓力控制在5-7MPa,能起到治理層間和層內矛盾的雙重作用,有效期長。它適合于官三北、風化店等優勢通道明顯的油藏。治理后,確保注水井的正常注水,擴大注水波及體積,減少無效、低效注水,實現單井組增油410噸,經濟效益顯著。
2.4 研究調驅措施的效果評價方法
為降低高投入、高風險的調驅措施風險,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經濟實用的技術評價方法。即建立起規范的調驅井組標產、核產方法,通過計算井組的純增油量和有效期作為措施效果的考核標準。調驅治理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結算增油量的多少來體現,治理效果越好,增油量趣多,取得的經濟收入收益就越好。充分激發和調動了技術服務單位的積極性,有效推動了調驅治理技術的進步和現場安全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3 調驅治理效益
3.1 效果
調驅治理后,注水井壓降下降了3.2MPa,注水油壓上升2.75MPa;施工有效率90.1%,措施有效期10個月,單井組實現增油量418噸。
3.2 經濟效益
每年治理70口井,投入費用2100萬元;增油量3.1萬噸,創效6665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 結論與認識
①在復雜油藏開展調驅治理時,要做好油藏分析等前期論證工作,明確挖潛的目標和對象,制定針對性的治理井點。
②對復雜油藏實施調驅治理,要綜合應用多種治理方法和體系。
③高溫高鹽油藏調驅治理時,選擇耐溫抗鹽體系,控制合理的爬坡壓力和施工注入排量,降低措施風險,避免發生調驅事故。
參考文獻:
[1]李彥興.注水開發與管理[M].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11.
[2]劉一江,王香增,等.化學調剖堵水技術[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8.
[3]黃兵.抗高溫高鹽凝膠型顆粒調驅調剖技術的應用[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24).
作者簡介:李建軍(1972-),男,四川眉山人,采油工程師,畢業于石油大學(華東),現主要從事油藏調驅調剖和三次采油等工作,現工作于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廠工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