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本文分析了現行課程體系不足,結合區域金融服務業發展人才需求,從就業崗位群分析出發,借鑒分層化職業標準理念,以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為例,探討了基于職業技能標準的課程體系開發。從隊伍建設、實施載體和場地設備三個維度強調了課程體系實施保障條件。
關鍵詞:職業技能標準? 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 課程體系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為此《決定》進一步提出:“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對接職業技能標準,對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
1 課程體系重構背景
1.1 課程體系現狀及不足
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目標實現的系統。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高職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自2004年開辦以來,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培養了數以千計服務區域金融服務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隨著職業教育和金融服務業不斷發展提升,現行課程體系不足也慢慢顯現。一是,定位不夠精準。經過十余年改革,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學科本位影響,課程體系學科化明顯、專業化和職業化不足。二是,內容交叉滯后。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不夠,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缺乏整合,滯后于崗位能力要求。三是,結構不盡合理。表現為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較少,重知識、輕技能;必修課時較多、選修課時較少,職業方向不清。四是,課證融通欠缺。課程知識與工作任務聯系不夠密切,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項目化教學鋪展面不廣,學歷教育沒有很好對接職業資格教育。
1.2 金融服務業發展新要求
“區域發展,金融先行”。金融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體經濟起著巨大帶動作用,發揮著乘數效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沙市的金融服務業以建設中部金融中心為目標,在市委市政府正確指導下,取得了較好發展。2013年全市共有法人金融機構676家,年末資產149.60億元、從業人員5.75萬人、實現增加值277.33億元。《長沙市“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市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力爭達到300億元。
金融人才是金融服務業發展的核心力量。迅猛發展的金融服務業對金融人才有著旺盛的需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為拓展市場、提升競爭力,紛紛開設分支行或營業部,亟需大量從事一線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重構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課程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專業對接產業和服務長沙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2 職業技能標準選擇及就業崗位分析
《勞動法》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 從事技術工種從業人員,必須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2.1 職業技能標準選擇
職業技能標準是指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地劃分工種,對工種進行分析和評價,根據各工種對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對其進行概括和描述從而形成的職業技能準則,分為國家標準、行業(地區)標準、企業標準三級,是衡量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也是進行技能培訓、技能鑒定、企業用人以及開展國際勞務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據。
與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標準有:證券從業資格、期貨從業資格、基金銷售從業資格、銀行從業資格、保險代理從業資格、保險公估從業資格、保險經紀從業資格、會計從業資格、助理理財規劃師、黃金投資分析師等。根據就業定位,在進行教學開發時主要對接證券從業資格和保險經紀從業資格兩個職業技能標準。
2.2 就業崗位分析
課題組成員通過查詢招聘計劃、走訪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召開畢業生座談會,對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學生就業崗位進行了調研。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投資咨詢公司和銀行,可從事的工作崗位主要有:證券公司客戶經理、保險代理人、金融產品投資顧問、銀行柜臺業務人員等。主要就業崗位分析見表1。
3 課程體系重構
3.1 重構原則
3.1.1 以高質量對口就業為導向
高質量對口就業率是衡量高等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通過人才需求調研、就業崗位分析,了解金融服務業發展趨勢和崗位需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和職業技能標準的課程體系,使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有效對接、企業崗位能力標準與學生課堂所學“零距離”對接,使學生具備較強的首崗適應能力。
3.1.2 以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
注重學生專業成才和全面發展,培養其學習能力、溝通與協作能力、實踐創造能力。隨著社會經濟進步發展,職業崗位變換速度日趨加快,金融服務業三大支柱間崗位變換尤為常見。因此,要主動適應金融服務業發展需求,著眼未來,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提升其多崗遷移能力。
3.1.3 模塊化實施,分層遞進
打破學科體系,將知識和技能融入各職業能力模塊中,依此形成課程體系。即解構職業崗位所需能力,提煉技能單元,基于工作過程,按照崗位群要求整合原有課程,以模塊化方式重構核心主干課程體系。借鑒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出的分層化職業標準理念,從核心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和職業特定能力三個層面組織實施。
3.2 課程體系重構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職業能力劃分為職業核心能力(從所有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具有普適性。面向各行各業工作崗位)、行業通用能力(從一般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通用的基本能力。面向工種或崗位群)和職業特定能力三個層次(某種職業自身特有的,面向單個職業工種或崗位)。通過就業崗位分析,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要求,構造模塊化課程內容,進而形成三大課程種類:職業素質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方向課。
4 課程體系實施保障條件
為保證基于職業技能標準的高職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課程體系順利實施和實施效果,必須要做好相關保障措施。
4.1 隊伍——高素質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高素質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是人才培養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課程體系能否順暢運行的關鍵。要堅持“內培、外引”并行策略,致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較強的雙師素質教師團隊,堅決杜絕因師資短缺導致某些核心課程無法開設或開設后教學效果欠佳的現象。有計劃選送一批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師到企業進行對口短期或中期培訓學習;從證券和保險機構聘請大量行業專家和業務骨干從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教學。
4.2 載體——高水平的項目課程教材
傳統教材一般以知識、概念為核心,要將其變革為以證券、保險業務操作過程為核心的項目化課程教材。通過學習領域的劃分,以學習情境、子學習情境為對象,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活動載體為核心內容,編寫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課程教材,為實施項目教學改革提供教學輔助資料,全面提升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
4.3 場地——優質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室的建設,應該從學生的職業崗位出發,進行基于金融機構工作環境、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的全真化設計,以滿足學生生產性實訓的教學要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密切合作,深度融合,利用金融企業的培訓基地,進行校內生產性實訓教學,將校內生產性實訓外置。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要與學生的頂崗實習和畢業就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實習、崗前培訓與就業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2004-05-02.
[2]李月芳,蔣慶斌.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雙證融通”課程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1(35):15-18.
[3]倪中秀,張勇.基于國家職業標準的紡織品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整合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29):33-35.
[4]薛敘明,等.高職人才培養與國家職業標準的對接研究與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02):75-78.
[5]彭建華.基于工作任務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高職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0):243-244.
基金項目:
2012年湖南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對接職業標準構建高職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編號:ZJC2012021),主持人:彭建華;2014年長沙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基于長沙金融服務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主持人:彭建華。
作者簡介:
彭建華(1981-),男,湖南臨湘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