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華
摘 要:江蘇沿海開發為江蘇沿海縣市發展帶來重要機遇,文章詳細分析比較了江蘇沿海縣市在綜合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效益、經濟發展潛力、城鄉居民收入方面的情況,重點分析東臺在沿海縣市的位次,并提出促進東臺沿海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沿海開發;分析比較;東臺市
2009年6月,江蘇沿海開發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江蘇沿海包括南通、連云港和鹽城三個市所轄區的海門、通州、啟東、如東、海安、東臺、大豐、響水、射陽、濱海、贛榆、東海、灌南、灌云14個縣市。陸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54公里。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獨特,土地后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江蘇沿海開發是江蘇在沿江、沿滬寧線、沿東隴海線經濟帶之后出現的較為重要的一次生產力戰略布局。近幾年,作為江蘇沿海縣市之一,東臺市積極推動科學發展、調整優化結構、增進民生福祉,全市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在江蘇沿海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發達沿海縣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 江蘇沿海14縣(市)的經濟發展指標分析
1.1 綜合發展水平比較
(1)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從省2013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監測結果看,沿海14個縣(市)2014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綜合得分平均分87.8分,海門市94.7分、通州區94.6分居第一和第二,東臺綜合得分91.32分排名第四,高于啟東、如東。灌云、灌南未實現2003版小康目標。(2)地區生產總值。2014年,14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13.76億元,其中東臺地區生產總值為610.33億元,占沿海地區的8.7%。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前六位的分別是通州860.73億元、海門836.50億元、啟東739.13億元、海安624.14億元、如東615.51億元、東臺610.33億元。縣域間差距較大,第一位通州是末位的響水的3.88倍。東臺地區生產總值與2013年564.09億元相比,增長了11.2%。
1.2 經濟發展效益比較
(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14年,沿海14個縣(市)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8.55億元,其中東臺完成61.31億元,占14個縣市區的9.3%。在沿海14個縣(市)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位于前五名的依次是通州70.44億元、海門68.57億元、啟東67.25億元、東臺61.31億元、大豐60.02億元。(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4年,沿海14縣(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99.85億元,其中東臺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40.6億元,占比7.1%。在14個縣(市)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通州416.93億元、海門404.15億元、海安403.00億元、如東379.04億元和啟東338.56億元。排在后五位的分別是灌云99.85億元、灌南114.52億元、射陽135.71億元、濱海139.93億元和響水150.53億元。位居第一位的通州是末位灌云的4.2倍。
1.3 經濟發展潛力比較
(1)固定資產投資。2014年,沿海14縣(市)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678.92億元,其中東臺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9.82億元,同比增長24.1%,占沿海地帶的比重8.8%,列第六位。在14個縣(市)中,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500億元的有2個,分別是通州520.12億元和海門501.40億元。高于400億元低于500億元的有4個,依次為啟東483.41億元、海安448.95億元、如東427.93億元、東臺409.82億元。投資不足200億元的有2個,灌南195億元和灌云198.41億元。(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14年,東臺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203.57億元,位列江蘇沿海14縣(市)第六,增幅13.2%。沿海14個縣(市)中,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200億元的有6個,海門297.94億元、通州297.01億元、啟東285.91億元、如東253.79億元、海安221.95億元和東臺203.60億元。(3)出口總額。14個縣(市)2014年實現出口總額134.14億美元,其中東臺出口總額6.24億美元,占比4.7%,增幅為19.1%。14個縣(市)中,通州以29.38億美元位居第一。排在第2-5位的依次是啟東23.05億美元、海安21.44億美元、海門14.55億美元、如東12.89億美元。前五名的縣市區占14個沿海縣市區出口總額的75.5%。
1.4 城鄉居民收入比較
(1)農村居民收入。14個縣(市)中,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前五名的依次是海門17419元、通州16835元、啟東16762元、東臺16565元和大豐16414元。位居后五名的依次是灌南10442元、灌云10864元、響水11964元、東海12171元和贛榆12378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位居第一的海門是末位灌南的1.67倍。(2)城鎮居民收入。14個縣(市)中,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前六名的依次是通州34565元、海門34280元、啟東31708元、海安31597元、如東31557元和東臺27800元。位居后五名的依次是灌云、灌南、響水、濱海、和贛榆。(3)城鄉居民存款余額。在沿海14個縣(市)中,2014年城鄉居民存款余額超過700億元的僅通州區,為715.02億元,超過600億元的有啟東637.96億元和海門626.34億元,超過500億元但低于600億元的有海安565.35億元。東臺位居第六,居民存款余額為425.48億元。低于100億元的有兩個,分別是響水67.32億元和灌南83.90億元。位居第一位的通州是末位響水的10.6倍。
2 東臺市在沿海14縣(市)中的綜合評價
綜合考慮,通州和海門處于較領先地位,啟東也不相上下。通州作為領頭羊遙遙領先,多項指標位居前列,海門與啟東緊隨其后。如東、海安、東臺情況基本一致,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灌南和灌云的經濟水平相對落后。東臺市位于長江三角洲東北翼,東臨黃海,位于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全市總面積3721平方公里,擁有85公里的黃金海岸線,總人口113萬,系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江蘇省文明城市。從江蘇沿海14縣(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東臺市經濟發展在沿海14縣(市)中處于中上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均處于4-6位的水平,與海安、如東水平相當,但落后于通州、海門和啟東,與之還有一定的差距。與灌云、灌南、響水等蘇北地區縣市相比,具有較大優勢。
3 促進東臺市沿海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
3.1 突出規劃引領作用
以“綠色引領、綜合開發、創新驅動、特色彰顯”的原則,切實做好沿海開發的各類規劃的編制,并力求規劃在覆蓋上求“全”、程度上求“深”、水平上求“高”。完善空間布局規劃,提升產業定位,優化沿海資源配置,突出集約發展,提升生態功能,促進文化發展,加快推動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3.2 重抓基礎設施建設
東臺沿海基礎設施薄弱,沒有港口,也缺乏通海的道路,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進沿海開發的重中之重,以灘涂綜合開發為龍頭,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打通對外開放的門戶。
3.3 大力提升港城建設水平
以現代港城建設帶動沿海新型城鎮化建設,按照縣域經濟副中心的定位,加快推進港城建設,強化港城功能配套,加快港城人氣集聚。突出綠色生態發展,加快沿海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佛教文化產業園、黃海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建成開放。
3.4 全力突破重大項目
堅持增長與轉型雙輪驅動,把好沿海產業方向和項目投向,堅持重大項目引領。堅持沿海工作項目化,每年排出一批沿海重大實施項目,明確時間節點,落實工作責任。著力提升產業質態。大力實施產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深入實施“222工程”、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隨著產業質態的提升,經濟增長結構的合理性和發展的平衡性明顯提高。切實加強載體建設。堅持特色化發展,加強資源整合,推動要素集聚,大力促進沿海區和創新創業載體增強功能、突破項目,提升對全市經濟的貢獻份額。
3.5 注重統籌協調開發
始終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堅持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協調推進,劃定生態紅線,堅守發展底線。扎實推進國家級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創新資源高效集約開發機制,大力推動沿海生態綠色發展。
東臺最大的特色在沿海,最大的優勢也在沿海,最大的潛力也在沿海。我們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搶抓機遇,借勢發力,以沿海開發的大突破推動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同時,也應借鑒其他發達沿海縣市的經驗,不斷促進東臺經濟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