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這些已建成體育場館的科學性、合理性。文章選取人口密度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個指標對廣州市體育場館科學化建設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廣州市體育場館建設符合社會經濟發展,每個區(縣級市)的體育場館建設與當地的社會、經濟、人口發展相適應。不過羅崗、南沙、從化等區也存在場館功建設受到地域經濟、地域發展等因素的限制問題。
關鍵詞:廣州市;體育場館;研究
前言
經過六運會、九運會和亞運會,廣州的體育場館及體育設施的主體網絡格局初步形成,以天河體育中心為核心,各區(縣級市)大型體育館為重點的輻射效應網絡。體育場館直接服務于體育競賽、群眾體育、演藝表演等,為大型賽事所修建的體育場館往往還能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物。體育場館建設對現代化都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省會城市,天河體育館、廣州體育館已成為廣州的名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隨著賽事建設而成的天河體育中心已成為城市的經濟核心區域;廣州體育館是廣州的演藝、體育競技的主要場所。近年來,廣州新建和改擴建的眾多體育館及體育設施為實現“國際體育名城”的奮斗目標累積了財富。它們標志著廣州城市的經濟水平及居民消費結構的提高。
因此,場館的分布是否合理,能否滿足區域的需求,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文章在實地調研廣州市體育場館分布的基礎上,分析廣州市各區域場館的分布的科學性。
1 結果與討論
經過三次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廣州市體育場館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均迅猛發展,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本節以廣州市體育局場館調研數據作為依據,分析廣州市體育場館的區域發展的基礎狀況。
1.1 廣州市區域體育場館分布狀況分析
據統計,2005年,廣州市共有10140個體育場地①,至2008年,廣州市具有各類體育場館、設施18000多個②。廣州市全市人均占有體育用地面積約3.5平方米,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約為1.5平方米,以上各項指標均列全國各省會城市之首。但是,新增的近8000個體育場地中絕大部分為體育場,體育館的個數增長率約為5%。全市共有公共體育館250多個。其中,荔灣區20個、越秀區57個、海珠區14個、黃埔區17個、天河區66個、南沙區9個、白云區13個、番禺區27個、蘿崗區3個、花都區11個、增城市14個、從化市7個。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廣州市每個區(縣級市)的體育場館數量差距較大。天河區和越秀區的體育館數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區(縣級市)。南沙區、蘿崗區和從化市等區(縣級市)的體育館個數較少。其他區(縣級市)的體育館個數均較為接近。
天河區體育館數量較多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城市建設先后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東進”,使得天河區成為了廣州市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體育館集中地③。
由于南沙區、蘿崗區是從2005年廣州市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時的新區。南沙區由原番禺區分出,蘿崗區則是由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加上白云區、天河區、黃埔區和增城市的部分組成。蘿崗區體育局于2006年才正式成立,而南沙區體育局、教育局和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社是以3局合1的形式進行管理。因此,這兩個區的體育館、體育設施的建設均較為滯后。
從化市的體育館、體育設施建設的滯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于工程量多,投資額增大,相應報批手續也增多④。二是工程打樁工作對周邊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引發村民的抵觸情緒,拖延體育設施的建設工作。
1.2 廣州市區域人口與體育場館狀況分析
廣州市是一個開放性城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戶籍人口進入工作、居住,因此,常住人口這一指標較之于戶籍人口更合理。全市各區(縣級市)常住人口數量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依次為:白云區、番禺區、海珠區、天河區、越秀區、增城市、花都區、荔灣區、從化市、黃埔區、蘿崗區、南沙區。按照人口密度由高至低排序為: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黃埔區、白云區、番禺區、花都區、蘿崗區、增城市、南沙區、從化市。
結合各區(縣級市)體育館的數量,人口密度較大的越秀區、天河區的體育館數量較多,人口密度較小的南沙區、蘿崗區、從化市等區(縣級市)的體育館數量較少。如圖,人口密度與體育場館數量在每個區(縣級市)的趨勢基本相同,兩者成正比關系。這表明,廣州市城市發展與體育設施建設的發展趨勢一致。廣州市體育設施建設規劃是在廣州市城市“東進戰略”的基礎進行。
按照規劃,在“東進戰略”中黃埔區、增城市、蘿崗區人口規模將持續增長,將有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向廣州東部區域轉移。為了配合這一人口轉移和增長趨勢,這些區域的體育配套設施需要得到進一步建設。
1.3 廣州市區域經濟與體育場館狀況分析
城市經濟水平不斷發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表明城市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消費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居民對于休閑、娛樂、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對體育館的需求也會隨著增加。
廣州市各區(縣級市)地區生產總值從高到低依次排序為:天河區、越秀區、蘿崗區、番禺區、白云區、海珠區、花都區、荔灣區、增城市、黃埔區、南沙區、從化市。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高到低排列為:天河區、蘿崗區、越秀區、荔灣區、白云區、黃埔區、海珠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市、從化市。
不過,真正衡量一個區域消費者購買力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廣州市各區(縣級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體育館數量分布的關系可以看到。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區(縣級市)的體育館數量也較多。兩者的折線圖起落趨勢基本一致。特別是蘿崗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列于全市第二。居民休閑、健身需求較大,相對于較少的體育館,該區進行了大力度的體育事業投入。
1.4 廣州市體育場館科學化建設的設想
廣州市各區域體育場館的科學化建設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區域人口數量的發展。一般而言,體育場館的數量與區域人口數量是成正比例關系變化。這一特性是由場館的準公共性質所決定。每一個場館根據其大小、體育項目、經營理念的不同,容納的消費者數量亦不同。為了滿足場館的公益性,保障市民的健身需求,體育場館的數量應隨著區域常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區域經濟水平的發展?!笆晃濉薄ⅰ笆濉苯ㄔO后,廣州市社會經濟水平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居民的由溫飽型家庭向小康家庭進發。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由簡單的衣食住行,變為關注身心健康,體育運動成為時尚。因此,區域人均收入水平高,體育場館的數量與規模也應增加。
廣州市體育場館科學化建設應綜合考慮上述兩個因素,從區域人口、經濟的發展需要出發,合理化建設或完善該地區體育場館。
2 結論
從以上分析得出,廣州市體育場館的建設符合城市發展需求,但區域發展規劃限制場館的發展。
2.1 廣州市及各區(縣級市)的體育場館建設符合城市發展規劃
廣州市在“十一五”建設期間,發布了城市社會建設的規劃。市內各區的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根據規劃得到迅速發展。隨著第二次廣州市“東進”計劃的推廣,為了配合蘿崗區、南沙區等新區的建設,廣州市體育局在這兩個區域各規劃新建了2-3個市屬或區屬的體育場館。其他各個區(縣級市)各類體育場、體育館、體育設施數量逐年遞增。這一現狀,與廣州市城市發展以天河為中心,努力建設蘿崗、南沙等新區的建設目標相一致。
2.2 廣州市及各區(縣級市)的體育場館建設與城市經濟發展不適應
人口數量越多、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代表這個區域的體育消費水平越高,需要更多的場地。但是,廣州市各區域中,蘿崗區、南沙區、從化市的體育場館建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總而言之,廣州市體育場館建設符合城市的發展規劃,但就場館本身的科學性利用而言卻不夠合理分布,沒有滿足區域內居民人口及消費能力的需求。
注釋
①文章的研究對象為“公共體育場館”;資料來源于“廣州市體育發展‘十一五規劃”http://www.gzsports.gov.cn/.
②“劉江南:體育場館就是城市‘地標”奧林匹克科學大會講話 http://news.sina.com.cn/.
③“廣州亞運會場館建設規劃與賽后利用的研究”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34SS08052).
④“體育設施建設——加快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從化年鑒2009年 衛生體育卷.
⑤“概述”2010年廣州年鑒.
參考文獻
[1]張玉鳳.論廣州市體育設施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2).
[2]李豎銳.廣州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3).
[3]廣州統計年鑒[M].廣州市統計局,2010,9-2011,9.
[4]廣州市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十一五”規劃,http://www.chinacity.org.cn/.
[5]廣州市體育發展“十一五”規劃,http://www.sport.gov.cn/n16/.
[6]廣東省體育產業調查數據公報告. 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
[7]廣州市體育局信息網.http://www.gzsports.gov.cn/.
[8]孫一民.廣州亞運體育設施建設談:城市的機遇,建筑與文化[J].2004(7).
[9]孫一民.重大體育賽事與新城建設發展:廣州亞運村建設研究[J].城市研究,2009(2).
[10]平宇偉.著眼于賽后管理的奧運場館規劃建設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作者簡介:丁雙鳳,女,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