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紅 蘇秋菊 趙文彬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鞍山市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特征,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和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鞍山市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例資料,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 結果 2010年1月~2014年12月鞍山市共報告丙型病毒性肝炎4079例,年平均發病率為23.28/10萬。2010年和2011年立山區和鐵西區的丙肝發病數較高,但此后3年其發病數逐年減少;臺安縣發病數呈上升趨勢,至2014年成為發病數最高的地區;千山區是發病數最少的地區。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各年齡段均有發生,40~55歲是其高發年齡段。2010~2014年鞍山市共報告男性丙肝患者2659例(65.19%),女性患者1420例(34.81%)。男女性別比例為1.87:1。家務及待業人員的丙肝發病率最高,占發病總人數的31.97%,其次為農民(25.99%)和離退人員(16.33%)。 結論 鞍山市應重點預防控制臺安縣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發病情況,重視40~55歲的家務及待就業人員和農民,尤其是男性的丙肝防治工作。
[關鍵詞]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發病率;流行特征
[中圖分類號] R512.63;R18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30-0124-03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epatitis C in Anshan city from 2010 to 2014
JIANG Chunhong SU Qiuju ZHAO Wenbin
STD and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epartment, Ans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Anshan 114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tis C in Anshan City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 for providing a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hepatitis 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hepatitis C in Anshan City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was used for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4079 cases of hepatitis C were reported in Anshan City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 and 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23.28/10 million. There were higher incidences of hepatitis C in Lishan District and Tiexi District in 2010 and 2011, but in later three years, the incidences of the two regions de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incidence in Taian County was rising, and it became the highest incidence district until 2014. Qianshan District had the minimum incidence. Hepatitis C had occurred in all age groups, and its high-incidence age stage was 40-55 year-old. Total 2659 cases of male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65.19%) were reported from 2010 to 2014 in Anshan City, and female patients were 1420 cases (34.81%). Male and female sex ratio was 1.87∶1. The housework staff and the unemployed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accounting for 31.9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incidence, followed by farmers (25.99%) and retirees (16.33%). Conclusion The focu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C incidence in Anshan City should be Taian Coun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housework staff, the employed and farmers aging from 40 to 55, especially men.
[Key words] Hepatitis C; Epidemiology; Morbidity; Popular features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1]。該病無典型臨床癥狀,但若該病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及肝癌。有研究顯示[2],感染HCV 20~30年的患者中,10%~20%的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1%~5%患者會發生HCC(肝細胞癌),導致死亡。我國的HCV感染者約400萬人,感染率約為3‰,且發病率逐漸升高[3]。該病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對該病進行預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2010年1月~2014年12月鞍山市的丙肝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病例資料來源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中國疾病監測報告管理系統中統計的病例,刪除職業、地址不詳或其他不能統計的病例后,應用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匯總,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人口資源來源于鞍山市統計局。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采用衛生部制定的 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4]進行確診。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鞍山市各年份的總人數、總發病數及死亡數;②各區縣的丙型肝炎發病數及死亡數;③發病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職業。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流行概況
鞍山市2010~2014年共發現丙型病毒性肝炎4079例,其中2013年有1例女性患者死亡,年均發病率為23.28/10萬。各年份發病率如圖1所示。
圖1 鞍山市2010~2014年丙肝發病率比較
2.2 地區分布
2010年和2011年立山區的丙肝發病數最高,分別占發病總數的30.77%(328/1066)、23.42%(267/1140),其次是鐵西區,但此后3年這兩個地區的發病數均逐漸減少。在2010~2014年間臺安縣發病數呈上升趨勢,至2014年占發病總數的23.13%(136/588),成為發病數最高的地區;海城市發病數較平穩,但始終處于較高水平,至2014年已成為全市第2大疾病高發區。發病數最少的地區是千山區,5年內發病數共210例,占總發病數的5.15%,且逐年減少,至2014年僅有7例。見表1。
表1 鞍山市2010~2014年丙肝病例地區分布
2.3 病例人群分布
2.3.1 病例的年齡分布 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各年齡段均有發生,其最小發病年齡不滿1周歲,最大年齡為85歲以上,40~55歲是其高發年齡段,55歲以后該病的發病數逐漸降低。見圖2。
圖2 鞍山市2010~2014年丙肝病例年齡分布
2.3.2病例的性別分布 2010~2014年鞍山市共報告男性丙肝患者2659例,占發病總數的65.19%;女性患者1420例,占發病總數的34.81%。男/女發病性別比例為=1.87∶1。對5年間男女發病率進行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51.480,P=0.000)。見圖3。
2.3.3病例的職業分布 2010~2014年病例主要集中在家務及待業人員,共1304例,占發病總人數的31.97%,其次為農民,共1060例(25.99%),離退人員共666例(16.33%)。見表2。
表2 鞍山市2010~2014年職業分布情況
3 討論
丙型病毒性肝炎傳播方式為血液和性接觸,是一種具有隱匿性、進展性及持續性等特點的疾病[5]。根據2013年國家衛生部研究顯示(《2013 年度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情況》)[5,6],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細菌性痢疾及淋病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5種傳染性疾病。國際衛生組織報告顯示[7],全球估計有1.7億人感染丙肝,25萬例死亡,其全球發病率平均為3%,并且逐年增加,每年約有300萬~400萬的新增感染者。丙肝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8]。
本研究顯示,2010~2014年鞍山市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年均發生率為23.28/10萬,低于全國平均發病率[9]。2010~2011年鞍山市的丙肝發病率有所上升,2011~2014年則逐年降低。其原因可能為:①“輸血前五項”的檢測提高了丙肝抗體的檢出率,降低了獻血、輸血、手術、分娩等入侵性操作感染丙肝的機率。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增強。③職工體檢次數增加,有利于丙肝的及時發現和治療。④鞍山市的傳染病監測系統逐漸完善。
鞍山市各地區間的丙肝發病率存在顯著性差異,與劉文武等[10]報道一致,其中立山區和鐵西區的發病率逐年減少。臺安縣發病數呈上升趨勢,至2014年已成為發病數最高的地區。發病數最少的地區是千山區,至2014年僅有7例。出現此變化的原因可能為立山區及鐵西區的丙肝防治措施取得顯著效果,臺安縣可能因整體衛生條件較差,衛生系統尚未得到完善,居民的疾病預防意識差,導致發病率升高,應作為以后鞍山市的重點防治區域。鞍山市的丙肝發病最小年齡不滿1周歲,最大年齡85歲及以上,20歲以后隨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長,至50歲達到高峰期,與趙桂讓等[11]報道一致。該病發病年齡主要在40~55歲,而55歲后發病數則逐漸降低。其原因可能是該年齡段為各種疾病的高發期,治療時可能會造成感染,也可能是因為該時期一般為事業高峰期,繁忙的工作使人們的身體免疫力下降且容易忽略疾病預防。
鞍山市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性別比例為男∶女=1.87∶1,男性顯著高于女性,與李莎濤等[12]報道一致。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男性的生活壓力較大、從事的職業危險性較高、發生事故而需輸液處理的機會更多有關。但董蒲梅[13]報道顯示,丙肝的發病率與性別無明顯聯系。其原因尚需進一步探討。
鞍山市的丙肝發病率較高的職業為家務及待就業人員,其次是農民和離退人員,與李澄等[14]報道一致。家務、待業和離退人員發病率較高可能與該部分人群年齡較大、就醫次數增加有關;農民發病率高可能是:①由于教育程度等原因農民的疾病預防意識較差。②農村的醫療條件較差,基礎衛生設施及醫療設備落后。③醫療人員未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消毒。這些結果也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病主要通過靜脈輸血或血制品傳播或醫源性傳播[15]。
針對2010~2014年鞍山市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發病情況,對以后丙肝的防治措施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強丙肝的宣教工作,尤其是落后的農村地區,對市民進行丙肝的相關知識培訓(發病原因、發病癥狀、并發癥及預防措施),使其意識到丙肝的危險性,提高其疾病預防意識。②提高各縣區的醫療衛生水平,并對醫療服務人員進行針對性的業務知識培訓。③將丙肝抗體的檢測作為常規健康體檢項目。④采用新技術及特異性試劑對HCV抗體進行檢測,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及準確性,以便于及早發現和治療。⑤對采血及供血機構進行嚴格管理,規定其定期對血液制品進行HCV抗體檢測,嚴格控制血液質量。6)對社區服務站及個體診所的醫療設施進行嚴格消毒,杜絕醫源性傳染。7)加強丙肝疫情的報告管理,簡化報告流程,以便及時掌握疫情;對臨床醫生進行相關培訓,規范其診斷標準。
綜上所述,對臺安縣的丙型病毒性肝炎預防與控制應成為鞍山市防治工作的重點區域。應加強對年齡在40~55歲的家務及待就業人員和農民,尤其是男性的丙肝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東,吳家兵,施國慶. 2004-2012年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構成變化及流行特征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15, 42(8):1367-1369.
[2] 單寶磊,鄧招紅,李香,等. 2005-2012年高密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職業與健康,2014,30(18):2615-2617,2622.
[3] 宋姝娟,丁華,黃春萍,等. 杭州市2005-2012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浙江預防醫學,2014,26(6):581-582,585.
[4] 衛生部. 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S].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8.
[5] 王國玲,譚錦花,劉青連,等. 2004-2013年廣州市海珠區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職業與健康,2014, 30(18):2612-2614.
[6] 劉繼蓮,王樨霞,劉力. 2007-2012年萍鄉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應用預防醫學,2015,21(2):111-112.
[7] 侯路琦,龔健,付志智,等. 廣西 2004-2012 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慢性病學雜志[J]. 2014,15(5):344-348.
[8] 王鏡泉,劉建華,官陳平,等. 福州市 2007-2011 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3, 14(1):43-46.
[9] 武海波,周紫霄,黃奕祥. 2004-2011年中國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15,42(7):1173-1175.
[10] 劉文武,劉宗林,楊蓉. 2004-2012年遂寧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4,30(10):544-548.
[11] 趙桂讓,劉衛光,齊亞輝,等. 漯河市2004-2013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4, 21(12):1462-1464.
[12] 李莎濤,宋丹,王艷,等. 2004-2013年天津市河北區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首都公共衛生,2014,8(6):253-255.
[13] 董蒲梅. 1997-2009年河南省丙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疾病監測,2010,25(2):986-988.
[14] 李澄,武貴森,徐冬冬,等. 1997-2010年內蒙古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2):184-185.
[15] 馬漢平,李娟生,李志強,等. 蘭州市2004-2009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及防制措施[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3):56-57.
(收稿日期: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