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芬妮 周海月
摘 要: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隨著十八大“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低碳節能的生活越來越多的與未來發展等概念與領域相聯系。文章旨在通過以松江大學城為典型、以寢室樓道聲控燈與紙質宣傳單循環使用為內容、通過大學生視角來進一步分析中國高校未來在環保低碳方面與持續發展的緊密聯系與模式。
關鍵詞:低碳;發展;中國高校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并提出“美麗中國”的全新概念。毫無疑問,在中國現代化的未來階段,特別是在“十二五”新一輪科學發展中,如何更好地推進環保、低碳、節能減排,將成為建設“美麗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然而,在此之前,中國所面臨的環保現狀已然十分嚴峻。環境問題不僅是一種經濟問題,更有可能逐漸發展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正確處理好環境與發展問題刻不容緩。
1 中國環保現狀
1.1 環境問題日益加重,危害公民生命健康與財產安全
土地沙漠化、水資源污染與大氣污染近年來已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三大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威脅著環境,同時也切實的危害公民生命健康與財產安全。就以空氣污染為例,經合組織的報告預計,中國的空氣污染每年將導致2000萬人患上呼吸系統疾病。到2020年之前,污染會導致中國“60萬城市人口過早死亡,每年發生2000萬例呼吸系統疾病、550萬例慢性支氣管炎和健康受損病例”。這可能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損失13%[1]。
1.2 存在一定的監管漏洞
行政處罰上限太低、限改令變相變為“保護令”等都是導致中國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原因之一。將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做比較,若環境保護的力度遠跟不上環境污染的速度,我國的整體環境質量將會不斷下降。而要將環境保護做到位,則需將管理、監督、處罰的力度不斷加強并做到立法、行政、司法的良好協作與統籌。
1.3 社會節能環保意識尚未全面形成
我國現階段尚未形成全面的節能環保意識。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諸多的節能習慣如節約紙張資源、節約水電等尚未養成習慣。2013年伊始,北京連續遭遇多日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同年三月,16000只死豬尸體漂過上海的主要飲用水源黃浦江。同年五月,廣州曝出鎘超標的大米事件等等,這些事件都一次次觸碰著人們敏感的神經,喚醒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2 國內外的低碳生活現狀
當前工業文明先進、世界經濟飛速發展,但世界人口激增、人類欲望無限上升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引起嚴重的環境問題,如CO2過度排放,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在此背景下, “低碳生活”、“低碳經濟”等紛紛提出,低碳意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相較于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經濟模式的高碳而言,低碳旨在倡導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
低碳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一個國家的事情,更是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加強國際間合作。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西方國家紛紛推出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并通過政府行為和法律手段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現有高碳經濟模式開創者的英國,率先在世界上高舉發展低碳經濟的旗幟,成為發展低碳經濟最為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德國政府實施氣候保護高技術戰略,將氣候保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列入其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中。而在我國,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并且要著力推進“低碳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完全符合國家的發展思路,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倡導低碳經濟模式,低碳生活模式,建設生態文明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低碳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低碳生活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責任。實現低碳生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事業單位、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大學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也是培養社會建設者的關鍵機構,社會影響較大、人群集中,大學生被給予了很高期望,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自覺踐行低碳行為,進行低碳消費,努力實現低碳生活的目標,使大學生群體成為踐行低碳行為的發起人、領路人、實踐者。
3 大學城聲控燈與紙質資源循環使用現狀
3.1 大學城整體的必需性
3.1.1 聲控燈方面
課題組通過對調查對象的統計,發現僅有6%左右的寢室樓使用了聲控燈。在使用聲控燈的寢室樓中,對于點亮聲控燈所發出的音量對同學的影響,75%的調查者選擇沒有“影響很大”的選項。這體現出有著聲控燈的靈敏度質量的保證,在使用過程中,無需通過較大的聲響即可控制聲控燈的開與關,從而避免了因此產生的聲音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面對聲控燈安裝數量之少以及晚間出現電燈開而不關造成的電力損失,我們應當看到這方面投入的需求性。
3.1.2 紙質資源循環使用方面
相比于電視、廣播、報紙、手機、網絡等傳播媒介,紙質傳單因為它的涵蓋面廣且價格低廉,成為活動宣傳最普遍使用的方式。然而,紙質傳單宣傳效果是否真的較好?通過數據統計發現,對于“紙質宣傳是否認真閱讀”這個問題,有近四成的調查對象表示,并不認真閱讀就將宣傳單扔進垃圾桶或者干脆隨手扔地上,造成了“傳單滿地飛”的景象。在這種宣傳效果較低又造成大量的紙質資源浪費的情況下,紙質資源循環使用的必需性則更加體現。
3.2 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性
中國大學生作為社會、時代的開拓者,踐行“美麗中國”更有其責任性。截止到2014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699.8萬人,在校生2468.1萬人,畢業生638.7萬人。作為社會中的如此龐大群體,其對于低碳生活不但有著代表意義也有著其對于其他群體的影響性。
大學生支持環保不應再流于了解環保的理論與概念,而應當長期地身體力行參與其中。僅僅以松江大學城為例,松江大學城有7所高校, 近10萬名在校大學生,是節能減排理念的重要傳播群體。每年有2萬多名畢業生走出校園, 且這個數量穩中有升,如果他們將節能減排理念推廣到社會中去,社會作用將不可估量。本項目推進減少紙質傳單發放和推行節能燈安裝,可為校園和社會的節能減排帶來顯性效應不可小覷。
4 建議對策
低碳生活需要大學生的躬身力行,低碳校園的建設需要學校和學生共同努力。面對校園環境問題,文章特從減少紙質傳單的使用以及聲控燈安裝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期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學生的節約環保意識,邁向低碳生活。
4.1 高校需開展低碳教育,倡導低碳生活
實施低碳教育是高校責無旁貸的使命,是建設低碳校園的基礎和落腳點。開設相關低碳知識與理論的專業,培養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型人才;利用專題講座、座談討論等并結合學生社團工作,促使廣大師生參與到低碳行動中來,擴大低碳教育的影響力。
4.2 建設低碳設施
建設低碳設施是低碳校園建設的必經之路,是節能環保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建設過程中需牢牢把握住低碳環保的理念,應將節能、環保、低碳等理念融入到基礎設施構建之中,努力建設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的綠色生態校園。在學習、生活設施建設中,高效應推廣使用節能電器產品;供水系統中采用無負壓供水設備,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高校后勤管理部門應對設施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多渠道籌集低碳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低碳高校的穩步建設。
4.3 關于聲控燈安裝的節能措施
4.3.1 聲控燈選擇應考慮的因素
聲控燈的敏感度不但是其開閉的關鍵,同時也決定著其效用與便捷程度。在現在的大學校園,寢室樓道中的流動性較大。每個寢室樓道的每個時間段的利用率都各不相同。據高校網統計,在各個高校中,每個寢室樓內,樓道的燈光往往為了學生方便而徹夜開燈。在無人的時間段內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資源浪費。所以聲控燈的敏感度的范圍設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要盡可能的做到揚長避短,并且在設定范圍時必須考慮到周圍人的舒適度等關鍵因素。
4.3.2 關于建立聲控燈的配套管理措施
學生公寓的管理是全國各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供電的管理又是學生公寓管理的重點。目前,高校學生公寓照明用電的管理一般為下列模式:無人管理,由學生自行控制開啟。而在這樣無人負責的狀況下,很多人并沒有形成相應的責任感,故此往往易造成資源浪費。
此外,應當配套形成健全的問題反映機制,一旦出現問題,則應反映到相關人員或部門中去,將問題及時解決。同時,注重定期的維修與檢查工作,注重設備的維護,以及排查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4.4 紙質傳單的減少使用及充分利用
4.4.1 增加使用價值,提高宣傳效率
傳單的內容應人性化,為受眾提供實實在在的優惠或便利;創意理念要人性化,以受眾為中心進行構思;版式也要人性化,采用受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設計元素及形式。傳單設計的色彩搭配也至關重要,藝術理論家約翰內斯·伊頓說:“在眼睛和頭腦里開始的光學、電磁學和化學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學領域的作用平行并進的。色彩經驗的這種反響可傳達到最深處的神經中樞。因而影響到精神和感情體驗的主要領域。”[2]
傳單設計也應增強其使用價值,例如環保袋宣傳單、信封式宣傳單、廣告扇子宣傳單等等,都是現代人們使用率極高的日常生活用品。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傳單形式很值得提倡并應切實付諸實踐,如此才符合低碳生活的價值理念。
4.4.2 以新媒體逐漸代替紙質傳單
隨著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力量已然不可忽視,相較于傳統的如電視廣告等而言,新媒體如微信、微博、網站等發展得日益完善,宣傳作用愈加明顯。一是新媒體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細分的受眾,面向個人。通過建立微信公共平臺與微博公共賬號來宣傳自己的活動、品牌,節約資源,時間,更加快捷、受眾面廣。二是形式多樣,表現過程豐富,可融文字、音頻、畫面于一體,使內容更加生動。此外,新媒體易檢索性的特點,便捷的存儲,利于查找原有內容,讓人們養成低碳生活的好習慣,形成節約意識。三是交互性便捷,利于雙向交流與促進建設。新媒體交互性極強,獨特的網絡介質使得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系走向平等。受眾不用再一味的接受傳播的信息,而是可以有選擇性地接受并評價與自己相關利益的信息,新媒體形式與宣傳的改善,并更加健康的發展下去,促進低碳生活的進一步實現。
5 結束語
通過了解中國環境現狀,對大環境與背景有所了解后,發現低碳生活的重要意義。而從身邊的大學城,以聲控燈與紙質資源循環為出發點來討論對中國高校低碳發展模式的建設。在實質建設推進的過程中,也促進大學生團體對于環保習慣,環保價值觀的建設。以此,在社會中形成一種環保氛圍與風氣。
參考文獻
[1]炎黃春秋[M].2008,11.
[2]曹稚,李彬彬.色彩設計的人性化研究[J].藝術探索,2007,8(15).
作者簡介:徐芬妮(1994,4-),女,上海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2012級,法學專業,本科在讀。
周海月(1991,10-),女,江蘇連云港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2011級,法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