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申 苗繪
摘 ?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資源過度消耗、環境破壞成為威脅人類未來生存的重大難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都使環境面臨嚴峻的考驗。應大力發展環境金融,以金融手段助推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具體對策包括設立環保基金、發行環境債券、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等,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環境金融;環境保護;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544(2015)03-0033-03
黨的十七大指出我國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環境保護已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環境金融正是金融業根據環境保護需求進行的創新,研究使用不同的金融產品、工具和服務來保護環境、支持環保工程,從而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在傳統金融基礎上的升華和延展。
一、基于環境保護的環境金融發展現狀
1. 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不斷增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第12條明確了清潔發展機制,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減排溫室氣體的靈活機制。這個機制允許發達國家投資者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減排項目,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履行其限(減)排義務。2005年6月, 中國第一個CDM項目——內蒙古輝騰錫勒風電場項目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注冊成功,也成為世界第一個注冊成功的風電項目。截至2013年底,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準的全部CDM項目為4799項,其中四川省的項目數最多,為511個。按減排類型來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類CDM項目數最多,達到3592項,其次為節能和提高能效類,為598項。
2. 排污權交易市場開始形成。 碳金融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排污權交易。 我國首筆排污權交易開始于2004年江蘇省南通地區。此后,我國明確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國家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區域,在天津、河北、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內蒙古、山西、陜西、重慶開始了排污權交易。特別是2008年以后,我國建立了多家環境交易所,排污權交易逐步進入市場化運營階段,如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昆明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環境資源交易所陸續成立運營,我國排污權交易市場開始形成。目前,各地可交易的污染物種類、排污權取得方式等不盡相同,排污權交易價格也就不同, 應根據各地污染治理的成本等核算論證來制定。以污水處理單位COD有償使用收費標準為例,江蘇省為2600元/年/噸,株洲和湘潭只有188元/年/噸; 重慶排污指標使用期為5年,COD基準價為6800元/噸,山西省排污指標均為永久使用,COD價格為2.9萬元/噸。
3. 基于環境保護的環境金融法規相繼出臺。銀行、證券、保險業作為現代金融業的三大支柱,是發展環境金融最重要的金融主體。 有關銀行業發展環境金融的法規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局關于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全面總結節能減排授信工作及做好綠色信貸相關工作的通知》等。以此為依據,許多商業銀行為節能減排企業提供了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發放了綠色信貸。有關保險業發展環境金融的法規主要有《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 該意見將環境安全作為保險目標,對污染受害者進行賠償,將環境污染事故風險納入保險范疇。有關證券業發展環境金融的法規包括:《上市公司環保核查行業分類管理名錄》、《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的上市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通知》等,要求上市公司融資和再融資需滿足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
4. 環境保護資金來源中銀行信貸資金占比不高。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不斷增長,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不斷增加。1981年全國環保治理投資僅25億元,占同期GDP的0.51%;2013年為9037.2億元,占GDP的1.6%。 ① 在環境保護的資金來源中, 銀行信貸資金投入應發揮骨干作用,但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資金來源中銀行信貸資金占比不高,這一點在環境保護的固定資產投入資金方面體現最為明顯。在環境管理業固定資產投資來源中,自籌資金占比最高,其次是國家預算資金、銀行貸款、其他資金和利用外資。
二、我國環境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1. 激勵政策不到位。目前,國家尚無完善的激勵環境金融發展的經濟政策。財政資金對環境金融投入規模與現實需求之間仍存在巨大缺口。政府對于發展環境金融的銀行、保險業金融機構沒有制定傾斜政策,對發放綠色信貸的商業銀行沒有財政補貼,也無稅收優惠等獎勵措施。同時,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開展環境金融成本高、利潤低,且具有一定的風險,但政府沒有對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建立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影響了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金融的積極性。
2. 信息溝通機制不健全。 金融機構與環保部門尚未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溝通機制,導致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對企業的環保信息不了解, 對企業的環保意識、環保項目、環保行為難以評估,無法從國家權威部門獲得提供綠色貸款、綠色保險的依據。而國家環保部門對企業環境保護的監督和管理還很薄弱,對企業環保信息的采集、甄別、評價也不完善,且許多企業為了獲得貸款, 會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隱瞞對自身不利的環保信息, 這些都導致銀行和企業信息不對稱,制約了金融機構對環境金融的開展。
3. 技術手段不完善。 目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金融的技術難度較大, 特別是商業銀行對企業項目環保合規性的認定難度較大。例如,對落后產能的認定標準中,目前政府只對產能、設備制定了參照目錄和量化指標,尚未對企業的能耗、排放明確量化目標,導致商業銀行在信貸可行性評估過程中,缺乏科學、具體的參考標準,信貸額度、數量和期限難以確立,操作性不強。特別是對于潛在落后產能企業難以識別, 降低了銀行綠色信貸的投放效率。同時,目前銀行報表和信貸統計中,對其開展的環保金融工作缺乏有效記錄、監測和監管,尚未形成環保金融統計監測和管理系統。
4. 成本效益不對稱。排污權交易和CDM項目是環保金融領域的創新性工作, 全國許多省區市在這些方面已經起步,處于試點階段,但大部分地區力度較小,排污權交易范圍較小,面臨困難較大。一些地區排污權交易價格過低, 不能對排污企業產生強約束。由于目前節能減排、污染處理的成本很高,大多數企業無法從中獲益,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而銀行對這些企業提供綠色信貸的單位成本也很高, 回報周期長,貸款收益低,成本效益不對稱。受成本效益核算的制約, 銀行開展綠色信貸規模和數量有限。
5. 市場風險難以規避。 目前國際碳交易市場價格不穩定, 碳交易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 金融機構介入CDM項目程度不深。 由于國際碳交易價格受經濟波動特別是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CDM項目的未來收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某些項目甚至效益為負。 目前金融機構對于CDM項目的支持仍以傳統的固定資產抵押貸款為主, 對以CDM項目為依托開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不夠, 項目融資難以開展。
綜上所述,由于受到以上政策、信息、技術、成本效益和市場因素的制約,目前金融機構發展環境金融動力不足。
三、我國發展環境金融的政策建議
1. 政府設立環境金融發展基金, 用于金融機構發放環保貸款的利息補貼和風險補償。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環保項目的信貸投入。
2. 發行環境債券,加強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投入。環境債券主要是指政府發行的用于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的融資債券。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做法,通過發行市政債券籌資來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債券不但能從社會籌集到資金用于建設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而且能產生導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收益穩定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項目,這樣政府就能將節約的有限財政資金投資于回報率較低的城市公益項目。如美國每年需要2300億美元投資于公共事業的水務領域(包括處理供水、疏通河道、污水管道網絡等),其中85%來自市政債券籌集到的資金。
3. 培育碳交易市場和排污權交易市場, 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我國已經制定了“節能減排”的國家戰略,今后應盡快搭建國內碳金融交易市場這一平臺,完善減排成本的價格發現機制,培育碳金融交易市場。我國是國際碳金融市場上碳信用的主要供給方,目前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核證減排量(CER)需求的最大來源,碳信用定價權由國外需求方決定,因此碳信用額市場價格低且波動大。因此,今后應充分發揮北京環境交易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配額交易平臺作用,逐步提高中國國內碳排放交易價格,并逐步走向國際化,對接國際碳金融市場。此外,政府應盡快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完善排污權價格定價機制。應明確價格決定因素,對排污權進行合理定價,實現對企業排污行為的約束。要明確界定污染物的范疇,不斷擴大國內排污權交易地市的范圍,完善當前的排污權交易機制。
4. 銀行業應加大保護環境的綠色信貸支持力度。(1)加強信息平臺建設,保障溝通渠道通暢。建立環保部門與金融機構、 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保證環保部門掌握的企業環保信息及時、完整地與金融機構共享。 金融機構應將企業清潔生產作為信貸發放的重要依據, 對信貸發放的條件和標準作出調整和改進。根據企業環保責任和行為,確立貸與不貸、信貸額度和期限。對于環保責任履行好的企業,銀行盡最大可能放寬信貸條件。對于環保不達標或者整改不達標的企業, 特別是環保部門認定的落后產能企業和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銀行則不予授信。(2)完善內部激勵機制,加大綠色信貸規模數量。引導金融機構重視自身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將綠色信貸投放規模作為考核商業銀行金融工作的一項指標,對環保企業降低貸款利率,提高對綠色信貸的風險容忍度。 商業銀行對各支行制定綠色信貸投放指標,并落實到對客戶經理的考核。對于完成指標的客戶經理進行獎賞, 對未完成的客戶經理進行一定的懲罰,增強其開展綠色信貸的積極性。(3)加強對環境金融發展的監督管理和評價。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環保金融業務的統計制度,確保對其進行充分監測。建立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金融情況的反饋、評價機制。 加大對金融機構在環境金融領域業務的執法檢查力度,完善監管制度。建立金融機構和企業共擔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實現資金合理流動,資源配置優化。
5. 發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為環境保護提供風險補償。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因污染環境而應承擔的治理環境或賠償責任為標的的責任保險, 承保范圍包括累積性環境責任風險和突發性環境責任風險兩類。 我國應大力發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開展一般污染責任險、擔保與賠償環境險、建筑商污染責任險等險種。 可以借鑒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比較完善的美國經驗, 為環境污染責任提供一定額度的保險補償方式。 也可借鑒德國經驗,實行環境損害強制保險,或由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提供財務擔保。
6. 加強證券市場環境信息披露以及對環保業的資金支持。首先,我國應將上市公司環保信息納入其上市、交易的監管標準,發揮資本市場對節能減排的經濟杠桿作用,向社會傳遞環境經濟政策和效應。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環保準入機制處于初期階段,缺乏對上市公司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管。雖然有50%的公司進行了環境信息披露, 但其披露的環境信息不完整,且都是定性描述;還有一些公司隱瞞自身受到環境行政處罰的信息,難以為投資者提供參考依據。今后, 我國環保部門和證監會應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平臺,公開上市企業的環保行為,讓其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其次,環保總局應選擇較為成熟的行業(板塊)開展上市企業環保績效評估,編制中國環境類股票指數并排名。 對環境類上市企業以環保行為依據進行重新估值, 為監管者和投資者提供有效的環境績效信息, 從而規避上市企業的環保投資風險。最后,通過在證券市場發行股票、債券方式為環保業提供融資。 應幫助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或環保項目創新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籌集發展資金。
(責任編輯、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