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
雛形——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商周時期當為家具的初始階段。眾所周知,中國在商周時期便已進入了著名的青銅器時代。由于當時科技不發達,人們很迷信,多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希望寄托于上天的佑護。因此,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祭祀活動便占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禮器,自然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器物。其實,有些禮器雖是青銅的材質,但已備早期家具的雛形。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與前代相比,家具的制造水平也提高很快,出現了像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相傳,鋸子就是由魯班發明的。冶金技術的進步,使煉鐵技術得到快速發展。鋸、斧、鉆、鑿、鏟、刨的出現,使木材加工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變革。
發展——
秦統一后,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使秦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比如規模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秦始皇大興土木的一個標志。遺憾的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當年的輝煌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借助于史料記載和文學作品,去想象當時的盛況。
漢人的起居方式依舊是席地而坐。室內家具的擺設,自然以床和榻為中心。這時候床的功能,已不僅僅是可供睡眠的場所,更多的是人們用餐或交談的所在。這些場景,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上都有記載。
隨著與西域各國交流的增多,古代中國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被徹底打破。胡床就在此時傳入中國。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形如馬扎的坐具,在其后的漫長歲月里,竟被我們的祖先發展成可折疊的馬扎、交椅等。更為重要的是,胡床的引入,為后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如果說“席地而坐”還是魏晉以前大多數中國人固有的習慣,那么,至少從東漢時期開始,隨著東西方各民族交流的增加,新的生活方式已逐漸傳入中國。方便舒適的“垂足而坐”,遂為中國人所接受。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后,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態出現了。
隋朝是短命的,僅僅維持了37年。即便是在家具方面,也沒有留下多少值得一提的東西。
繁榮——
家具的真正繁榮是在唐代。長時間的戰亂,使人們的生活熱情在和平降臨后空前迸發。在“貞觀之治”和其后的“開元之治”期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從而為唐代家具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需要指明的是,唐代的家具雖然渾厚、豐滿,尤其是豪門貴族所使用的家具,在裝飾上華麗無比,出現了復雜的雕花、大漆彩繪,但工藝技術和品種方面則變化無多。從唐代敦煌壁畫上,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之外,還可以見到形制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這一時期是席地坐向垂足坐,低型家具向高型家具發展轉化的高潮期。傳統的席地起居習俗逐漸被廢棄,垂足而坐日益流行,家具形態出現了由低矮向高型發展的趨勢。
從10世紀晚期開始,宋王朝便展開了它經濟發達、城市繁榮的畫卷。宋時高型家具已相當普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式姿勢,中國人起居生活方式的變革由此而告一段落。城鎮世俗生活的繁榮,促使高檔宅院及園林大量興建,打造家具以布置房間成為必然的選擇。這一切無不為家具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高潮——
宋以及稍后的遼、金,歷時三百余年。在此期間,家具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高檔家具體系已建立并完善起來,家具品種愈加豐富,式樣愈加美觀。宋代的椅具已經相當完善,后腿直接升高,搭腦出頭收攏,整塊的靠背板支撐起人體向后依靠的重量。圈椅安有圓靠背,以適應人體曲線。胡床經改進后,便形成了交椅。宋代家具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挺拔、秀麗的特點;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于樸素、雅致,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畫龍點睛的效果。
相對而言,元代立國時間比較短。統治者采用的又是漢制,所以,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依舊沿襲宋、遼、金各代,家具方面也是秉承宋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頂峰——
當西方還在黑暗的中世紀里苦苦摸索、求新求變時,古老的中國封建王朝則滿懷豪情地走向未來。手工業的進步、海外貿易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等社會因素,促使家具在明末清初達到中國古典家具發展的高峰。明代家具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用材考究,而且造型樸實大方,制作嚴謹準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式”家具風格,也是中國古典家具進入實用性、科學性階段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的家具不論是制作工藝,還是藝術造詣,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家具藝術發展史上最具藝術感染力的精品。到清代前期,明式硬木家具雖然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但從產品上不難看出,只有蘇州地區的風格特點和工藝技術最具底蘊。這種風格鮮明的江南家具,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由此可見,人們習慣于把蘇作家具看成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是必然。
清朝的統治者,在開國之初以一種既開明又保守的姿態面對一切。體現在家具上就出現了尺寸擴大、形式守舊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的柴木家具也是明式家具中的精品。許多柴木家具風格淳樸、造型敦厚,體現出來自民間的審美情趣。在柴木家具當中,尤以晉作為優。河北、山東也不乏佳作,精品不絕。
家具作為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藝術的一種物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印證著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藝術風格和哲學觀。家具功能及形態的完善,不僅改變著人們的起居習慣,規范著人們的舉止禮儀,甚至也成了特定歷史時期政治秩序、經濟實力、哲學思想、美學水平、民俗風情等方面的物化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中國家具史,就是一部專題文化史。它從一個側面,實證著整部中國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