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東
美:美學價值
人對美的理解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就像古典家具所具備的美除了感官美還蘊含了精神美,充分體現了人文哲學思想的崇高境界,又彰顯出鮮明的美學的特征。它強調感官美與精神美的雙重標準,把哲學思想及美學理念始終貫穿于古典家具的設計中,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審美體驗活動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心與物的融合,是生命意義的瞬間感悟。
所謂大美而不言,古典工藝家具不同的造型風格產生著不同的視覺美感,如明式家具造型優美、穩重、簡樸,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清式家具造型雍容華貴,融匯中西,裝飾豐富,瑰麗多姿,工藝在家具上的結合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古典家具在雕刻上采用浮雕、透雕、圓雕以及浮雕與透雕結合等多種技藝,力求展現最真實的美感和最立體的表現,型制上賦予巧妙的變化,散發出獨特的古典魅力。古典工藝家具的選料考究流露著天然之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家具的顯著部位。這些特性,使得古典工藝家具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就像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
古典家具的美學兼有物質的和精神的雙重作用,并滲透生活的各個方面,關聯著千家萬戶的日常起居、歲時風俗、人生禮儀,在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史中有錯綜復雜的作用。
好的藝術一定是會表達的,就像每款家具給人的氣韻一定也是不一樣的。創作者往往在家具細節上植入期望體現的人文理念,尋求整體與細節的和諧,表達同樣一個主題,塑造同一種氣質,構思它美化生活、充實生活,在豐富生活的過程中體現著對人文的關懷,并以它的哲理、境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陶冶健康的美感,培養高尚的情操。當古典工藝家具有了動人的氣韻和高尚的品格,也就最終進入了藝術品的范疇。
因材制器
2012年,皇城藝術館舉辦明味·沈平家具設計展,展出近年沈平先生設計并參與制作的明味家具數十余件,展出期間參觀者絡繹不絕。不少行家提出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極能反映當下古典家具收藏、設計界的探索、爭議和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沈平先生與家具用材專家周默先生的對話中,讓美、時間與價值的關系一一呈現。
周默:每種材料都有它的特征,包括顏色、紋理、硬度、圖案、油性、氣味、承重性等等。一種材料適合做什么家具,受它特征的限制,有它自己的定式。把材料貴重與否,價格高低排在第一位,是不科學的。絕非紫檀或黃花黎做出來的所有家具都是美的、好的。一件家具的成敗,不是取決于材料。但是材料非常重要,要做一件家具,要表現某個主題或設計觀念,材料作為基礎,作為一種表現語言和載體,非常重要。
沈平:明人當初選用黃花梨和紫檀,絕不是因為它貴,而是因為這個材料與他心里的審美需要相吻合,這個材料正好適合做這個東西,他們才用它。現在有一些人把這個反過來了:因為這個材料貴,所以用它來做東西。這是不對的。要回歸家具原初的意義,把心放平。是享受生活,不是被價格所操縱,更不是炫耀財富。家具做出來應該讓人感到心情愉悅、舒暢,而不是扭曲、壓抑。
創新的首義在于繼承傳統
沈平:大家都說新,我說不新。為什么呢?因為這里面,可以說沒有多少是真正的創作,全是吸收前人的精髓,去粗取精。好的、精髓的部分,我把它集中了。不好的我去掉。這里面全是前人的智慧。但是給大家的感覺是“新”。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才是創新?創新應該是建立在傳統之上的,是傳統的再認識、再吸收、再度發揚光大。不是把傳統丟掉、否定掉,自己獨出心裁鼓搗出來的,這也是當前社會上一種不好的傾向。
周默:我以為這里的“新”有兩層意思:一是明式家具的形式很新;二是材料新。我覺得明末文人玩的東西,明末的時尚,到現在還沒有消退。明朝以后,特別是雍正以后,把許多傳統給隔斷了,現在可能是重新認識它們的時候。明末清初文人的想法、玩法、說法,跟我們很接近,比如家具的尺寸、用料。有一些東西適合紫檀,他們就用紫檀,有一些器物需要別的材料,他們就選別的,比如杉木、柏木,價格都不貴。但是明末的人樂于用它們做家具,完全是一種心理上的審美追求。以木材的貴重來給家具排位,在他們眼里,應屬“俗不可耐”。他們不受虛榮心的驅遣。
美的,一定是道德的
沈平:在我看來,清不在正道上。它既不尊重材料,也不尊重人性,是扭曲心態的一種表現,也不是我們應該著力光大的那部分。但是清式家具肯定有它的優點,比如工藝和材料的多樣性。
周默:清式家具的起點是雍正,所以王世襄先生將狹義的“明式家具”的終點確定為雍正。清式家具極重視材料的貴重性。現在許多人把清式家具,特別是乾隆時代的家具說成是中國優秀傳統家具的頂峰,這個認識是錯誤的。
中國的審美流派分為兩種:出水芙蓉和錯彩鏤金。清代自雍正以降,一律錯彩鏤金,確實是不惜材料,不惜工本。雍正時象牙、玉、翡翠開始用在家具上;到乾隆時,家具上使用這些貴重材料的比重越來越大。另一個特點是重雕工,凡器必雕。幾乎優秀傳統家具的結構都被大量舍棄或改變了,完全是為了適應、配合這種奢華用料和繁復工藝。清朝的工藝好不好?好。雕得也好。但現在看也有一些繁復是沒有必要的,是對明式傳統的否定。工藝上很高,但是審美上是一種倒退。
沈平:什么人喜歡什么東西。滿族入關以后,就在有意炫耀、倡導那種排場、奢華;原本沒有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浸潤,所以才極力張揚,生怕不矚目。這種心態是不健康的,我們也不應該推崇。至于繁復的工,有的,只是單純沒用,有的,還起破壞作用。他們把工都用在表面,結構上完全沒有追求,不講究,有的連榫都沒有,包括皇帝的寶座都能這么干。中國傳統家具很好的結構都被舍棄了,所以一個東西的好壞,不能僅僅取決于表面上看得到的工藝繁復。如果一個東西只是工藝很精細,可能離俗還近點。
我們這次展出的體積比較大的家具,都很好地繼承了明式的結構,不用釘不用膠,都是可以拆的,不存在上不去樓的問題,這就是優秀傳統的具體做法。既然使用傳統木材,就要對得起這個材料,過幾百年,你只要不毀它,它都壞不了。不能因為做的結構不對,一碰就散了,那個不行,對不起料,對不起買家。所以美的,一定是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