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有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該聯典故源自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廷試后偈御,榜眼陳俊卿答帝問之佳句。其時,高宗見狀元黃公度、榜眼陳俊卿都來自福建莆田時,深感驚異,當帝問“卿鄉土何奇?”時,榜眼陳俊卿作如是答問,一語道出莆仙人勤奮進取的求學精神。生活在江南地區的許多文人雅士,基于對古董珍玩與琴棋書畫的特殊愛好和功能要求,使得家具在選材的問題得以解決之后,這些文人對家具的形制、修飾和種類等等,有條件作更深入的研究。
特別有意思的是,明中期以后,當時的人們把花梨、紫檀等有著天然美麗花紋的種材竟然統稱為“文木”。這不是臆測,從字面上不難理解,這是指“文人選用的木材”,用“文木”制成的家具當然就是“文人家具”,而“文人家具”作為各式書房用品發揮各種功能,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紅木古典家具因文人的所好與所用,推動著家具的品種與形制等方面的發展,其最高表現形式非書房用品而無他,是完全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的。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段“解衣畫史”的典故:描寫的是宋元君召集眾多畫師來作畫,大家接受旨意后便在一旁恭敬地拱手而立,舔著筆,調著墨,站在門外恭候的人還有許多,只有一位叫田子方的畫師跚跚來遲,他的舉止與眾不同,接受了旨意后不是恭候站立,而是回到自己館舍里去了。宋元君派人去觀察,發現他把房子關著,已經解開了衣襟,一個人裸露身子,伸腿而坐,酣暢漓淋地在那里作畫。宋元君說:“好!這才是真正的畫師?!?/p>
“解衣畫史”的典故所反映的只是書房承載文人情懷,表達文人情趣的一個縮影。就像紅木古典家具已經超出了單純作為器物使用的范疇,書房也不再僅僅是個藏書讀書、吟詩作賦的雅居,她更是文人藉以追求情態自由的心靈宿地,也超出了其僅僅作為空間的概念。所以,在很多流傳至廣的故事中,我們總是不難看到文人的愛情總是有意無意的,發生在閨秀的閨塾和書生的書房這種地方,這既反映出普通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唯美追求,而且深刻地反映了文人純凈、恬淡、不事張揚的道德追求。在文學家優美的敘寫下,書房是重要而私密的社交場合,而在政略家的宏大敘事中,書房更是他們韜光養晦、經邦治國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