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雨
“中國古典家具自漢唐時期逐漸衍變生成,至宋代已形成完善的體系,明清時期發展至高峰,歷經上千年的過程,很難用一個簡短的詞句去定義其外延和內涵。如果從當今紅木家具行業的角度講,古典家具的定義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以榫卯結構為基本連接方式,輔以鰾膠及合頁銅活等。而不是以現代五金件,如三合一連接件等組合家具。沒有了榫卯結構,就失去了中國古典家具的內在核心價值。其次是古典家具中符合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設計思想,在造型藝術和裝飾效果上的體現。第三,是使用傳統材質,如各類軟硬木材、生漆等,而非密度板、鋁合金、亞克力等現代材料。”古典家具研究學者譚向東說。
華夏文化自古講求一種寄寓,家具和人一樣,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它是一個人、一個物件的精髓。它的出現無疑讓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和豐富多彩,家具的實用功能也讓我們能夠透過它看到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一如譚向東先生對古典家具的老情懷“正午/片片明媚中蕩漾著早春的氣息/陽光灑落/千年釉彩和木樣年華都散發著迷人的醇香/來一壺鐵觀音/你的那份匆忙是否可以歇歇腳了/盡管沒有沉香裊裊和文竹節節/這份俗氣也不那么累”,讓愛與美隨遇而安,是國人賦予古典家具的品格,亦是古典家具留給國人對家的記憶。
時間與價值
記者:您是如何與古典家具結緣的呢?古典家具中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譚向東:我大學畢業之后一直從事家具領域的工作,十幾年前開始喜歡收藏,自然比較關注古典家具。尤其是2003年買房裝修,使用的家具都是硬木家具,每天置身其間,越發覺得中國古典家具有太多迷人之處。那種凝結了數百年古代匠師心智的永恒之美,遠非當今短時間流行的時尚家居所能比擬。
無論是明式家具的簡約空靈、寧靜閑遠,還是清代宮廷家具的雍容大氣、華美絢麗,都讓人無比震撼。就連廣袤的民間漆木家具,散發出的那種歷久彌新的自然純樸,都能直擊內心深處潛藏的文化情結。這些,就是中國古典家具的魅力所在。
記者:收藏一件家具的意義是什么呢?除了對它的價值判斷,還有其他因素嗎?您的收藏更注重哪些標準?
譚向東:影響家具收藏的因素很多,除了它的文物市場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帶有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中國傳統家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以家具為載體所展現的各種文化符號,是以刀為筆雕琢的立體畫卷,而不僅僅是滿足家居的實用器,更不應該僅僅以材料論價值。
我收藏家具,最注重的是家具造型藝術之美。如果一件家具遠觀之沒有美感,就不存在審美價值。
記者:在您看來,古典家具設計有哪些特別之處呢?有統一的標準和原則嗎?
譚向東:傳世古典家具精品,有相當一部分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其設計者無疑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具備極高的藝術造詣。這些人中不乏文人墨客,甚至皇帝也會參與到家具的設計當中,從而使得古典家具在造型藝術上達到難以逾越的高峰。
如果說古典家具的設計標準和原則,唯一的是符合審美需要。而且是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基礎之上,注重內在結構的合理,講求比例尺度的協調,以及視不同場合所應有的裝飾。
其中最為特殊的是側腳收分。傳統家具許多是帶有奓度的,包括腿足和椅子背板等處的奓度,猶如建筑中的側腳,使得家具看上去有穩定感。這是歷代工匠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摸索出來的規律,是智慧的結晶。
木性與人性
記者:很多明代家具保存較好,工藝也精湛,這是否代表了在那個時代,人們在家具的手工制作領域的探索已達到了很高水平?
譚向東:這毫無疑問。木制家具難于保存,尤其在南方潮濕的環境中,木材極易腐爛。木制家具如果沒有精嚴的榫卯結構,以及科學的表面處理工藝,早就在使用過程中損毀了,根本無法保存數百年。古代匠師創造的榫卯結構,是科學智慧的凝結,是舉世無雙的世界遺產,迄今被廣泛使用。
記者:明式家具中,您所鐘愛的是哪一件呢?
譚向東:很難選擇。古典家具作為祖先珍貴的文化遺產,有眾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存世。它們每一件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以及精神世界的人文情懷,令后人高山仰止。這樣的古典家具有很多,甚至有些是孤品,因此很難選擇某一件來作為心中的最愛。
記者:我們的生活一定是離不開家具的,這兩者是如何相互影響和滲透的呢?從家具發展中您能否想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
譚向東:中國古人生活方式最大的轉變,是由席地而坐變成垂足而坐。正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和促進了中國家具的演進。如果沒有這種轉變,中國家具可能會和周邊國家的家具相類似。因為周邊如日本、韓國等,居家生活依舊保持著席地而坐的方式,家具相應低矮。而中國家具則演變成高坐家具,這是生活方式帶給家具的區別。
時代更迭和科技進步,甚至人口增加,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從而影響建筑和家具。比如玻璃的出現,使得室內采光得到改善,對家具色彩的要求更為多樣化,家具種類和裝飾手法也得以充分發揮。
反觀之,家具種類的完善和普及,也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家具的功能日益完善,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得以豐富多彩。比如大型桌案的出現,使得古人由分餐制轉變為合餐制得到了便利條件。當然這一觀點有待進一步商榷。再比如,明代廳堂家具是沒有茶幾的,有客來訪時,由仆人奉茶,客人喝完便交由仆人端走。而到了清代,茶幾普遍使用,這種奉茶的待客方式就有了轉變。
家具里的中國
記者:每件家具背后應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您在研究過程中,有哪件家具的故事對您來說比較特別?
譚向東:特別談不上,其實我更看重的是一件家具的流傳史。這有助于我們對古典家具的地域風格、工藝演變、歷史斷代等等的研究。通過一件古家具的傳世經歷,追溯其最早的起源,從而窺見隱藏在家具背后的知識,集聚多了,就有了研究分析的依據。
記者:《家具里的中國》從紀錄片到成書,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二者分別帶給觀眾和讀者的是什么?
譚向東:紀錄片《家具里的中國》,是我們劇組成員歷時四年完成的,不帶有任何商業性質的專題片。是中國家具史上第一部全面客觀,而又真實的反映中國家具文化的大型紀錄片。該片播出后,在業內引起不小的反響,并且獲得眾多好評和一致認可,甚至被贊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前有很多關于紅木家具的片子,但都缺乏深度和系統的解析,更很少涉及中國家具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而《家具里的中國》立意高遠,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深入探尋中國家具的脈絡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此映射出的起居文化、生活方式等等。
紀錄片播出后,由于版權等一些客觀原因,制作團隊一直無法完成書籍的出版。恰逢此時,中國青年出版社計劃編撰“最美中國”系列叢書,并且獲得該書籍的版權,本書才得以付梓。而書籍的出版,以文字圖片為主,方便閱讀,給愿意思考的讀者帶來便利,也擴大了影響,對中國古典家具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極有裨益。
記者:能否講一下您為本書作序的所想所得?
譚向東:為本書作序,是我作為主要撰稿人應盡的本分,更是為推廣中國古典家具文化多做一份努力,讓更多的讀者能體味中國傳統家具之美,領略古典家具的豐采,將古典家具的精華傳承下去。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當今從事仿古家具制作的管理者和設計者,從內在文化上加深認知,從審美藝術上提升境界,繼而將古典家具事業發揚光大,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當代古典家具精品。
記者:如果對古典家具的研究是一把鑰匙,它可以開啟未來的一把鎖,您最希望開啟的是什么?
譚向東:我想是如何傳承。中國古典家具的研究,起步較晚,尚有許多未解之謎亟待研究。由于歷史的原因,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壞和割斷,文化底蘊消失殆盡。古典家具在歷史上的輝煌成就,當今并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領悟,無法達到祖先曾經達到的高度,更難以逾越。因此對古典家具的研究和推廣,就顯得極為迫切。包括當前市場上的主要消費者,對古典家具到底美在哪里都不甚了了,盲目跟風,造成當今紅木家具市場的落后和畸形,產量雖大而質優者鮮有,致使大量珍貴資源被暴殄。
這一現狀,只有通過業界和社會的有識之士,竭力提升和推廣傳統家具文化,才有可能得以改觀。這是我們作為研究學者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