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萍
《綱要》提出的藝術領域的目標為:能初步感受并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幼兒美術教育,教育者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作活動,感染幼兒,并培養其美術審美能力和美術創造能力,最終促進其人格和諧發展的一種審美教育。
情境對孩子來說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親和力,除了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更主要的是它改變了教師單一示范的枯燥,變抽象為具象,將一些空洞的美術技能轉化為生動、逼真、又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情境語言,使孩子的表現變得“摸得著”。我們應注意將一些美術技能目標巧妙地通過情境來化解,把幼兒帶進富有韻味和激情情境之中。在情景中引導幼兒展開豐富的想象,融入情景的意境中,從而誘發他們的積極情緒,使其表現更生動。
我努力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和藝術作品中美的感受,培養幼兒對美的敏感性;通過幼兒對多種藝術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養他們的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能力;通過幼兒在藝術活動中自由自在的表達,引導他們感受藝術活動的樂趣,培養其審美情感的體驗和表達能力,促進其人格的健全與和諧的發展。
首先把欣賞感受放在第一位,利用幼兒身邊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區加深幼兒的體驗,從而產生表現美的愿望。我們在教室、活動室里布置多樣而美化的環境,并注意室內墻壁的裝飾與布置,力求色彩淡雅,形象造型可愛,內容富有情趣,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我們為幼兒創設機會,讓幼兒去感受不同環境的氣氛,豐富幼兒的審美情趣,開闊他們的視野。如美術活動《堆雪人》,就可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創設教學活動,這種不同以往的活動方式很容易被幼兒接受與采納,這時幼兒的繪畫就能從一個僅為學習某種繪畫技能,成為幼兒表現生活趣事的有意義的空間。通過對這種審美情景的體驗,引起幼兒情緒上的興奮,對美好事物產生敏銳的感知,發現美的特征。
力求將美術教育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達到玩與學的統一。比如到戶外觀察作畫,讓幼兒用粉筆在水泥地上作畫,用小樹枝、小木棍、小木棒作畫筆,以松軟的沙地作畫;再如,我們帶幼兒用橡皮泥作畫……這樣,幼兒更放松,更自由,思維更活躍,表現更主動、更自由、更個性化、更愉悅。幼兒親近那些小花小草,聞聞、吹吹、聽聽、看看,讓自然的美凈化孩子的心靈。在游戲中,幼兒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思考,通過自身的體驗,積累起大量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里的孩子都喜歡在紙上涂涂畫畫,他們常常用一張張畫表達自己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充分地感受自然的美,孩子身臨其境,在大樹媽媽的懷抱下觀察了多種樹葉的外部特征。讓幼兒在循序漸進的學習、實踐中漸漸熟悉、掌握了樹葉的外部特征,豐富幼兒已有經驗。與此同時,還使幼兒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更加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其實名畫、生活中的實物、圖片及其他優秀的幼兒作品等,都可當作范例,可以根據活動特點靈活適度地選用范例創設情景。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強,模仿力強,能夠在廣闊的想象空間里遨游,這些都為培養和發展其審美創造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提供適宜的范例可以拓寬幼兒的審美視野,豐富幼兒視覺感受語言。范例創設情景更直觀地讓幼兒領會繪畫主題,在幼兒繪畫過程中它直觀無聲的指導輕松解決了幼兒的表現困境。
幼兒喜歡手工活動,是因為孩子們覺得手工好玩,它們能夠把自己的意圖參與進去,實現自己游戲目的玩具而喜歡。例如:我帶領幼兒制作“防護林”“紙燈籠”等活動時,孩子們積極參與,滿臉笑容,孩子拿起我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彩色紙張、剪刀、膠棒、橡皮泥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認真地完成著了每一個制作細節,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漂亮的燈籠和一排排的小松樹呈現在眼前,我們把幼兒作品放在展示區。把燈籠掛起來,小松樹排成排,孩子們看著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總之,對幼兒進行多方位的科學的美術教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陶冶幼兒的情操,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才能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