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北京》
您怎么劃分中國農產品供應的發展階段?
張玉璽
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解放以后到1978年的短缺時代。那會兒什么都要證,什么都要票,供不應求。
從1978年到2005年,是發展階段。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分田到戶、取消土地稅、種糧食給予補貼和科技大發展,讓農產品大豐收。
從2005年到現在,是流通階段。流通階段有兩個標準:第一,農產品豐產不一定豐收了。前年新發地賣通遼西瓜是8毛到1塊2,種60畝地西瓜能掙16萬塊錢,農民很高興,所以去年大面積種西瓜。結果沒想到去年新發地西瓜賣2毛5到3毛,為什么?供應增加了。而把西瓜從赤峰拉到新發地,物流費正好是2毛5到3毛,所以去年通遼的西瓜全爛地里了。第二,賣比種還重要。這兩點就說明進入流通階段了。
現在農業分四個環節:第一,種子研發;第二,種植和養殖;第三,運輸;第四,銷售。種子研發、運輸和銷售都能掙錢,唯獨種植的風險最大,旱災、澇災,好不容易豐產了,還可能不豐收,去年爛地里的就很多。
所以說現在農產品不是越多越好,而且農產品價格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
《投資北京》
為什么說農產品價格太低了?
張玉璽
這個理論很多人不理解,其實很簡單,全國2883個縣,國家級貧困縣592個,恰恰都是農業大縣。這些“國家級”不是我們想象的貧瘠小山村,而都是一片平原,土地肥沃,農民勤勞。
比如河北阜城,土地特別好,棉花一片一片的,上世紀90年代就是河北省省級貧困縣。這幾年阜城政府很重視農業,經過10多年發展農業,2013年,結果成了國家級貧困縣。
什么原因?光靠農產品不可能掙錢,農產品價格太低了。
《投資北京》
那農民的收入呢?
張玉璽
農民種地不要稅,打個比方,白給10畝地,要水有水,要什么有什么,去種。第一茬小麥豐收了,第二茬種玉米,再豐收,一畝地賣兩千多塊錢,減去成本一千,十畝地才掙一萬多,但能把人累得要死。一年純收入一萬多塊錢,出來當保安行不行?
《投資北京》
可是大家不覺得菜價便宜。
張玉璽
這是買貴賣賤現象。
北京過去是“近郊為主,遠郊為輔,外阜調劑”,現在北京85%的供給是靠全國的農產品。走進新發地,吃遍全中國,吃遍46個國家的水果,吃遍全世界。所以蔬菜的物流運輸成本貴了,并且這個成本遠遠大于種植成本。
買貴賣賤會長期存在,不是吃貴了農民就發財了,吃貴了照樣豐產不豐收,沒掙著錢,農民還窮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