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貞
搞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當前務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一、設計好練習題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例如,為了了解學生對數學概念是否清楚,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斷對錯或選擇正確答案的練習題。舉個具體例子:“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 )”如要作出正確判斷,學生就要分析偶數里面有沒有質數。而要弄清這一點,要明確什么叫做偶數,什么叫做質數,然后應用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數里面有沒有一個數,它的約數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數又是質數,這樣就可以斷定上面的判斷是錯誤的。
2、設計多種練習形式。通過多種練習形式,不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例如,講過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課本中的練習題,給出兩個數相加再乘以一個數,要求學生應用運算定律寫出與它相等的式子以外,還可以給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讓學生判斷那個是錯誤的;或者用3種圖形代替具體的數,寫成兩個式子,如(○+△)×□和○×□+□×△,讓學生判斷它們是不是相等,并說明根據。這些練習都有助于培養學生演繹推理的能力。
3、設計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個答案的練習題,對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有很大益處。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練習題時,不宜讓學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數量,而要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思路,或運用不同的知識去解決,并且要找出簡便的解法。
4、設計的練習題的難度要適當,要是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能夠正確解答出來的。在教學中為了發展學生思維,往往出一些超過大綱課本范圍的題目,這樣不僅會增加學生負擔,而且由于難度太大,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思維的靈活性。
二、加強直觀操作,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了解學生的特點是進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好奇心強。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他們對具體、形象、鮮明的對象、生動活潑的形式、色彩鮮艷的目標、新奇動人的事物等非常敏感,特別是對那些能演示過程的活動教具,有著濃厚的興趣。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進行直觀操作,讓學生通過眼看、口說、動手、動腦來獲取知識,實現知識由感性到理性的遷移,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9加幾”這一內容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1.操作示范直觀感知。出示一個可以讓學生明顯看出有10個空格的紙盒,讓學生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格子,再一個一個地往盒內放9支粉筆,盒外2支粉筆,提問:“求一共有多少支粉筆?怎樣算?誰能到前面來擺一擺粉筆,說一說移動粉筆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啟發幫助,把盒外的1支粉筆放入盒內,湊成了10,盒外還剩1支粉筆,一共是11支粉筆,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湊十法”。
2.動手操作,鞏固動作思維。指導學生在畫有10個方格的紙片上先擺上9根小棒,再拿出4根擺在桌上,求一共有幾根小棒?怎樣列式?怎樣移動小棒?為什么拿桌上的1根放在方格紙片中?說說“9+4”怎樣算?學生自己動手擺,想想“9+6得多少?使進一步感知“湊十法”。
3.操作明理,強化形象思維。讓學生看算式先擺后算,然后說說“9+5、9+7”的推理和運算過程,使學生加深理解“湊十法”。
4.理解算理,形成抽象思維。讓學生想一想“9+3、9+8、9+9”應該怎樣計算?引導學生總結“湊十法”計算“9加幾”要想“9加1”把第二個數分成1和幾,9加1得10,10加幾得十幾,至此完成了知識由感性到理性的遷移,由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