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穎?吳越濱
摘 要:面塑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內涵,反映著人們的情感智慧和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經驗,如今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對晉南面塑和上海面塑藝術特征的比較分析,使更多人了解面塑民間藝術造型觀念及其審美意識,提出在新時代它應成為反映新審美、新民俗、新趣味的實用藝術,進一步為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晉南面塑 上海面塑 藝術特征 不同風貌
[2014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項目]
一、民間面塑演變與發展
起源于漢代的民間面塑主要是祭祀用的祭品。宋代王讜《唐語林》卷八載:“明皇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街設祭,張世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粉粻之屬。”[1]可見面塑在唐代已被多用于祭祀、禮品等;到了宋代,面塑在造型樣式上更加豐富、寓意更加深刻。根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2]至明清時期,由于西方藝術的進入使面塑藝術受到影響,在造型、色彩、制作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建國后,隨著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民間面塑的實用性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但面塑的藝術性和價值性卻得到了社會的重視,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晉南地區和上海地區地域文化環境的比較
我國民間面塑按地域可劃分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取晉南地區的面塑為例,長江流域取上海的面塑為例。由于它們在地域環境、文化上的明顯差異,面塑也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
晉南地區地勢平坦,氣溫溫和,此自然地理環境適合種植小麥,因此民眾大多食面食為主。面塑多出現在農村,出于農村婦女之手。農村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婦女勤勞樸實,在這樣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制作出的面塑就有著稚拙生動,色彩絢麗的特征。上海地區由于經濟水準高,各方人士交流頻繁,在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里,海外文化逐漸滲透進入,帶來了與中國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風貌。本地人受多種文化意識影響,吸納了許多中西藝術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海派面塑風格,其面塑精細雕琢,造型飽滿,靈動傳神。
三、晉南地區和上海地區面塑藝術特征比較
(一)材料工具比較
晉南面塑的制作材料一般用小麥粉,其次還有多種輔助材質,如紅棗、豆類、花椒籽等;其制作工具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較為特殊,主要有刀、梳子、鑷子、搟面杖、剪子等。上海面塑的制作材料一般以小麥粉摻和糯米粉和甘油等;近代海派面塑大師趙闊明總結出了“工具八法”,其制作工具要用特質的工具,如撥子、骨針、小剪刀、梳子、毛筆、竹竿等進行制作。
(二)技藝特征比較
晉南面塑的工具用的都是家中常見的工具,將和好的面團以揉、搓、搟、壓、剪、切、插、捏相互結合的方法制作。經過八到九遍揉搓的面團光亮而富有彈性,在揉的過程中可以加少許糖水或醋,這樣制作好的面塑蒸出來后才會香甜可口,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海派面塑的制作技藝較晉南面塑的制作技藝來說總結的較為精細,海派大師趙闊明總結出手捏八法,即揉、捏、搓、捻、擰、擠、拉,他們在制作技藝上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三)題材內容比較
晉南面塑的題材極為豐富,有歲時節日中的面塑,如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敬天地神,常以棗山、節節高、棗糕、面羊、面魚以及十二生肖等獻貢。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如孩子滿月,姥姥要送虎饃來保佑孩子平安。婚嫁娶妻,男方到女方家送彩禮,女方要蒸八對面塑回禮,有龍、鳳、魚、鴨、葫蘆、石榴、牡丹、毛藍等面塑。
海派面塑突破了傳統面塑常表現的婚、嫁、喪等題材,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使面塑的表現題材內容更加豐富,更具現實意義。如關公讀春秋、林沖夜奔、五子戲彌勒等面塑人物。
(四)造型特征比較
晉南地區面塑的造型特征主要有:立體性、寫意性、象征性及抽象性。
1.立體性。晉南地區面塑的立體性主要表現在它塑造出的面塑猶如雕塑,生動真實。如花糕,通過多層疊壓,可制作出十幾層,以云紋為糕底、中間囊紅棗,其上有捏制的十二生肖、十二種花果以及 男女人形。在新婚當天,新郎給新娘準備的花糕,叫“上頭糕”,寓意著新娘離開娘家開始新的生活,但是不會忘記娘家的根。
2.寫意性。晉南面塑的制作者大多數是農村婦女,她們沒有進行專業的訓練,再加上面塑工具以及原料的局限,在制作面塑的過程中,不能完全模擬自然,不追求逼真的造型,把表現情感放在第一位,這種創作方法不免帶有濃重的意念成分。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使它在造型上具有寫意性,制作出的面塑反而顯得生動稚趣,表現出一種寫意的流暢、隨性的情趣。重神輕形使得人們在造型上較為隨意,面團本身的特點也是面塑具有寫意性的原因。面團易醒,在和好面團后過幾分鐘面團會變軟變形(即醒面),在捏制過程中不容易定型。而且蒸制后還會膨脹,出鍋后又會慢慢收縮,因此在這種過程中,本身捏制的帶有寫意性的面塑便更具寫意。
3.象征性。一塊面塑看似簡單,在制作者精心捏制加工出來后,不僅造型美觀,通常還帶有更加深層的象征寓意的特性。民間面塑藝術講究“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愿意直接表達情感,帶有含蓄委婉的意味。有很多造型極具想象力的面塑,將動物的形神融為一體。如在晉南,長輩不直接表達對小輩的祝福及期許,捏制的雞與象意為雞(吉)象(祥);捏制的鴛鴦,象征著夫妻恩愛;祝老人吉祥長壽可捏制面塑鶴等等。還有一些植物花卉類的造型同樣具有深刻的寓意,如葫蘆,象征著“福祿”,可以去災辟邪;捏制面塑梅花,象征著五福:幸福、長壽、順利和平和快樂。
4.抽象性。晉南面塑的寫意性,追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特點,可以說造就了它的抽象性。面塑制做者在捏制過程中,忽略了捏制對象的具體形態,以想象夸大其中的某一部位,同時將真情實感融入到面塑當中,制作出的面塑顯得抽象有趣,富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如在晉南地區,孩子滿月時,姥姥要送給孩子捏制好的虎饃,希望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孩子出生七天的時候,舅舅還要送一個“囫圇”,上面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面塑。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面塑,有“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之意。誰來看孩子,切一塊“囫圇”與大家分享。虎頭的眼睛、鼻子、嘴巴都被夸張,造型簡潔大方,并不失虎的威凜,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在虎身上做點綴的蓮花、龍鳳等也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有的面塑抽象變形成為一種符號,這種符號不僅造型簡潔大方,還勾畫出民眾想表達的深刻的想法寓意。
海派面塑是在繼承北方面塑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藝術風格因融合江南特有的神秘趣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海派面塑的一個特點,即“立體的畫,無聲的戲”。相比晉南面塑,海派面塑有另一個特點,即具內涵性。海派面塑更為注重作品的內涵,如對社會的褒貶,對當今社會的批判,個人對于美的獨特見解等。一件作品的內涵賦予作品本身更大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其價值。
較晉南面塑不同,海派面塑還具有寫實性的特點。在精心刻畫下,人物形象較為寫實,注重人物的神態表現,小面人似“活”了起來。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海派面塑善于利用肌肉骨骼與服飾的關系來塑造人物形象,注重人物的造型比例關系,在捏制一組人物面塑的時候,注重塑造人物間的關系。充分可以看出海派面塑藝人擁有準確的造型能力和美術功底,使其在造型上追求完美,創作出很多優秀的別于晉南面塑的作品。
(五)色彩風格比較
晉南面塑用色大膽夸張,不拘泥于對象的固有色,崇尚紅、黃、黑、白、藍五種單純的原色,即中國傳統“五行色”觀念的運用,喜歡對比強烈的高濃度色彩,用色粗樸、濃淡隨意搭配,自然點畫,呈現出爽快、熱烈的藝術效果。晉南面塑還有不上色的,造型簡單古樸,如棗花,它是有一條中間粗兩端細的面團,在細的那段卷曲放入紅棗制成。造型像是春秋戰國時期卷云紋的內斂式,女孩子吃了后,寓意著可以變得心靈手巧。又比如雙魚饃。海派面塑就不一樣了,他改進了傳統面塑大紅大綠的顏色對比,色彩豐富,注重色彩的搭配,對作品精心雕琢,使作品更具觀賞性。如八仙過海。
海派面塑不同于晉南面塑的艷麗色彩、質樸、粗狂的美感,不強調單個作品的色彩突出,而注重作品色彩整體的和諧,根據作品的整體色彩基調,按人物特點需要調制顏色,使得作品更具多樣性,色彩層次感突出。總之要為作品對象個性化定制色彩,避免晉南面塑色彩的千篇一律、程式化的用色特點。
四、面塑藝術的創新思考
中國各地的面塑是與藝術、生活、生產緊密結合的,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面塑藝術為適應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也在發生著改變。晉南、上海面塑都已經成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遺”的牽動下,人們也漸漸認識到面塑的藝術價值,它的價值是建立在民俗活動中的。面塑不僅在祭祀、婚嫁、禮儀、歲時等方面體現出它的價值,同時也為雕塑、美學、民俗等研究提供了研究資料。我們在繼承面塑藝術的傳統的同時,應不斷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遇到很多問題,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自覺規避面塑復雜的制作工序,在節日、婚嫁等已經很少見到面塑作品,親友饋贈中人們也更愿意選擇更時尚的禮品。面塑如何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面塑需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成為新的審美、民俗的載體,突顯時代的氣息,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在作品題材上,應突破傳統婚、嫁、喪等題材,在都市化生活的背景下,尋找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可結合當下流行的動漫人物、卡通人物進行面塑創作,可把各地風景區的代表性植物、名人字畫、母親節、圣誕節等作為創新題材;在造型上,結合雕刻藝術、繪畫藝術,使其更具觀賞性;在色彩上,突破傳統面塑大紅大綠對比強烈的色彩,使用多層次、多樣化色彩,使面塑作品更具豐富;在材料上,可引入食品工業新材料,如半透明膠材料、巧克力、裱花蛋糕等材料。
總之,面塑藝術要不斷發展,在內容和形式上就要隨著時代進步而發展,成為反映新審美、新民俗、新趣味的實用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繼續裝點著人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魯漢.民間面花[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
[2] 湯健.海派面塑的傳承與發展創新[J].上海工藝美術,2011(04)
作者簡介:
陳智穎,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生。
吳越濱,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