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
【摘要】在初中的英語教學中,背景教學是非常重要,也是有明顯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我們要學習該語言,必須要了解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化。若教學中我們注意了這一點,就可取得顯著的成效。這種文化滲透(背景教學)需要從多個角度來進行。
【關鍵詞】文化資源 文化差異 文化教學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其重要性越來越明顯,是我們進行國際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與媒介,而我們的英語教學則承擔著這一歷史重任。如何讓學生們把英語學好呢?這不僅是一個教學問題,而且是關乎國家的發展。英語是一種西方語言,它的形成與發展自成一家,與我們中國文化不同,甚至是大相徑庭。所以,要想學好英語,我們必須對它的文化背景有了解,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深入理解。它的許多語言有其形成的事件與背景,許多典故、名言、成語牽涉到不同時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只有對此有較多的認識,語言才學的更好。而我們的英語教學現狀卻讓人甚為憂慮:不管英語的文化背景,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單詞、固定用語等,只注重書寫而忽視口語。我們如何進行背景教學,或者說文化滲透呢?
一、深挖教材中的素材,將之作為文化資源進行背景教學。新課改后的初中教學大綱是依據“結構——功能”理論編寫的,每一個模塊與單元都有一個明顯的主題,大量地增加了背景教學的可能性。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把它作為文化資源進行背景教學。如上冊第六單元,就是把西方的餐桌禮儀作為一個主題的。我們教師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識后,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以教材為文化資源,對教材進行深挖,把西方文化中與此相關的背景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與梳理,使學生們對西方的餐飲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這樣學生們就會知道,在西方,人們聊天的內容大多與天氣有關,而與吃無關。這與英國工業革命時嚴重的污染有關系;而中國在聊天時或打招呼時多與吃飯有關,這與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觀念相符合。如何你與英國人談論吃飯,那他們就會認為你要請他們吃飯了。
二、以西方節日為切入點進行背景教學。在東西方交流日益緊密的今天,西方的許多節日已傳入中國并為我們相當部分的人所接受。如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圣誕節、愚人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有著西方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特有的形式,是我們了解西方文化最好的方式。我們教師應該以此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背景教學。學生們對這些流行的西方文化很感興趣,講解起來學生們都愛聽。比如通過了解圣誕節,我們就知道了西方人是最看重這個節日的,大約相當于我們中國人的春節。在節日前夕,人們送蘋果來祝福。在這個節日里,圣誕老人坐著梅花鹿拉的車子,在每家的煙囪里爬進去給孩子們送禮物,把禮物放在他們的襪子里。又比如情從節的來歷,在羅馬帝國時,一個基督徒叫瓦倫丁,他為了掩護其他教徒而被捕,在監獄里他治好了監獄長女兒的眼疾,在瓦倫丁被砍頭的那天,監獄長女兒在他的墳前種了一棵杏樹來寄托情思,這一天是2月14日。在這個故事里,學生們既了解了情人節的來歷,又知道了早期基督教的狀況。這些背景教學充滿了興趣,引人入勝,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增加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利用典故進行背景教學。西方的文化中也有不少典故,它與西方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與我們中國成語有些類似。我們以此為切入點來進行背景教學,可以用知識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西方的文化大都與古希臘、羅馬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它的許多典故來源于此,所以有句話叫“言必稱希臘”。如我們可以“An Apple of Discord”為例,這句話直譯為“紛爭的蘋果”,引申為爭斗之源,不和之因,禍根。它出版希臘神話故事。在珀琉斯的結婚典禮上,不和之神因沒有被邀請而生氣,把一個金蘋果留了下來,上面寫著“屬于最美者”,赫拉、雅典娜和阿芙羅狄特為了爭這個蘋果而讓帕里斯來判決。帕里斯因這次判決而把特洛伊帶入了十年的戰爭,就是歷史上的特洛伊戰爭,最終特洛伊被滅亡。此外如“阿喀琉斯之踵”、“猶大之吻”等等。通過這些典故,學生們理解了英語的魅力,也被這些美麗的神話故事所感染,欲罷不能,學英語的興趣有增無減。當然,我們還可以把一些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與英語聯系起來,讓學生了解了西方歷史與風情,對英語的理解就會更深一層。
四、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歸類對比,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我們進行背景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讓學生明白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并了解差異的由來,從而讓學生理解英語的語境,以利于英語的學習。我們可以把漢語與英語的差異進行歸類。比如我們的許多語言與土地有關,與農業有關,因為我們是農業文明占主要地位的國家,幾千年的農耕生活,在我們的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英國則不然,他的許多詞語與水有關。如:fish in the air、miss the boat等等。這與英國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水,航運與捕撈業在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再比如,英語中的一個詞:carry,這個動作包含的中文意思很多,挑、擔、提、扛、抬、背……可英語就用這一個詞。因為中國是農業文明,在古時需要人們進行較多的體力勞動,所以我們中國人創造出了這么多表示體力的動作。在我們中國,許多成語與牛有關,汗牛充棟、氣壯如牛、吳牛望月……,而在英國,則與馬有關,如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等,這也與我們使用牛有關,而英國則使用馬。在英語中,有關稱謂的詞相當少,許多都含混不清,如表兄弟、姐妹等表親和堂親,在我們中國分得很細,而英語只用一個詞“cousin”全代表了。這與文化有著莫大的關系。中國長期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長幼尊卑觀念非常嚴格,所以稱謂是不能亂的,而西方沒有形成中央集權式的社會制度,等級觀念相對淡漠。
當然,多上面的論述來看,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我們老師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們自己要對西方文化有著深入的理解,知識要相當淵博。要有這樣的知識積累,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進行背景教學。在某些時候,我們要沉醉于西方文化, 做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