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占奎
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不要以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珍惜資源也成了造福于人類的一大舉措。為此國務院頒發了一些法令,規劃了我國5年到15年間的資源保護,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經有9部以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為主的法制管理體系,為創建我們的資源保護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已建立如生態省生態示范區、“綠色學校”等各種措施。我國正在一步一步的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道路上。
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因為人類不珍惜資源,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逐漸顯現出緊缺的趨勢。對于悲觀派來說,資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源也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而樂觀派則認為,由于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將不斷擴大;人類工業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雖然他們討論資源問題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部分地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總而言之,資源確實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為了解決資源匱乏的危機,人類已經千方百計的從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中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術問題卻是一大障礙,并且太陽能隨晝夜、晴雨、季節的變化很大,難以成為大規模的工業能源,只能滿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長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長速度,并對生態、生物鏈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為此,人們正在致力于研究開發可控核聚變發電,人們對此寄予巨大希望,將它比作“人造太陽”,稱之為“21世紀的人傳給后代的紀念碑”。但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則需維護環境生態與人類生產工作和諧統一。人類的生產工作廢氣排放量大,資源的耗費也很嚴重,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繁榮。環境生態創造的環境資源的豐富必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原動力。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就要要求我們人類生產工作與環境生態的矛盾極速消減,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強力推進綠色科技技術,努力推進人們形成科學、節能、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實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類和自然的平衡、和諧。讓我們一同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同時也是傳播信息的主力軍,加強對他們的資源保護意識教育有利于提高整個民族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資源總量雖較大,但人均占有量非常小的國家來講,功在當今,利在后世。因此高中地理教學要始終講資源保護和節約使用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