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心培
談及作者胡塞尼,《追風箏的人》這部佳作便浮現于腦海,而其的問世也曾創下出版奇跡。它曾讓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回味不已,去感慨阿米爾一生的際遇與轉折。細細想來,我們又何嘗不都是追風箏的人?在阿富汗這片有歡樂、有情誼的國土上,戰火的硝煙是不會泯滅人性最原始的善。也許正因此,當我慢慢翻看《燦爛千陽》時,這種對作品的感悟才虔誠真切,透徹深刻。
《燦爛千陽》再一次展現了卡勒德極高的敘事天分,它是一部阿富汗30年歷史的揪心記錄,一部關于家庭、友誼、信念和因愛得就的極其動人的故事。在一段段揪心的故事里,在一節節跌宕起伏的情節中,作為讀者的我們也深深的陷入其中,為書中的人物而感傷,為他們收獲最終的幸福而喜悅。胡塞尼讓我們看到,女性對家庭的愛竟能夠讓她們投入不可思議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贖,而依憑著對愛的點滴回憶,就能夠讓苦難中的她們活過滄桑,活在永恒。
本書以瑪利雅姆和萊拉的人生際遇為主線,以飽受戰亂之苦而又處于動蕩不安的阿富汗城區為背景,時空跨越三十年。其大致情節是:私生女瑪利亞姆的童年在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母親悲傷自殺,定期探訪的父親也成為陌路。她成為了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本想著可以就此改變命運,殊不知是另一段苦難的開始。而書中另一個女主人公——萊拉,生活在動蕩年代的家庭暴力之下,戰亂不息的年代里。少女萊拉失去父母與戀人,最后亦被迫嫁給拉希德。當萊拉兒時的小伙伴哈西那和吉提離開了喀布爾,塔里克的離開讓萊拉更悲傷了。這個與自己一起成長的男孩是萊拉心中唯一的哥哥。那一段純真的成長歲月,那一段真摯的愛情,也是不可磨滅的印記。在塔里克準備離開的時候,萊拉把自己最美好的一切都給了塔里克,他想帶著她一起,可萊拉深知媽媽法麗芭因兩個哥哥的戰死而怨恨著爸爸哈基姆,她選擇為父母留了下來。可是災難也悄然而至,爸媽的逝去,腹中的孩兒,使得萊拉在不得已的抉擇下嫁給了拉希德,卻不曾想是成為另一段苦難的開始。
兩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帶著屬于自己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潛藏著的悲苦與隱忍相互交織。她們也從最開始的水火不容,進而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守。這微妙的角色轉換在作者的筆下顯得淋漓盡致,也讓讀者讀起來是小心翼翼,生怕多一點的呼吸就會破壞這種融洽的氛圍。可是,謊言終究有被揭穿的一天。當塔里克再一次活生生的出現在萊拉的面前時,當她從與拉希德爭吵中知道當年的那個騙局時,她心如刀絞,仇恨涌入了她每一個細胞。以前的她在面對他的暴力時,盡管有所反擊,但大多也是隱忍。這一次她們在同他的斗爭中誤殺了他。瑪利雅姆承擔了所有的罪名,她只想著自己的一生已然如此,可萊拉還有很多路要走,她要萊拉和孩子可以就此幸福的活下去。她走上了處罰臺,而結果也如自己所愿。當讀到此時,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傷涌現,而我能做的只是把祝福藏在風里,只希望這是她所有苦難的終結,所有幸福的開始。
故事的最后,當萊拉循著瑪利雅姆幼時的足跡來到古爾德曼村,那個似天堂一樣靜謐的地方,她一點點的尋覓著瑪利亞姆的氣息,尋覓著她生前的足跡。這個留下她最純真童年回憶的樂土,早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經歷了戰爭挫傷的這片沃土,她早已千瘡百孔。曾經空氣中滿是奶香的味道也被刺鼻的硝煙味所取代,那些一起游牧的人群,也不知是否還安好,是否逃離戰爭的束縛,是否幸福的生活著。她思緒著,憧憬著。她仿佛依稀看到瑪利雅姆的父親寫給她的道歉信。她生前從來沒有原諒過他,幼時每一次癡癡的等待是父女倆留下最美好的回憶。萊拉知道他們會在另一個世界里幸福的生活著,享受這天倫之樂。正如兩個女人曾經憧憬的那樣,她們與塔里克、阿茲莎、以及那個未出世的孩子可以永遠幸福的生活著,那里沒有硝煙,沒有謊言,只有最純真的愛,最簡單的生活,空氣中彌漫的也滿是幸福的味道。
合上書本,整個的情節似畫面般在腦海里一一閃現。這是一部關于不可寬恕的時代,有關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的佳作,也是兩位生存于舊家族制度下苦苦掙扎的阿富汗女性的史詩。在那戰火硝煙彌漫的年代里,遍地沒有一片安寧的國土上,這樣的女人生來沒有一個疼愛自己的父親,沒有享受過完整的家的和樂。沒有和平安樂的生存環境,亦沒有聊以慰藉的點點關心。經受過多少非人的歧視與虐待,那積久的忍耐也終于在不堪下爆發。雖然掙扎的結果是同歸于盡。然而,對瑪利雅姆而言,這樣的人生算是畫了一個完整的句號——為給她帶來心靈上燦爛太陽的萊拉與阿茲莎而犧牲,無憾。
讀的過程中我不曾一次的想過,每一次面對拉希德的暴力相待時,萊拉與瑪利雅姆為何不早一些采取行動對付暴戾的拉希德,而是選擇隱忍?然而,細細回想,這也正符合了人物當時的性格及所生存的環境要求。畢竟每個人所處的生存環境有限,瑪利雅姆與萊拉在未遭遇與拉希德的婚姻之前都是簡單純真的少女,在那樣懵懂的年歲里,誰都會憧憬幸福的樣子。然而布卡遮擋下的阿富汗少女卻成為政變無常與殘酷家庭暴力的犧牲品,就連每一聲嘆息都伴隨著似乎與生俱來的小心翼翼。在那樣不可選擇的年代里,唯有隱忍方可換取一絲短暫的安寧。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們就一直會背負苦難隱忍的生活著,她們會反擊,會在絕望中點燃希望而斗爭,哪怕只是一絲絲的希望。依稀記得,當她們賄賂軍官想著逃離喀布爾時,卻因又一場騙局陷入絕境。反思當今,我們生活在這安樂祥和的時代里,快節奏的生活早已使得多數人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一道門隔著孤獨的靈魂。那最純真的友愛似乎也成為奢侈品。然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始終取代不了精神的些許安寧,沉思于這樣的情節中,我們也應有感悟與改變的開始。
筆者用細膩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那些深受壓迫而苦苦掙扎的阿富汗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所憧憬的美好以及最后所有的失落。對以萊拉和瑪利雅姆為代表的阿富汗女性,我也是報以深刻的同情和最真摯的敬意。尤其當故事的結局,瑪利雅姆的抉擇更是展現了一位女性不畏懼死亡的巨大勇氣,而這種慷慨赴死的抉擇只是希望萊拉能好好的活著,這又是一種令人心生敬意的愛的抉擇。也許在她的眼中,萊拉早已是自己的愛女,她寧愿犧牲自己也要換得她永生的幸福。雖然她只是平凡的一位家庭婦女,但她卻不平凡的活在每一位讀者的心中。想一想生活中的我們,總是把最好最良善的一面展現給了陌生人,卻總是對自己的親人苛求埋怨。方不知我們所向往的最純真的愛意皆是如此簡單。瑪利雅姆留給了我們對生活對人生的反思,而我們亦在不舍與祝福中陪伴著她走向永恒。
在今天這并沒有實現真正和平的年代里,中東戰爭的硝煙并沒有徹底的消失。反而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罪惡的戰爭所帶給人們的災難更加沉重。很難以想象如今的阿富汗究竟還有多少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中,忍受著家庭暴力的婦女,也不曾知曉這個渴望擁有一千個太陽的國家何時才能真正充滿陽光與平和。我想,當和平鴿穿越千洋廣送去橄欖枝,當布卡下的面孔可以毫無忌憚的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當男女真正實現自由平等,當萬惡的戰爭至此消滅在人們的世界里時。那些生活在世界角落里的女性,她們可以恣意的干著家務,咋咋呼呼的聚在一起閑聊,就那樣簡單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多好。這樣的日子不會太久,很快。
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燦爛千陽》是阿富汗戰亂世界的一個縮影,故事情節也多源于筆者真實的經歷。我想筆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女性最誠摯的敬意皆顯露于筆下。試想,女性是什么?是一個家庭里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新生命的創造者和學習的啟蒙者,是陪伴和協調男性生活及工作的有力杠桿,亦是一個社會最初活力的來源,是中和陽剛之美而不可或缺的柔性美。但愿以阿富汗為代表的國家及早看到他們美麗女性的意義,進而,給她們平等而又自由的生活空間,來撐起那半邊天。而她們也要用那最強大的內心與最明朗的笑容擁抱國家上空的一千個太陽,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點亮。就那樣,仰望幸福,守候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