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冠祺
【摘要】 隨著網絡在企業中應用范圍的逐步推廣,網絡安全越來越成為企業所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對企業網絡安全風險和實現企業網絡安全可靠性設計策略做出了相關論述。
【關鍵詞】 企業 網絡安全 風險 可靠性設計 實現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它更成為企業擴大銷售渠道,實現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媒介。但是近幾年來,企業的網絡安全問題已經變得更加復雜和嚴峻,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企業內部機密信息的泄漏,成為企業安全發展的一個重大威脅。本文探究了企業的網絡安全風險可靠性的實現,真正保證網絡的存在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一大助力。
一、企業安全網絡風險
企業辦公網絡的存在是企業為了方便企業內部辦公的需要,保證內部信息數據的傳輸和共享。并且,為了加深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企業還會提供各種接入這一內部辦公網絡的渠道。這雖然實現了企業內部網絡的開放性,信息資源的共享性,但是卻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企業網絡安全的隱患所在。而且,網絡的更新換代、系統自身的漏洞和不穩定性,加之黑客的蓄意性破壞,企業網絡安全隨時面臨著被侵蝕的危險。總的來說,企業的網絡安全風險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企業內部對于網絡安全的重視度不夠,造成企業辦公終端監控失靈,這是企業網絡安全中最難解決的主要風險問題。第二,企業內部缺少計算機專門人才,一旦企業的辦公網絡受到侵襲,企業無法檢測到根源問題,當然也就無法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第三,企業的終端數據安全性措施欠缺,這就導致企業的機密性信息非常容易丟失。第四,企業的技術設備落后,在網絡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的更新換代上遠遠更不上節奏。
二、企業網絡安全的可靠性設計
為了避免上述企業網絡安全風險的出現,網絡安全的可靠性設計應當本著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應當將辦公終端進行集中化的管理和控制;其次,辦公終端的補丁管理,相關負責人應當自動發達。最后,加強管理辦公終端安全的接入渠道,并要設置專門的人員對這一安全接入實施集中化的管理。除此之外,企業還應當提高訪問站點的訪問門檻。同時,及時更新換代企業的網絡安全硬件設施,并要對這些設施設置專業的人員進行監控和管理,真正保證網絡安全從使用的終端,使用的過程,傳播的媒介中,都是安全的,可信賴的。
三、企業網絡安全可靠性設計的實現
實現企業網絡的安全最為關鍵的有亮點內容:其一是從技術層面,在根源上做好企業網絡安全的設計與防護;其二,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安全網絡觀念,并要求員工掌握基本的網絡安全防護技能。企業在設計內部辦公網絡時,本著這兩個原則,對于解決其常見的網絡風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的有一下三個可靠性措施。
3.1 實施專門性的網絡工作人員工作制度
企業既然應用內部辦公網絡,就應當對員工有所要求。而要進一步加強企業的網絡安全,必須制定嚴格、規范的網絡使用規章制度。對于進入網絡終端工作的人員,更是應當嚴格要求審批流程。當然,制度的制定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企業必須對這一制度給予高度的重視,并要對這一網絡制度的后續工作給于規范性的管理,這樣才能真正保證網絡安全在操作上的規范性,將網絡安全風險發生在內部人員管理不當上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2 統一互聯網出口
將互聯網出口統一起來,實質上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在制度上拒絕了內網客戶端連接互聯網的請求。另一方面,統一了的互聯網出口,本質上就是在互聯網的出口上設置了防火墻,并且在訪問上也只能是前提上所允許的訪問站點和出口。這樣一來,企業的辦公網絡能夠根據不同點的崗位開放、給予不同的訪問權限,既避免了網絡訪問中出現的混亂現象,同時能夠有效的管理互聯網的訪問,對于加強互聯網訪問安全有很大的作用。
3.3 使用先進的技術保證企業網絡數據的安全
通常來說,企業網絡安全的技術保證是通過交換機實現的。因此,企業盡最大可能性的使用目前市場上所普及的最穩定的交換機。交換機實現對網絡安全的控制,主要是通過以下這個過程體現的:首先,交換機對于請求接入終端的設備進行認證,以檢查終端設備是否已經安裝了客戶管理軟件。也可以是交換機檢查主機的安全性是否達到既定標準。如果達到標準,交換機就可以下達允許接入內部網絡的指令。如果達不到既定的標準,交換機就可以發出拒絕接入內部網絡的指令。之后,對于允許接入,但又不符合終端要求的安全指標的客戶端,需要將其隔離到一定的區域,進行專業的修復。直到修復完成后,再將其接入到企業網絡安全工作區域。
企業的網絡安全對于保證企業的工作效率,實現企業的生產效益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此,企業必須認清辦公網絡安全的風險,提高企業網絡安全的可靠性,積極做好企業的網絡安全防護措施。
參 考 文 獻
[1] 茍有來,周琦.國內企業網絡信息安全風險縫隙[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0,(2):58-59.
[2] 袁愛軍.國內企業網絡信息安全風險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10):30-31.
[3] 黨林.電力企業網絡信息安全的防護措施[J].科技傳播,2012,(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