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運輸部公報指出,2014年度,全國收費公路實際虧損超1000億元。對比起“2013年虧損661億元”的賬單,僅僅過了一年虧損數額就翻番,這讓輿論捉摸不透。就在不久前媒體還披露,一季報顯示,18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一季度平均銷售毛利率為58.19%,超過銀行和房地產,平均暴利程度居各行業之首。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如此暴利,收費公路卻巨額虧損,讓人生疑。
去年針對公眾對巨額虧損的質疑,交通部門稱,高速公路“近9成收入用于還債”。這次虧損加速,收入被用于還債自然又是“主因”。可多達上千億元的虧損數額,仍難逃脫“粗線條”“糊涂賬”的質疑。
值得追問的是,全國層面的收費公路建設投資支出、其收入支出等數據,到底是怎樣核算出來的?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2014年收費公路“由虧轉盈”,前后相差32.7億元的“烏龍”,就讓公眾對這“大數據”疑竇更甚。
另一方面,資料顯示,A股市場的高速公路公司多數在1996至2000年期間上市,迄今已有10多個年頭,日進斗金,賺得盆滿缽滿。一方面是收費公路普遍虧損,一方面是相關上市公司給股東慷慨分紅,這不合理。基于此,必須對收費公路盈虧進行全面審計,有關部門也應給出更客觀、真實、詳細的收支數據。(《新京報》20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