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成 鄭靈蕓 單五一
摘要: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適應當前教育模式下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是創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舉措。本文簡要分析了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研究現狀以及原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礎上,探索該計劃在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考核方式、以及在畢業論文環節做出的重要改革,并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以期培養出一大批能夠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關鍵詞: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師;改革方案;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B)-0000-00
The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Plan on 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Zhangjicheng; Zhenglingyun; Shanwuyi
(College?of?Petroleum?Engineering?,?Northeast?Petroleum?University.?Daqing?City,?Heilongjiang?Province,?163318)
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is a new kind of educational styl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 and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as well as the drawbacks of the exist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On this basis, we explore the important reforms on educational model, educational concept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part of the thesis and introduce appropriate safeguards. So that we can gain a large number of various types of advanced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at are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petroleum engineering; excellent engineer; Reform programs; safeguards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油氣田開發難度不斷增大以及國際合作領域的不斷擴大,現有的石油工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形勢下對石油人才的要求。針對現有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學生重理論和實踐能力缺失等問題,教育部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年》等相關政策,并在2010年6月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實踐能力強、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類型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
為貫徹實施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自2011年3月30日起,東北石油大學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秉承“植根大慶,立足東北,面向全國,突出石油,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根據我校人才培養定位和專業特色,圍繞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培養“開發-鉆井-采油”相結合的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師。目前完成了2010級石油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為期12周的油藏工程實訓、鉆井工程實訓和采油工程實訓3個方向的實踐環節,并積極探索和建設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
1、“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研究現狀
自“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出臺以來,國內外相關學者及許多著名高校相繼進行了此領域的相關研究,從各個層次論述論文該計劃的可行性。
扶慧娟[1]等人在2011年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如何培養出實踐型工程人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擬采用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包括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階段。在校內學習階段,學校要重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在這個基礎上推行基于問題、項目和案例的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企業學習階段,主要是學習企業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在此基礎上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并學會將自己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完善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徐新成[2]等人在2014年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工程教育改革進行了探索,他們認為該計劃是創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舉措,是解決學生實踐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強的有效途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重視是實習基地的建設,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此外還要創新實踐教學方法,以案例驅動和任務導向為主線,強化學生的全過程鍛煉,讓學生參與某一設計工程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并且實施職業資格證書鑒定,從而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在畢業后能夠較快的適應崗位工作。
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學者林健[3-4]于2011年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所需采用的課程體系的結構形式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典型的課程體系結構可分為“層次化課程體系”和“模塊化課程體系”兩類。層次化課程體系以專業知識為主線,由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專業基礎課三部分構成,有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本專業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模塊化課程體系則是由若干個完整的課程模塊構成,每一個模塊又由若干門課程組成,因此可以靈活的設計和組織具有不同作用的課程模塊,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需要。
2、現有的教育模式的弊端
2.1 “紙質化”的教育模式
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學校重論文輕設計,所以學生偏理論化,只注重了課堂教學和紙質考試,即使參加學校安排的實習也只是“走馬觀花”,觀看一些油田的基礎設施,不能參與實際操作,再加上實習時間的限制,所以學生對現場實際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徹底地了解油田的基本生產情況,造成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不對接性。根據實際調研,東北石油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在進入油田企業,確定崗位之后,都要進行為期2-3個月的崗前培訓,來熟悉現場的基礎設施和基本操作規程,經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崗,這段時間的崗前培訓對學生和油田企業來說,都是資源的不合理使用。
2.2 專科生創新能力不強
相對本科生而言,專科生則偏重實踐,兩年或三年的教學實踐使學生能熟悉油田設施的基本操作規程,但是對操作原理的掌握并不甚明了,加上學校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視和投入不足,培養模式比較單一,這樣無法培養學生深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5]。在油田作業不能正常進行或者發生突發情況時,他們不能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影響油田的正常生產。
因此,現有的針對本科生和專科生的教育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基于這兩種情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便應運而生,這個計劃主要是針對本科生和專科生教育培養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做出彌補,有效的填補人才市場的斷層,旨在培養出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顯著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縮短人才上崗的適應周期,使人才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3、“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改革方案
3.1 改革教育模式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學生進行單一的教育培養,本科生注重理論教育,專科生注重實踐,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不同于以往的課堂教學,擬采用“3+1”或“2+2”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在學校學習三年或兩年基礎理論知識,然后用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在基地進行現場操作實習[6]。在校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性的了解和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結構,由淺至深的了解基本原理,穩扎穩打的學好專業課的基本理論,為將來進入實習崗位奠定一個良好的理論基礎。在實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進行普通的教學實習,而是要迅速完成角色的轉變,把自己看做企業的正式員工,嚴格遵守企業的各項管理規定,當然最重要的是參與現場操作實踐,在實習教師或企業優秀員工的帶領下熟悉現場的各種操作規程,充分運用在校掌握的原理,并應用于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以便于更好的服務于以后的工作。
3.2 改革教育理念
傳統的課程把獲取知識、擁有知識作為主要目標,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將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只是掌握了知識而沒有學會掌握知識的能力,知識沒有深化為能力,那么便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我們要將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在學生深入了解本專業課程之后,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自身情況,針對性的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發放一些材料,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加到某一項具體任務中,獨立自主的完成該項任務,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感受自主解決問題的快樂,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師生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中共同成長。老師的任務就是監督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然而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樣做的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長此以往,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師將學生引導學生到一個自主學習和獨立解決科學問題習慣中,這將提高一個人的終生學習能力。
3.3 改革畢業論文環節
在畢業論文環節中,要使畢業設計結合實際并有所創新。畢業設計題目和內容應該不拘于理論,而是應選擇現場實際問題,并在生產現場開展選題、設計、答辯等工作,這樣可以就現場的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生在現場進行反復地調研、實驗、總結,找出解決該類問題的最優解。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與人溝通表達能力,不斷地提高對工程實際的了解,最終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在畢業設計質量方面,可由校院二級管理體系或老師對學生的畢業設計實行分階段監督和管理,可以選用中期檢查、專家抽查和記錄畢業論文日記的方式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在論文環節中,學生參與了某一具體問題從提出、設計、實踐到最終解決的整個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形成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獨立從事某一具體工程領域的設計與運行。
3.4改革考核方式
在學業考核上,不再是傳統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結果的考核,而是從注重考試成績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采用過程考核方式。學生的最終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平時成績,主要是針對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各種形式不同階段的考核、監督和評價,也是考查學生認知過程和綜合應用能力;另一部分是基礎課程的考試成績,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可適當增大平時成績的比例,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核,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基礎上,著重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使得學籍管理機制變得更加靈活,這種方式下允許學生提前或推遲畢業,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就業模式。
4、 “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保障條件
4.1 出臺經費保障措施
“卓越工程師計劃”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高于普通的本科或專科畢業生,而大學的教育相對簡單輕松,所以在“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后,針對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我們可以出臺相應的經費保障措施。由學校和企業設立相應的專項經費,對參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補助,用于企業實訓和和在校日常的創新性實驗。除此之外,可以對在該計劃中表現優秀或者對該計劃有突出貢獻的學生進行獎勵,設立獎金名額,對學生進行物質引導和精神支持,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進該計劃的進一步實施。
4.2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嚴格執行教師聘任制,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崗位培訓,鼓勵中青年教師攻讀博士或更高學位,目前我校教師80%以上為博士或在讀博士。此外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組織教師對優秀教師的課程進行旁聽,分享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形成系統的教學理論體系,并不斷完善,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4.3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和課程軟件教學,增加學生的興趣模塊,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改善學習成效。目前我校已初步建成《石油工程》、《石油工程課程設計》等CAI課件,并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充實和完善。CAI課件將課程中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的內容制作成圖片和動畫,形象逼真,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視覺和聽覺等多方位的信息的收集和獲取,增加了新鮮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網上模擬實驗及其過程,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如抽油機教學模擬系統,可以對抽油機工作狀況進行診斷,得出示功圖,同時可以進行檢泵作業,讓學生對抽油機的工作狀況得到更加直觀的認識。
4.4 改善第二課堂的學習效果
學習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學習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是能量的獲取過程,所以不僅要重視課堂學習的效果,還要改善第二課堂的學習成果,將學習滲入到生活的每個部分。(1)開設石油工程新進展系列專題講座課。由高級技術人員擔任主講教師,介紹鉆井工程、采油工程及油藏工程領域前沿理論與技術,讓課堂獲得的知識進一步升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2)開展石油工程學術交流。運用多媒體實時對講,與同領域其他學校或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開闊學生視野。(3)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鼓勵學生參與《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等一些有競爭的設計項目和相關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一些石油行業的基礎軟件,例如ECLIPSE、PETREL和CMG,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為將來進入石油行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5、結束語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在我國工程教育的基礎上,借鑒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通過高校和企業等機構的密切合作,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出適合于石油行業發展需求的卓越人才,為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良好的人力資源優勢。
致謝
作者感謝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石油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的教學與實踐)對本文研究工作提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扶慧娟,陳勇.推行"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實踐型工程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155- 158.
[2] 徐新成,朱建軍,趙春峰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程訓練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 33(5):223- 226.
[3]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 9.
[4]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 17.
[5] 張智鈞.試析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139- 141.
[6] 李愛玲,申少華,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研究[J].廣東化工,2014,41(10):159-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