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軍
如果說以網絡為消費核心的青年一代代表著二次元文化,那么傳統媒介則表面上妄圖攜裹著傳統受眾亦步亦趨地步入二次元,而實則是漸漸淘汰傳統受眾而獻媚于青年一代,這個過程何嘗不是二次元的另一種表現。在這一點上,時下的影視劇正是如此。
所謂二次元,原指二維的平面空間,現常用于指動畫、漫畫、游戲等一系列平面的視界產物,與之相對的三次元則是指現實世界。日本ACG作品中所指的“次元”,通常是指作品中的幻想世界及其各種要素的集合體。例如一個規則與秩序與現存世界完全不同,比如說魔法世界,經常被稱為“異次元世界”,或簡稱為“異次元”。另外,平面媒體所表現的虛擬角色,如漫畫或動畫中的人物,因其二維空間的本質而常被稱為“二次元角色”。但以三維電腦圖像所制作的角色,因其處于虛擬世界又具有立體性的概念,而被稱為“2.5次元角色”。立體造型的玩偶等物,從本來的定義來說,應該是三次元角色;但因為本身通常基于二次元角色立體化而來,又或者強調其虛擬的本質,所以有時也被稱為“2.5次元角色”。基于以上的語源,那些只對ACG中的虛擬角色抱持興趣或感情,而對現實中的異性沒有興趣的人,就被戲稱為“二次元世界的住人”,情況嚴重者被戲稱為“二次元禁斷綜合癥”。
以傳統媒介為消費主體的“二次元”與以網絡為消費核心的二次元有相似之處。以近期熱播的幾部電視劇為例,用“隱婚族”的老套概念來呈現霸道總裁、霸氣御姐概念的《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兜售“暖男”“呆萌”概念的紅色青春大戲《巨浪》、懸浮化的古裝劇《瑯琊榜》、刻意突出“顏值”的《偽裝者》等等,其實質無非是對于“二次元”的二次消費:亦步亦趨追逐年輕化和時尚化,同時對于傳統的中老年觀眾則加速摒棄。
“隱婚族”、霸道總裁、霸氣御姐、“暖男”“呆萌”“顏值”等詞匯皆來自二次元化的網絡文化,如今被借用到電視劇中,與純正的二次元概念有很大距離,但另一方面則是脫離實際生活,對于當下生活的描摹漸趨平面化,而這一切與“異次元化”的概念倒是頗為靠近。
如今的傳統電視劇,空間上正陷入“一劇四星”或“一劇兩星”的夾擊中,自身訴求也陷入既與網絡爭觀眾、又要籠絡傳統觀眾的矛盾之中。可喜的是,新一代影視劇受眾似乎已經有些群落雛型。可憂的是,這一受眾群體遠不如傳統觀眾的審美習慣穩定且理智。于是乎,影視2.5次元現狀就此誕生。當然,2.5次元的影視劇已經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們目前唯一奢望的就是:2.5翻一倍、2.5翻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