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社保制度不健全的大背景下,上調社保繳費基數的現象已成為近幾年來的一種“新常態”。然而,對于“較快增長的平均工資”,不少人覺得沒有實際感受。那么用來確定繳費基數的社會平均工資是否反映勞動者真實的收入水平?
多地調整社保繳費基數
近期,各地平均工資數據陸續出爐。作為制定社會保險征繳標準的依據,平均工資公布后,各地的社保繳費基數也隨之進行調整。而伴隨著平均工資的增加,繳費基數的上浮也成為普遍現象。
按照現行規定,職工本人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月平均工資為個人繳費工資基數。本人月平均工資低于當地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繳費;超過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繳費,超過部分不計入繳費工資基數,也不記入計發養老金的基數。
這意味著,對于工資達不到平均工資60%的職工來說,要按照高于本人工資的基數進行繳費。也就是說,在平均工資和繳費基數連年上漲、而個人工資沒有上調的情況下,這部分人的實際到手工資是變少的,不少網友因此感嘆自己的收入“被下降”。
平均工資是否反映勞動者真實的收入水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說,“我國社會平均工資每年都在以較快速度增長,因此繳費基數增長是很自然的。”對于“較快增長的平均工資”,不少人覺得沒有實際感受。那么用來確定繳費基數的社會平均工資是否反映勞動者真實的收入水平?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系主任喬健表示,原來社會平均工資主要是以城鎮職工作為對象來統計,但是現在的職工主體已經成為農民工。“這樣就造成很多人達不到社會平均工資,感覺自己被平均了。社會平均工資本身就是虛高,但是改起來又面臨很多難題,因為它跟很多東西掛鉤。”
目前,中國社保由單位和員工個人共同繳納,五項社保的具體繳費比例各地有所區別,但大致分別為養老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個人工資的20%和8%;醫療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約10%和2%;失業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約2%和1%;生育保險:單位繳納約0.8%,個人不繳費;工傷保險:單位繳納約2%,個人不繳費。
需要指出的是,平均工資這一用來確定社保繳費基數的參考值,其自身的合理性也受到一定質疑。
事實上,國家統計局以及一些地方統計局在發布平均工資數據的同時,都指出了用平均工資數據反映個人工資水平的局限:由于工資分布是典型的偏態分布,即少數人工資水平較高,多數人工資水平較低,所以多數人的工資水平會低于平均工資。
那么,在平均工資之外,有沒有更合理的數據,能夠反映全體就業人員收入的實際情況?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表示,在收入差距比較大的時候,平均工資可能沒有中位數更能代表均值。
但如果要計算中位數或眾數,需要每一個單位的每一個人的工資來計算。而按照程序,工資統計數據在每個企業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將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報上來的,所以目前的條件不允許我們計算這兩個指標,所以只能用平均數。
擴大社保基金收入來源
受訪專家表示,社保繳費基數連年上漲的背后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國社保制度建立較晚,部分人沒有繳費或繳費積累不足,但仍可享受社保待遇,使得我國社保基金給付增長大于繳費增長。目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主要是協議存款、購買國債等穩妥的渠道,其他投資渠道相對狹窄,收支矛盾持續擴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專家認為,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前提是要擴大社保基金收入來源,保持基金收支平衡,其關鍵是錢從哪里來。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我國社保實行的“隨收即付”制,是指當期所收保險費用于當期的給付,如果當期給退休人員支付多而收入少,就難以保證收支平衡。
有關專家指出,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理應通過劃撥國有資產、提高國企分紅、加大財政補貼等方式還清舊賬;更要加強養老金投資管理,爭取“讓錢生錢”。數據顯示,目前社會保障支出占我國財政支出12%,遠低于西方國家30%至50%的比例。
另據報道,2014年12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4》(下稱《報告》),領頭撰寫《報告》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所所長鄭秉文認為,個人養老金賬戶向名義賬戶制轉軌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社保制度的方向,可以使“社會保障公平和效率問題相輔相成”。
所謂名義賬戶制,就是將繳費確定型的待遇發放與現收現付的籌資機制相結合的新制度。其主要特征為:用投資收益率作為個人賬戶的記賬利率,參保人可在退休后按該記賬利率累積后的金額領取養老金。換句話說,就是個人賬戶中沒有真實資金,僅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把繳費和收益都計入賬戶,作為未來發放的依據。
實際上,唱了多年“獨角戲”的名義賬戶制一下得到官方首肯,除了相應的繳費激勵可應對長期的人口老齡化危機外,與財政針對社保“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狀有很大關系。
多年來,我國養老保險賬戶出現虧空的輿論不絕于耳,國家也為此從2001年就開始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但這一努力不僅沒有成功,問題積累反而越來越嚴重。人社部數據顯示,做實個人賬戶試點運行13年來,做實賬戶額從790億元提高到了4154億元,但空賬規模也已從2007年的1.1萬億元擴大到了2013年底的3.1萬億元,做實賬戶額與空賬額的差距越來越大。據悉,截止到2008年,做實個人賬戶的省份擴大到13個,此后,這個數字再也沒有增長過。
“對于養老金原本就收不抵支的地區而言,財政既要補當期支出的缺口又要補賬戶,確實很難。如果不用做實個人賬戶,財政壓力將會大大減小。”孫守紀表示,僅就目前做實的個人賬戶而言,基金根本沒有收益率可言,各級政府都意識到將財政資金存在個人賬戶無異于增加“沉睡”資金的數量。
(《中國經營報》20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