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飛 董燕
摘要:2009年以來,通化市委黨校為創新黨性教育模式,豐富黨性教育內容,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抗聯紅色資源,精心設計“重走抗聯路”黨性教育培訓項目,著力打造具有時代內涵和通化特色的黨性教育品牌,為省內外廣大黨員干部接受黨性教育提供了重要載體。經過6年多的探索與實踐,該教育培訓項目已結出累累碩果。2010年3月,被吉林省委組織部確定為“全省干部培訓資助自主選學優秀培訓項目”。2010年6月,被吉林省委黨校評為“全省黨性教育培訓項目一等獎”。通過該黨性教育培訓項目的調研與思考,總結六年工作實踐經驗與啟示,從而探索新時期黨校黨性教育的工作方法。
關鍵詞:黨性教育培訓項目;調研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 C9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b)-0000-00
一、黨性教育項目的開發與實踐
“重走抗聯路”黨性教育培訓項目從無到有,從不為人知到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走過了一條艱辛探索之路,留下了黨校人求真務實、拼搏進取、創新發展的奮斗足跡。
一是解放思想,科學決策,持續激發教育培訓項目的新活力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黨校關于加強教學改革的要求和全省黨校教學工作會議精神,探索建立黨性教育的新模式,2008年底,黨校校委經認真研究論證,依托通化豐富的抗聯文化歷史資源,啟動了“重走抗聯路”黨性教育項目。提出了“以培訓主題的實際需要為‘綱,以重大歷史事件為‘點,以歷史進程脈絡為‘線,以不同的革命遺址為‘面,建成縱橫交錯、有機連接的教學資源網絡”的工作思路,為培訓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內選外聘,壯大隊伍,努力打造素質過硬的項目團隊
堅持把選準配強師資隊伍,作為確保項目品質的重要基石。陸續選拔了一批業務精通、吃苦耐勞、樂于奉獻、親和力強的青年骨干教師,充實到項目教學隊伍中。同時,分批選派教師到延安、井崗山、西柏坡、蘭考、臨沂、紅旗渠等全國知名的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開闊視野,汲取經驗。為進一步提升師資隊伍的層次,聘請楊靖宇將軍之孫馬繼民、抗聯戰士后裔叢培仁等抗聯后代,劉賢、胡維仁等抗聯研究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和學術顧問,參與現場教學和課題研究,為項目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三是打造精品,靈活教學,積極創新和改進教育培訓模式
始終把教學環節作為開展黨性教育培訓項目的重中之重來抓。按照“專題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相融合”的思路,不斷完善培訓模式,實現了學習與實踐齊步走、雙豐收。專題教學做到反復打磨,精益求精。所有課程由項目團隊集體開發,部分課程聘請了省黨史研究室、省地志辦、省社科院、省委黨校專家現場指導,確保了課程的高質量。在每期培訓班中增設了黨性分析課。
現場教學做到多點開花,觸及心靈。在教學線路設計上,將東北抗聯紀念館、楊靖宇烈士陵園、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三處確立為核心教學點,將老嶺抗日游擊根據地、東岔抗日游擊根據地等遺址遺跡確定為重點教學點。為了突出各條線路的不同教育主題,按照“連點成線、以線帶面”的思路,科學設計開發了6條精品線路,往返行程近千公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全程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組織學員實地參觀抗聯遺址遺跡過程中,始終突出抗聯史實這個重點,同時兼顧介紹當地的生態、文化、特產和經濟,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機融入教學情境,在撫今追昔中發揮獨特的情感催化作用。
二、黨性教育項目的經驗與啟示
6年來,在黨校校委的統一領導和項目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獲得了比較明顯的社會效益。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只有樹牢開拓創新的思維觀念,才能保持教育培訓項目的生命力。具體來講,可以概括為“三個堅持”:堅持走出去取經。通過組織各級各類人員參觀全國紅色教育基地,虛心學習借鑒好的經驗做法,開闊了工作思路,明確了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堅持沉下來挖潛。在教學設計上持續向精、深、新、活、實幾方面聚焦用力,將專題教學課和現場教學課打造成了亮點。堅持不間斷拓展。針對通化周邊仍有不少抗聯遺址遺跡亟待開發的實際,做到通盤考慮、長遠計劃。
二是只有始終突出“黨性”主題,才能保證教育項目取得扎實成效。“為了確保黨味不變、內容不偏、精神不散,我們做到“三個跟進”:跟進學習上級精神。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省市關于加強和改進黨性教育的決策部署。跟進調整教學內容。所有課程緊貼黨性主題籌劃設計,與各個教學線路的小主題有機融合,保證教學內容既特色鮮明,又重點突出。跟進掌握學員反饋。采取問卷調查、集體座談、個別了解等方式,廣泛征求學員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培訓的實效性。
三是只有打造攻堅克難的工作團隊,才能保證教育培訓項目的過硬品質。從兩個方面夯實項目團隊的基礎。一是打造吃苦的團隊。為開發教學線路,充實教學內容,團隊成員幾年來積極咨詢民政局、地方志、文物局等相關單位,深入周邊鄉(鎮、村)踏察核實抗聯史料,逐個走訪抗聯后代取證。6年來風餐露宿,不畏寒暑,足跡遍及溝溝岔岔,行程近萬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資料,為黨性教育培訓項目的順利實施夯實了基礎。二是打造創新的團隊。堅持發揚民主,集思廣益,通過桌對桌議、面對面談的方式,研究創新思路,激發教學靈感。
四是只有不斷增強服務保障能力,才能確保教育培訓項目高效運轉。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堅持做到“三心”,即:服務貼心。培訓單位來校前,主動進行溝通聯絡,提供1—6天培訓課程,由對方進行“菜單式選學”,靈活制定項目教學培訓方案和實施計劃。保障細心。根據班次特點和地域特點,科學安排營養自助餐,專門設計了“抗聯窩窩頭”“抗日聯盟”等十多個主副食品種的“抗聯飯”;學員住宿保證24小時提供熱水和淋浴,服務員和維修員隨叫隨到。管理精心。堅持依靠制度管學、管人、管事、管物,制定了《項目教學整體規劃》、《學員管理規定》、《后勤服務保障方案》等一整套規章制度。據不完全統計,6年來,辦班單位的滿意率達到95%以上。
三、黨性教育項目的思考與展望
“重走抗聯路”項目作為加強黨性教育的一種有效載體,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今后在以下方面持續進行探索:
一是不斷擴大教育覆蓋面。一方面,持續加強對外宣傳,立足省內建立穩定的培訓資源,同時面向全國開展推介工作,努力擴大該教育培訓項目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將該項目納入主體班次選學內容,精選半天至一天的教學線路,供學制一周以上的主體班次選擇。通過以上舉措,讓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成為項目的受益者、抗聯精神和楊靖宇精神的傳承者。
二是逐步優化現場教學環境。實施“重走抗聯路”教育培訓項目,需要依托豐富的抗聯遺址遺跡。從目前情況看,由我校踏察確定的部分現場教學點,還缺乏可供參觀的實景實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從長遠看,有重點地恢復一些有價值的抗聯遺址遺跡,不僅可以為現場教學提供重要抓手和依據,而且是對廣大抗聯將士的一種告慰,更是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積極爭取省市相關領導和部門的支持,持續投入資金,讓抗聯遺址遺跡充分發揮教育激勵作用,讓偉大的抗聯精神和楊靖宇精神薪火相傳。
三是不斷加深理論積淀。以黨建教研室和東北抗聯研究所為理論研究平臺,集中時間和人員,廣泛涉獵黨史、軍史、地方史等研究領域,在更廣闊的歷史和時代背景下,系統深入研究東北抗聯史特有的地位作用、豐富內涵、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通過不斷豐富和拓展教育教學內容,真正使抗聯精神和楊靖宇精神成為引領廣大黨員思想、凝聚各級干部力量的一面旗幟。
四是正面教育與反面警示結合。在充分運用紅色資源開展正面教育、激發正能量的同時,穿插安排警示性教育內容,通過組織觀看警示錄像片、學習警示教材,引導黨員干部常修為官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懷律己之心。
參考文獻:
[1] 樊昭榮;按“三個代表”思想深化黨校學員黨性教育[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0年02期
[2] 徐永平;;黨性具體性與黨性教育實效性關系初探[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