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2015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以下簡稱廣州紀錄片節)于12月7-10日在廣州圖書館舉行。
開幕式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田進,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廣東省副省長溫國輝、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等蒞臨出席。田進發表重要講話。
廣州紀錄片節始于2003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承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執行、環球瑞都國際文化傳播機構運營統籌。
“經過13年品牌積淀,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已呈現出強大的國際傳播效應和市場聚集效應,成為中國紀錄片人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碰撞思維、交流創意、探索藝術的重要平臺?!碧镞M在發言時指出。
今天的廣州紀錄片節是一個涵蓋原創、制播、學術、推優、推廣等功能的紀錄片展示、交流和市場交易的國際化專業平臺,助力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并更好與國際接軌。
今年有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波蘭、以色列、新西蘭、日本等88個國家和地區的3612部/集作品參與評優、展播、紀錄片商店和方案預售。其中評優單元有2264部/集作品報名。相比去年,參評作品數量大幅提升,影片質量也受到評委的認可。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廣州紀錄片節,多家電視臺和制作機構達成意向,簽約項目近4億元。
講好“中國故事”
講故事,講好故事,是本次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主論壇的探討主題,也是接下來一段時間中國紀錄片人創作的核心。
田進表示,“中國是一個值得探尋的‘故事寶藏。深厚的歷史、壯麗的山川、勤勞的人民、繁榮的經濟,都是紀錄片創作的寶貴資源。”
對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田進提供了“四個線索”:
一是中國夢。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夢工廠”。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宣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我們追求的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
不管是中國紀錄片人,還是外國紀錄片人,如果想打開通往“中國故事”的大門,必須掌握中國夢這把鑰匙,了解中國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了解中國人民追逐夢想的歷程。
二是中國人。正如“人”字寫法的演變,當今時代的中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充滿了創新創造的活力,迸發著向善向上的能量。講好“中國故事”,一定要關注中國人,特別是那些平凡而勤勞、普通而偉大的中國人。
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人把鏡頭對準普通中國人。今年春節期間央視連續六天播出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講述了農民歌手、卡車司機、返鄉農民、“切糕兄弟”、布袋木偶繼承人的故事,讓觀眾“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成為春節期間輿論關注的熱點,引發人們“活法就是價值觀”的思考。
三是中國文化。近年來,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的一大法寶,就是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智慧和資源?!稘h字英雄》《成語英雄》《中華好詩詞》等傳統文化節目深受觀眾歡迎。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目前,在國際上受到歡迎的中國紀錄片很多都與書法、繪畫、飲食、戲曲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相關。不僅如此,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只有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才能夠讀懂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白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進而讀懂中國的歷史傳承、風俗習慣和民族特性??梢哉f,有了中國文化的支撐,“中國故事”才會更富底蘊。
四是中國變化。紀錄片人講好“中國故事”,除了關注“文化”,還應關注“變化”。紀錄片本身就是對“變化”的思考和呈現,如果世界是靜止的,也就不需要記錄了。對于關心“變化”的紀錄片人而言,中國是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忽視的國度。
未來5年,對中國來說十分關鍵?!笆濉贝_立了今后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方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引領中國發展進入新的境界。希望中外紀錄片人,都來關注中國變化、聚焦中國發展。
田進還強調,紀錄片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價值、文化傳承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國際傳播價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紀錄片繁榮發展,將通過四項舉措促進紀錄片發展:
一是培育精品。通過項目引導、資金引導、播出引導、政策引導,鼓勵創作生產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鼓勵衛視頻道在“920”節目帶播出優秀紀錄片,進一步提升紀錄片的公眾認知度和美譽度。
二是壯大產業。積極培育紀錄片市場主體,支持建立紀錄片發展基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吸引民營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紀錄片生產經營,不斷開發市場潛力、激發市場活力。
三是培養人才。從今年開始,實施了“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的“雙百”計劃,扶持紀錄片從業人員和愛好者創作反映中國人奮斗故事、展現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短紀錄片,并通過抓作品培養和發現人才。
四是擴大交流。鼓勵中國主流電視媒體、制作機構與境外機構加強合作交流,鼓勵中外合拍“中國題材、國際表達”的優秀紀錄片。對于優秀合拍片,將在總局組織的題材規劃、推優、評優等工作中,視同國產紀錄片給予扶持獎勵。
紀錄片的新樣態
廣州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秘書長劉軍表示,運營紀錄片節的3年,他見證了這一平臺由“邊緣”到逐漸被認可的過程?!?012年,我剛剛接手紀錄片節的組織工作,參會人數只有寥寥200余人。時至今日,前來參會的注冊人數已達1582人。”
數字的變化,說明了廣州紀錄片節的成長,也反映了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穩步發展,國際紀錄片買家和制作人越來越看重這個平臺。
近年來紀錄片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隨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紀錄片行業扶持政策和系列舉措的推出,紀錄片市場和渠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CDRC)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5年)》顯示,中國紀錄片正在向“公眾時代”縱深邁進,呈現出與以往不同且有持續固化傾向的“新常態”。
CDRC數據顯示,2015年,紀錄片全年總產量將超過1.9萬小時,同比增加9.1%;投資將超過20億元,平均每分鐘投資額為1800元,同比增加19.1%。
截至11月底,電視紀錄片播出總時長為55647小時,預計到年底將達到61000小時左右。全年播出總量預計同比增長10%。其中,中央電視臺播出總量18300小時,增長10.6%;省級衛視頻道18700小時,增長19.6%;省級專業頻道24000小時,增長4.8%。
同時,紀實節目的整體收視率較2014年有大幅度增長,其中省級衛視的收視率增幅最大,為19.6%。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表示,除了立足次黃金時段之外,2015年,紀錄片開始“進擊”黃金時段。省級衛視黃金時段紀錄片播出猛漲,播出時長1373小時,比2014年增加780小時,漲幅131.5%。這意味著,一直被“邊緣化”的紀錄片,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節目類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走向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業界也更加關注“類紀錄片”形態的節目,一是紀實類真人秀,一是真人秀紀實電影。本屆紀錄片節上,特別開辟了針對紀實真人秀研發、制作、商業運營及國際發行的論壇。樂視網的《十周嫁出去》、東方衛視的《急診室故事》以及與騰訊聯合出品的《我們十五個》、湖南衛視的《一年級》都被計入紀實類真人秀進行研討。
真人秀紀實電影方面,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過審的紀錄電影共有34部,進入院線放映的共14部,紀錄電影總票房為6.9億元。其中,真人秀紀實電影3部,票房總計6.6億元。這三部電影也都衍生自綜藝節目,分別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2》《寶貝,對不起》。雖然票房“二八效應”依舊明顯,但在何蘇六看來,真人秀紀實電影已在降溫。2015年3部紀實電影的票房還不及去年一部《爸爸去哪兒》的6.9億元。
此外,“互聯網+”模式在中國紀錄片生態中發揮效應。何蘇六認為,用“紀錄片+互聯網+商業”的新模型重新打造一條紀錄片的產業鏈條,用互聯網的手段進行融資、創作、傳播、宣傳,是2015年新媒體紀錄片的最大亮點。
預售模式為紀錄片尋出路
廣州紀錄片節的市場活動種類繁多,包括“方案預售”“紀錄片商店”“買家-制作人面對面”、國際紀錄片節目交易市場等內容。最具特色的是“最具國際銷售潛力方案預售(Project with most international market potential pitching)”?!胺桨割A售”,指一個節目在未開拍或者拍攝進行階段,僅憑節目創意方案或初步取得的拍攝素材去爭取資金支持以進行下一步的拍攝或后期制作的融資行為。這也是國際上常用的一種紀錄片融資手段。
廣州紀錄片節率先引進這一國際市場模式,10年來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國內外嶄露頭角的中國紀錄片新銳導演。據不完全統計,超過80個中國紀錄片提案通過此平臺贏得國際聯合制作融資或引薦機會。
據了解,2009年《千錘百煉》就是在廣州紀錄片節上獲得第一筆投資資金,隨后啟動拍攝并最終獲得2011年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此外還有《造云的山》《活著》《歸途列車》《烈日灼人》《我的詩篇》等一大批優秀紀錄片方案在廣州紀錄片節上獲得投融資并啟動拍攝。這里幾近成為中國獨立紀錄片制作人項目的孵化基地。
今年報名參加方案預售的方案有117個,經過初選,共有91個有效參賽紀錄片方案入圍復評候選。5位復評評審委員投票選出40個方案,最終由國際顧問方佰德根據方案整體結構及出席提案大會人員的情況確定30個方案,進入今年紀錄片節的預售環節。
預售已成為廣州紀錄片節最具價值的活動之一,為鼓勵和扶持更多優秀紀錄片創作生產,今年的方案預售增設了“紀錄中國”預售專場,紀錄中國App平臺等多個機構聯合發起“2015紀錄中國扶持計劃”,方案通過預售檢驗的中國獨立制作人將獲得支持。
作為促進國內外紀錄片市場交易的平臺,廣州紀錄片節組委會每年都會精選并邀請國內外數十名買家到會,活化交易市場。在這期間,更有不少紀錄片傳媒公司和制作人完成簽約項目。
從“小眾”到大眾
紀錄片要做“全民運動”,在大眾中進行推廣普及,是廣州紀錄片節的一項宗旨。在劉軍看來,“培養好觀眾才能培養好作品”。
多年來,廣州紀錄片節一直堅持為市民和高校群體提供免費或低價的紀錄片展映。2014年,由廣州紀錄片節打造的“金紅棉影像館”展映品牌首次從廣州走向全國,讓當地市民可以在影院看到國內外優秀的紀錄片作品。然而,讓人尷尬的是,有時整場只能吸引四五位觀眾,偌大的影廳顯得異常冷清。
劉軍介紹,經過兩年的受眾市場培育,今年展映活動進一步擴大規模,范圍擴展到全國9個城市、12所高校。渠道上,涵蓋院線展映、校園巡展、藝文空間展映、大會期間展映、社區展映、電視臺展映等。
本次公眾展播除了廣州大劇院的紀錄片聯展、院線展映之外,在北京、上海、廣州等9個城市、12所高校,以及廣州圖書館等文藝空間的放映活動全部免費。其中,廣州大劇院紀錄片聯展的部分席位以200元/套對外公開發售套票,而院線展播則以每張50元的門票價格對外發售。
讓劉軍欣喜的是,今年的展映非但少有空場的情形,院線售票情況也十分樂觀,“線上售票平臺微票的紀錄片展映門票往往剛一放出,座位就被選光了?!?/p>
讓紀錄片從曲高和寡的“小眾”走向大眾,劉軍認為對于青年人的市場培育尤為重要,“紀錄片進校園”就是由此而生的活動。
9月25日,優秀紀錄片全國校園巡展啟動,先后走進成都、昆明、西安、武漢、廈門、南京、上海、北京的各大高校,于12月中旬回歸廣州,在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等四所高校舉行展映活動及分享會。
為了鼓勵“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年輕人與紀錄片近距離接觸,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聯合鳳凰視頻、鳳凰衛視共同開展了“全民創·紀錄運動”,尋找身邊的創客。據介紹,在征集的百余部作品中,70%以上的創客都是第一次拿起DV進行記錄,60%以上為85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