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具體內容上有所變化,我國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始終堅持防御、自衛、后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軍事戰略經過三次較大調整,不久前以白皮書形式首次公開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在這方面做了介紹:“中央軍委確立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并根據國家安全形勢發展變化對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的內容進行了多次調整。1993年,制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軍事斗爭準備基點。2004年,充實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斗爭準備基點進一步調整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不過,中國軍事戰略上兩次調整,沒有此次反響強烈和備受關注。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與此相適應,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軍委提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任務。
1981年在華北地區舉行的軍事演習活動中,鄧小平指出,“必須把人民解放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作出了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這一轉變的根本指導思想,使軍隊從“盤馬彎弓箭待發”的臨戰狀態解脫出來,轉入和平時期建設軌道,能夠集中精力進行長遠謀劃,確立國防發展的長遠目標,形成新的發展思路。要求人民解放軍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現代化建設,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立足于主要應付可能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加強軍隊打贏戰爭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加之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特別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爆發,標志著戰爭形態開始發生新的變化。
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在1993年初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江澤民主持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要求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加速人民解放軍的質量建設,提高應急作戰能力。
為貫徹新的戰略方針,江澤民又于1995年提出了軍隊建設要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思想,即“在軍事斗爭準備上,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在軍隊建設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和“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提出,是1985年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深入、繼續和最終實現。由此,改變了戰爭準備的基點。
在戰略目標與戰略任務上,強調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證。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世界新軍事變革持續發生,中央軍委制定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從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到立足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突出海上軍事斗爭和軍事斗爭準備。
專家說,“盡管在具體內容上有所變化,我國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始終堅持防御、自衛、后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新國防戰略下我軍還缺少什么
按照新的國防戰略要求,各軍兵種還有一些領域有待提高。
例如,海軍首次提出“遠海護衛”戰略。
盡管我國海軍已多次出色完成護航、撤僑任務,但我國海軍的遠海投送能力目前還是非常薄弱。我國海軍至少需要3、4艘大型航空母艦,5、6艘能搭載大量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的兩棲攻擊艦和數量更多的兩棲船塢登陸艦。這樣才能保證隨時出動一支以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的特混艦隊,保證在最危險的情況下完成保護海外公民、海外投資的任務。
此外,陸軍向“機動作戰、立體攻防”轉型。
我國自建國后就實行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的三級軍區體制,其中大軍區根據國家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置,負責制定軍區內部隊建設規劃,組織指揮軍區內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實施聯勤保障等。這就是我國陸軍“區域防衛”戰略的典型表現。
我國幅員遼闊,陸地面積全球第二,過去交通設施不完善、部隊機械化水平也不高,就需要通過劃分軍區,在各個軍區囤積足夠數量的部隊,去應對某一方向的國防任務或軍事威脅。
陸軍向“全域機動”轉型,除了國家要有強大基礎交通設施支持外,另一個要點就是部隊本身要實現瘦身,實現“小型化”、提高戰略機動能力。
至于“立體攻防”,這應該是對陸軍航空兵近年快速發展的一個表述。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災中,人們發現我軍能調用的直升機總量甚至不比美軍一個101空降突擊師,這種落后狀況深深刺痛了全國上下。
目前,我國陸軍之前的陸航團已升格為旅,還組建了新的陸航旅,大量新型武直10、武直19攻擊直升機、米17、直8F、直19運輸直升機入列,直升機數量、戰斗力比08年之前有了數倍的提升。
而空軍“空天一體”戰略則著眼進攻。
“空天一體”要求空軍不但要大力發展航空兵、防空導彈部隊,還要將目光拓展到大氣層外空間。具體講,空軍不但要有預警機、電子偵察機,未來還要以偵察衛星為核心,構建戰略預警體系。
在今年的國防白皮書中,突出“海上軍事斗爭準備”也非常引人注目。在軍事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個軍事斗爭準備,空軍可能要承擔起更大的使命。
因為如果戰爭爆發,我國要保證海洋領土安全,必須先摧毀敵方空軍、奪得制空權,進而才能保障制海權。
(《解放軍報》、《國際先驅導報》2015.5.28杜松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