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報》:在你看來,今年的電影創作整體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整體品質比去年如何?
于冬:2015年被稱為“IP電影元年”?!癐P”熱的背后,是整體中國電影創作的產業意識增強但另外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罔顧電影創作生產規律,粗制濫造的浮躁心態使然。電影盡管具有商品屬性,但仍然是文化創意產品。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資本,要尊重電影的生產創作規律,要對電影心存敬畏。
《綜藝報》:今年,互聯網從投資、制作到終端售票及放映市場,全面滲透進電影業。你的名言“所有電影公司都會給BAT打工”,這個說法現在是否需要修改?
于冬:我從不抗拒和抵觸變化的發生?!八须娪肮径紩锽AT打工”,實際上,我后面還有半句沒有說完——“更主要的是為BAT提供優質的內容。”BAT從眾籌到最后在線銷售形成了一個閉環,但是它唯一不能顛覆的是內容創意產業它沒辦法取代創意、故事、明星和動人的情節?!盎ヂ摼W+電影”中起決定作用的,始終是“電影”。互聯網做的事情是幫助產業進行升級。
《綜藝報》:博納的優勢之一在于與香港影人的密切合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環境下,博納未來的制片方向有哪些調整,又有哪些堅持?
于冬:與我們密切合作的并不僅僅是香港電影人。2015-2016年博納影業集團制作了26部新片。在這份名單中,可以看到黃建新,夏剛、尹力、寧瀛等內地知名導演。
博納的態度始終是開放和包容的。12月18日,博納影業集團聯合合一影業、萬合天宜影視出品的影片《萬萬沒想到》即將上映。這是一個“熱門IP”,但我們對電影的品質要求并沒有降低。我們也希望能夠把它做成傳統電影公司與互聯網合作的一個精品案例。
《綜藝報》:半年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你曾經對未來好萊塢大軍壓境表達過憂慮,半年過去,國產片大勝進口片。你怎么看待這個勝利?
于冬: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年的勝利,就盲目樂觀甚至盲目白大。好萊塢作為全球電影產業鏈的頂端,其人才儲備,創意儲備,都相當可觀。
2017年,中美雙方將重新談判,進口片份額有可能大大增加甚至全面放開。屆時,國產片是否能維持今年所取得的成績,完全取決于這兩年間中國電影產業的進步。我們的時間,其實非常緊張。
《綜藝報》:你提到,未來10年中國電影最大的增長應該來自內容。你覺得內容的豐富和品質提升需要來自哪些方面的產業支撐?
于冬:中國電影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分級制度的確立、對利益集團的觸碰等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改革。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主創人員藝術水平的提升、相關技術的支持,商業大環境的成熟、人文環境的熏陶。說到底,是有賴于中國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