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這個群體,在中國處級干部里,很特殊。前不久,去山西調查當地選用干部的情況,縣委書記被列為首批選拔干部試點的突破口。山西至今缺省管干部311人,我把試點稱之為“選官實驗”。
在辦公室,山西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高宏掰著手指頭給我數了一下,在空缺的15個縣委書記崗位中,有至少8個是因為違法違紀被拿下而空。這足以說明縣委書記崗位腐敗高發的現狀了。一位縣委書記感嘆:縣委書記,雖然只是處級干部,但是權力真的很大。這個縣,沒有人敢批評我。我如果想管,人權、財權、工程項目,都可以管。
過去,縣委書記的產生主要來源于縣長,有些地方官場上甚至形成了一個明規則:當了縣長,一般都能接任縣委書記。這種由縣長而必然縣委書記的路徑,也是能力的培養路徑。縣長不是一把手,還是要做事,歷練一番后接任縣委書記,看起來理所當然。但是,一旦“當了縣長就一定接任書記”成為明規則,那就麻煩了,就會有些縣長干不干事都能當縣委書記。
這種路徑,就不是能力培養路徑了,就成了權力坐大的路徑。所以,很多優秀的縣長后來成了腐敗的書記、落馬的書記。
縣委書記權大、距離近,因此“如何監督縣委書記”成為老百姓最關注的。
山西的“選官試驗”,是想打破過去不少潛規則明規則,比如縣長不再一定能當縣委書記,比如每個人都要經過嚴格的廉政審查,選拔過程全程署名推薦,不再是純粹的“落實領導的用人意圖”。誰推薦,誰負責,將來這人出了問題,推薦人要被追究責任。無形中,監督的責任大了,縣委書記受到的約束多了。
山西的廉政審查挺有意思。在腐敗重災區呂梁市,有八九十人的、資歷、學歷、年齡符合縣委書記選用的基本條件。市紀委書記找這些人一一談話,問他們是否經得住嚴格的廉政審查,是否愿意參加縣委書記的選拔。結果,只有31個人愿意參加并自稱經得住審查。(《廉政瞭望》2015年第5期 ?褚朝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