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大學”網站大多是盜用真實高校信息網站的簡介、新聞、圖片等數據進行抄襲。靠著“網絡+印刷廠”,幾個工作人員就能成立一所大學。
“花20萬元讀高校被騙”事件日前引發社會關注。調查發現,這是中介利用武漢大學“第二學士學位”等文憑冒充正式畢業文憑,利用學生和家長對國家教育政策不了解、心存僥幸“走捷徑”的心理,使“第二學士學位”淪為斂財“黑洞”。
除了上述騙局之外,最近,由某高考資訊服務平臺公布的210所中國“虛假大學”名單也成為高考話題的熱點之一。這些所謂“大學”并無辦學資質,且涉嫌非法招生和網絡詐騙。雖然這些虛假大學一再遭到曝光,甚至學校的網站也曾被教育部和公安部門查處過,但這些虛假高校卻屢禁不止。其中一些還會“改名換姓”,重操舊業。
多數虛假大學“漂”在網上
“虛假大學警示榜”推出以后,教育部于5月21日正式發布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那些被曝光的虛假大學并不在其中。教育部也曾表示:對于違規招生的單位,其所招學生的學籍、發放的畢業證書,國家均不予承認。
但現實中,與每年公布的虛假大學相比,得到查處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江蘇南京,一所名為“南京商學院”的大學有官方網站,也有畢業證書,可就是找不到校園。將辦事處設在南京技師學院的這所大學,其實源于一家培訓機構,卻利用虛構學校文憑進行招生。隨后,當地教育、公安等部門對“南京商學院”展開了調查。
而在河南鄭州,沒有辦學資格的鄭州東方專修學院北校區僅靠租來的幾間教室和建成不久的網站,冒充“河南科技大學鄭州教學區”大肆進行招生活動,號稱能夠進行3年制大專、5年制本科等學歷教育,而這所大學的本質僅是一個成教培訓班。
如果說這些虛假大學的策劃者通過校園或者“工作人員”的面對面交流獲得了學生及家長的信任,那么,江蘇的一個犯罪團伙似乎更為“高明”。
該團伙僅利用網絡,依托虛假的“中國民辦高等學校學生信息”網和945所包括青島濱海學院、鄭州理工專修學院、上海英才進修學院、江蘇東南科技專修學院、北京興華大學等名稱的“虛假大學”網站,以辦理真民辦大學畢業證書為誘餌,詐騙涉及安徽、浙江、河南、廣東、江蘇、湖北等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5萬余人,涉案金額高達1億余元。
據報道,2014年9月,該詐騙團伙中14名“骨干分子”因涉嫌詐騙罪、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印章罪被淮安市清浦區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
辦案檢察官介紹,“虛假大學”網站大多是盜用真實高校信息網站的簡介、新聞、圖片等數據進行抄襲。
根據前述平臺的調查,這也是大部分虛假大學的運作模式——靠著“網絡+印刷廠”,幾個工作人員就能成立一所大學。
“山寨警校”這樣煉成
也有一些欺騙性更強的虛假大學,不僅擁有實體校園,還有所謂“實力背景深厚”的校長。2005年,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編輯部部長”的王鵬瑞在北京市房山區創辦了一所叫做中聯司法學院的警校。在網絡上,這所沒有資質的非法學校曾被稱為“山寨警校”。
中聯司法學院不斷從偏遠地區招募高中畢業生,并承諾能夠頒發學歷,并可安排畢業生到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門,號稱“十年來輸送警法有關專業人才近萬人”。
能分配工作,并且是“鐵飯碗”,這讓很多學生和家長千里迢迢來到北京“求學”。數萬元至十幾萬元的學費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根據一些學生反映,在這家“山寨警校”,能夠堅持到畢業的學生寥寥無幾。很多人在學習一段時間后都中途退學了,一些堅持到最后的學生,不過是被安排到警法機關做勤雜或保安,不久也被辭退。
直到2010年5月,北京市公安、司法、教育等多部門執法人員聯合行動,將中聯司法學院查封,校長王鵬瑞等人被警方帶走,此時,“山寨警校”已經成立了5年。
2013年,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王鵬瑞等人無期徒刑、有期徒刑15年至3年不等。此時,王鵬瑞的真實面目才慢慢揭開。
1989年9月2日,只有高中文化的王鵬瑞被吉林省敦化市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1992年被假釋。2000年8月,王鵬瑞開辦了一所司法學校。為了能夠廣招生源,王鵬瑞將學校的名稱多次更換,短短7年之內,學校換了十幾個名字,如北京京橋大學司法學院、黃埔大學司法學院、東方大學司法學院、自修大學司法學院、中國經銷商務學院司法學院等,名頭越來越大。
“假校長”靠“中央有人”行騙
除了王鵬瑞等人,自稱“中央有人”的“北京國際金融學院”院長王志偉也因詐騙罪,被法院判處無期徒刑。
2007年至2011年,在未經教育部門許可,沒有辦學資質的情況下,王志偉租用房山區凱旋大街68號及北京市懷柔區廟城鎮肖兩河村1號院,成立“北京國際金融學院”。
王志偉經常給學生開會,宣稱自己開辦的這所學校非常正規。他還舉了一系列“力證”:“校名由鄧小平題寫,名譽院長是陳慕華”,自己有中央領導人的關系等。
王志偉還以簽訂就業保障協議的形式承諾:學生畢業之后,將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保證國防生到部隊擔任副連級干部;金融生分配到各大銀行工作。
如此“條件”下,甚至有不少學生在其他正規學校上學后,退學來這所學校。4年間,“北京國際金融學院”騙取600多名學生3600余萬元。
王志偉的謊言被戳穿后,印刷公司的設計員證實,所謂“鄧小平題寫的校名”為偽造。宣傳冊上,也是刻意放上天安門或者中國人民銀行的照片,印上“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定點培養院校”字樣及一些銀行的名稱,用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與“中聯司法學院”的學生一樣,該校有些畢業生被介紹到銀行去實習,但最后都無法留下來。畢業后,他們連畢業證和學位證都拿不到。
即使有上述兩位“校長”被判刑的案例在先,但因為辦虛假大學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還是少數。
有評論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多部門的聯合執法。當前各地各類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的審批、監管、招生、辦學和頒證的規范情況良莠不齊;而虛假大學缺乏有關部門的嚴打與防范,是其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
因此,若要重拳打擊虛假大學,斬草除根,不能單靠一個部門的執法,而是需要教育、公安、工信、工商等多部門的聯合執法。
另外,虛假大學大多套用正規大學的校名,只不過更改一兩個字,同時照搬大學的主頁,這顯然對正規大學的名譽構成傷害。學者熊丙奇建議,被套用校名的大學,應該立即報警,由警方立案調查,注銷非法網頁。如果被仿冒的學校有積極維權的意識,虛假大學也用不著社會機構來警示了。
(《法治周末》201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