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夠的真誠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 ?盡管天津離北京并不很遠,但在北京工作的80后張昆有時因為工作太忙,一個月也不能回家一趟。但最讓張昆爸爸引以為傲的是,張昆每天都會打電話回家。“兒子大了,其實可以自己做決定,但是他愿意打電話跟我們說一說,‘爸媽您覺得怎么樣,這是在考慮我們的感受。”
老家在安徽的王浩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長假才能回家。他在家常做的事情是“陪父母看電影,陪我媽買菜,把自己看的美劇也推薦給他們”這些小事。王浩說,“用足夠的真誠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你理解父母,父母也會理解你。問題都是不溝通造成的。所以,我爸媽才不會像有的父母那樣催我找女朋友!”
追趕互聯網時代,別冷落爸媽 ?在共青團河南省委近日發出的“現代二十四孝”中有幾條頗具時代色彩——給媽媽做面膜、約爸媽唱卡拉OK、教爸爸玩數碼產品、和爸媽一起三國殺……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父母對數碼產品和互聯網的熱情,其實并不比年輕人遜色。然而,畢竟是新鮮玩意兒,父母在使用數碼產品時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這該是孩子出場的時候了。
養老是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 父親病重入院時,程方平曾整夜陪在父親身邊。他跟父親說:“你踏實睡覺,我都在。”說來也怪,一直睡不著的父親就在兒子的陪伴下安靜地睡去,病情第二天就好轉了。程方平說:“‘二十四孝的形式可以多樣,但關鍵是心中要有父母。物質的東西不是最重要的,現在老人容易得老年癡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常缺乏交流,而老人最愿意交流的對象就是子女。社會養老雖然服務很好,但最大的問題是缺少親情。”
專家表示,其實古語說“父母在,不遠游”,下面還有一句“游必有方”。“年輕人在大城市奮斗,其實他們何嘗不愿回到家鄉——如果家鄉有充足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所以政府應該做的就是提供優惠政策留住人才。”
養老應該是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但對兒女來說,此時此刻的盡孝也很簡單——“現代二十四孝”的最后一條就是——現在給爸媽打個電話。
(《中國青年報》 201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