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呂思勉總結說,“抗戰夫人,不論在從前不許二嫡的時代,和現在不許重婚的時代,于法于情,都不能有十分圓滿的解決的。這是夫婦制度本身的缺陷,無法可以改良”。
“抗戰夫人”和“留守夫人”
“抗戰夫人”和“留守夫人”的故事,其實張愛玲在戰時就已經寫在她的小說《等》中。
《等》描述了一群丈夫在重慶抗日的“留守夫人”,她們抱怨丈夫在陪都掙大錢,娶“抗戰夫人”,而她們只能在淪陷區苦捱。
因為這篇小說指名道姓地講到了蔣委員長,張愛玲被指稱造謠,受到多方抨擊,但“抗戰夫人”流行于抗戰的大后方,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據統計,“在此八年抗戰期間在重慶的官員已經別娶抗戰夫人者不下二、三萬人”。而這“二、三萬的抗戰夫人,還是比較有保障的太太;另外在全國各戰區的前線,至少有數十萬的臨時太太,她們只是當地駐軍官長們的臨時泄欲器”。
1945年11月15日,《女聲》雜志社專門組織了一場“抗戰夫人問題座談會”。
在這場女性雜志組織的座談會中,“抗戰夫人”或“戰時夫人”首先被定義為中國家庭內部的“偽組織”,但討論中也傳遞出《民法》規定的“重婚”和“通奸”等罪名在“審判”這些家庭“偽組織”時的無奈,因為家庭“偽組織”可以促進戰時的生育,“所以站在‘民族至上‘國家第一的立場上說,家族偽組織卻有其功績的”。
對法律和司法機構在面對家庭“偽組織”時的無奈,《力行日報》曾有報道:南京的“首都地方法院,刻正建議立法院重新訂立適合當前情況之婚姻暫行條例,凡在后方之公教人員,娶有抗戰太太者,不論淪陷夫人及抗戰夫人前來告發,法院概不受理,抗戰與淪陷兩夫是同居是分居或是分離,一由本人自行解決”。
與會的律師和婦女團體領導人擔心這種家族的“偽組織”將促成多妻制復辟,給女性帶來傷害,“為了維持正義,保護母性”,主張告發這類“偽組織”。
有的妻子知道丈夫就要回收復區團圓了,就把丈夫的動產卷跑一光,而狠心的丈夫呢,也不聲不響的溜走,把妻子遺棄了。有遠見的或是有約在先,等“任務告成”便給資遣散,但大多數還是對簿公堂,訴諸法律。
這種情形不但成為茶館酒樓的談話資料,而且成為律師的新財源,有的律師居然以標榜“解決偽組織”為號召。后方各地報紙上離婚廣告日多一日,就可見戰時社會低落了的道德觀念所孕育出來的悲劇,是如何普遍和嚴重了。
中國男性如何看待“抗戰夫人”
戰時和戰后的中國男性如何看待“抗戰夫人”呢?1947年,歷史學家呂思勉在《學風》雜志專門撰文討論“歷史上的抗戰夫人”,呂思勉總結說,“抗戰夫人,不論在從前不許二嫡的時代,和現在不許重婚的時代,于法于情,都不能有十分圓滿的解決的。這是夫婦制度本身的缺陷,無法可以改良”。
在戰禍頻仍的中國歷史上,“抗戰夫人”歷代都有,但在古代當是少數,不然不可能引發如此激烈的禮法之爭。
因為古代中國的戰爭是長期的、緩慢推進的,中國現在多地都有“客家”居落的保存就是明證。在東晉、南宋等戰亂的朝代,常常出現戰爭中心地舉族大遷徙的情況,這種遷徙一般是舉家出行,舉族搬遷。
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華北、華東、華南大部地區都是迅速淪陷,國人從東向西、從沿海向內陸的大規模移動,往往集中于青壯年,尤以男性居多,所以必然造成傳統大家庭的崩解。
根據人口學家陳達的統計,淪陷區25個大城市戰時遷出人口達其總人口的25%之多,其他地區至少也有5%的人口內遷。這些內遷的人口中當然也有拖家帶口、扶老攜幼的,但更多的還是妻離子散、只身抗日的,所以“傳統家族制度的功能至此不能不削弱了。
由于戰時生活維艱,家庭組織崩壞,戰時家庭解體的具體表現是父母、兄弟、夫婦、子女的離散,家庭房屋、財產的破壞與損失,家長及家人的失業及生活困難,年幼子女的失學與流浪。其中涉及家族制度及兩性關系最明顯的是婚姻問題。
也有男人將“抗戰夫人”的大量涌現歸咎于這些男人的太太們不肯吃苦,不顧民族氣節,甘愿住在淪陷區。他們聲稱:
戰時,男子以住在淪陷區為恥,因此他們三番五次設法去接眷,可是他們的夫人,有的是怕長途的跋涉,有的是貪家鄉的安樂,遲遲不肯就道。這不免使他們的丈夫大失所望。
先生們在失望之余,同時又不耐羈旅中的寂寞,于是有的人金屋藏嬌,有的人則尋佳偶,也有竟然公開的另結良緣,堂堂皇皇的舉行結婚典禮。家里糟糠之妻聽到了這個消息,可憐哭得死去活來,追悔莫及。
在這個時候,“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有誰去理會她們呢?大家都說做大事業的人,必定先要獲得精神上的安慰。所以他們以為這種舉動,在丈夫方面是情有可原。要是用舊的眼光來看,男子們一點點風流逸事,與一生做人的大節無關。何必大驚小怪加以“重婚”“遺棄”的罪名呢?
因為這一類奇形怪狀的人,在社會上漸漸地多起來,于是很自然的,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尊號——抗戰夫人。名正言順,這是再確當也沒有的。
現在勝利來到,普天同慶。頑敵投降之后,“抗戰”已成過去的名詞,只怕“抗戰夫人”也是一種過去的人物了。許多在后方服務的先生們,已經陸續回到收復區。
但為交通工具的限制,他們的新夫人,留在內地,備嘗獨居的滋味。這是多么凄涼??!到了政府規定第四批人員移動的時候,她們大概也要回來了,安樂的家庭要從此多事了。就是老夫妻在法庭上相見,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不過我們要知道,在一片復員聲中,這正是丈夫復員的時候。他們家里的太太也說:“最后的勝利是屬于我們的呀!”
混亂無奈的“偽組織”
“戰后政治上的偽組織或許容易解決,因為偽組織本身已隨戰爭的結束而潛形匿跡,所要處理的是漢奸問題。家庭的偽組織則不然,這個問題固由抗戰中生長起來,卻并不因抗戰的結束而消失?!?/p>
還有更復雜的情形:張恨水的長篇章回小說《大江東去》里呈現了另類的三角婚戀關系——發妻無情,丈夫堅貞,朋友仗義。小說敘述了女子薛如冰與兩位抗戰軍人孫志堅和江洪的感情糾葛。國軍軍官孫志堅離開南京,奔赴前線作戰,臨行前將嬌妻薛如冰托付同學江洪照顧。薛如冰離寧西撤的艱途中得到江洪的悉心照顧,遂對江洪產生了感情。在南京陷落后,薛認為丈夫已經陣亡,遂對江洪表白。當孫志堅安全回來后,薛如冰仍然執意要求離婚。
張恨水在《大江東去》里刻畫了一個朝秦暮楚、移情別戀的妻子形象,而男性——無論是丈夫,還是朋友,則不僅奮勇抗戰,還忠貞不渝,兄友弟恭。小說以“真是一腔男兒報國志,誰憐婦人玲瓏心”結尾。
還有的時候,這類“偽組織”更是無奈,或出于誤會,正如下面這段故事:
一個男人在南京失陷時,退到江邊溺于水中被救,但家中人均以為溺死了。因家中人逃歸上海后半年也得不著他消息,乃不知被救后仍陷在敵人包圍中冒充和尚以延余生。其妻乃與友人逃向后方,末路凄涼中結了婚,半年后這位男人也逃出來了,于是偽組織問題乃發生。
這個“偽組織”,“好在雙方作友誼方式之離異,這個問題方作表面之處決”。
但是“事實上,雙方均非常難堪,總認為這是一件不幸事件”。所以,戰爭狀態下,傳統大家族崩解,中國傳統社會事關大節的家族禮法、五服之禮——正如呂思勉文章里所說的——大大松動,難以遵守。而30年代初“一夫一妻”的現代婚姻制度剛剛通過《民法·親屬篇》確立的法律地位,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戰時性別關系的變化錯綜復雜,實難以對錯是非做簡單判斷。
(《性別與戰爭:上海1932-1945》,陳雁/文,社科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