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峰
摘要:文章分析了農村稅費改革后,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提出了解決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困難的對策和措施,以期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緩解村級組織運轉困難。
關鍵詞:村級組織;經費;困難;對策
農村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負擔,優化了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了農村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不足,不僅制約了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而且影響了農村基層政權的穩定。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保持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緩解村級組織運轉困難,對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村級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
農村稅費改革前,村級組織經費主要來源于“三提五統”等各種向農民收取的稅費。稅費改革后,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來源渠道主要依靠農村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村級集體收入。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地理區位、人才、資金、市場限制,大多數村沒有集體企業、沒有集體收入、沒有集體財產,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薄弱,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補助資金,村級組織運轉經費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長期得不到扭轉,使部分村級組織陷入因經費不足造成運轉十分困難的尷尬局面。
(二)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使用管理不規范,擠占挪用現象時有發生
由于鄉鎮財政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在日常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一些政策落實不到位和管理不規范問題。一是因財力較困難等因素制約,當年預算未安排村級組織專項補助資金,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二是個別鄉鎮報銷程序比較簡單,報賬領款單上的簽字較少,且用途記錄不具體。三是部分村存在運轉經費報銷單據不全,缺少附件,如會議紀要、合同等,報銷中還存在白條抵賬的現象。四是部分鄉鎮自身財政困難,為彌補自身經費的不足,存在擠占挪用村級經費的現象。五是村級運轉經費收支不透明,群眾意見大。按村級運轉經費管理的相關規定,村級經費財務收支情況應在村務公開欄定期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實際工作中,真正公開的為數不多,即使公開的也是遮遮掩掩,內容不明確、不具體。六是在村級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一些部門仍向村級組織下指標、搞攤派,超標準訂閱報刊雜志、未經批準開展村級衛生檢查評比等,相應增大了村級公用經費的支出。
(三)村級債務包袱較重,阻礙了村級公益事業的發展
村級債務的形成主要是稅費改革前鄉村道路建設、墊繳稅費、農田基本建設等原因形成的,這些債務形成原因復雜,時間跨度長,化解這些債務缺少資金來源。群眾對部分債務不理解、持懷疑態度,進而對村干部產生不信任感,造成干群關系緊張。沉重的債務負擔,不僅挫傷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而且成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隱患。
(四)村干部報酬偏低,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
村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基層的貫徹執行者,是政府聯系農民的橋梁。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基層工作日趨繁重而復雜,計生、環衛、治安、維穩、征地工作都不輕松。工作的壓力與現實待遇之間的差距日益加大,村干部一年的工資甚至不如一月的外出務工收入,即便如此,仍有部分財政困難鄉鎮出現不能按時發放工資。按照單縣2014年村干部工資發放實際情況,全縣村干部月平均工資600元,這與現在農村生活水平相比明顯偏低。部分村干部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出現了村干部在編不在崗的情況,使部分工作無法順利開展。過低的待遇,過高的工作壓力,使許多村干部不能將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造成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大大降低。
二、解決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困難的對策和措施
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困難,影響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削弱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解決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匱乏,提高村級經費保障水平,建立收有保障、支有規矩的基層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已迫在眉睫。
(一)提高村“兩委”班子致富帶富能力,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
確保村級組織運轉,離不開財政補助的支持,從長遠看,希望和潛力在于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一是注重村支部書記的選拔,把年富力強、文化程度較高、思想觀念新、能帶領群眾致富的黨員,選拔到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來,他們經歷過市場經濟的洗禮,有頭腦、懂經濟,讓他們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領頭人。二是抓好對現有村黨支部書記的培訓,幫助其轉變觀念,拓寬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掌握致富本領,提高其在新形勢下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三是鼓勵村集體結合自身優勢,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或其他集體經濟經營主體,對村集體領辦的農民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優先安排扶持資金和項目。鼓勵村集體采取入股、合作、租賃、承包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開發閑置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二)建立監督制約機制,規范村級財務管理
一是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專賬核算。對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20%部分、省財政安排的村級干部報酬轉移支付補助資金以及市、縣各級財政安排的獎補資金等,以縣為單位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專賬核算,明細到村。二是確保村級經費足額到位并專款專用。對村級經費支出,由縣級專項撥付,實行嚴格的報賬制管理。嚴格報銷手續,報銷單據不全、不在村級經費保障范圍、超過保障標準的,一律不準報銷列支。村干部報酬一律通過“一本通”發放,探索建立村支部書記醫療保險制度,完善離任村支部書記生活補貼制度,結合當地農民純收入和物價上漲因素,逐步提高村干部報酬。三是加大對村級經費監督檢查力度,積極推行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各級財政、組織、農業、審計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各負其責,切實加強對村級經費的監督檢查,嚴禁任何部門和單位以任何理由擠占、挪用村級經費,對截留、擠占、挪用村級經費的違規違紀行為,一經查實,嚴格追究相關當事人責任。積極推行村級財務公開制度,讓群眾知道每筆款項的來源和去向,充分保障群眾對村級財務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促進村級財務管理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三)加大村級債務化解力度,促進農村公益事業健康發展
村級債務不僅直接影響著村組織的正常運轉,也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社會穩定。化解村級債務,使村級組織甩掉包袱,輕裝上陣,是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的客觀要求。化解村級債務要多管齊下、上下聯動,一方面要建立村級債務化解財政獎補機制,加大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多方籌措資金,優先化解矛盾集中的公益性債務。另一方面要堅決制止村級發生新的債務,建立嚴格的債務報告審批制和債務追究制,落實誰舉債誰還款的責任。嚴格控制項目建設,優先保證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對公益性事業項目要采取“一事一議”辦法,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充分考慮村級承受能力,堅決杜絕脫離實際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促進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有計劃、有步驟推進村組合并工作,降低村級組織運轉成本
按國務院綜改辦統計數字,截止2007年底,山東省行政村總數80866個,居全國第一。行政村過多,導致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過高,村均經費過低,村干部職數過多。為解決上述問題,應結合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工作,嚴格按照村鎮規劃,大力推進村組合并工作,適度擴大村級規模。努力精簡村組干部,鼓勵村組干部交叉任職、交叉兼職,提倡鄉鎮干部到村組兼任村支部書記,從而降低村級組織運轉成本。
參考文獻:
[1]李國建,姜凝.山東農村綜合改革熱點與對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2]葉翠青.關于建立村級組織經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議[J].財政研究,2008(10).
[3]何國周,覃玉枚.加強村級組織保障的建議和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0(12).
[4]韓學榮.有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思考[J].齊魯珠壇,2013(05).
(作者單位:山東省單縣財政局綜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