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摘要:文章在分析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完善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的對策。即完善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規,為住房保障保駕護航;合理確定住房保障標準,使住房保障有的放矢;健全保障性住房監管機制,確保住房保障有條不紊。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公平
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引下,我國各省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吉林省更是身先士卒,目前已全面實施“八路安居”。但一方面,依然存在開豪車住保障性住房的現象、保障性住房出租出售的現象等,另一方面,卻又存在著“應保者未得到保障”的現象,如大量符合條件的受保障人群由于保障性住房資源有限,在排隊輪候,還有城市“夾心層”、新畢業農村大學生等;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者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新住房需求群體。那么,如何加強源頭監管、如何完善準入機制、如何保證保障性住房的申請與受理在陽光下運作,如何實現“應保盡保”?值得深思。
一、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的問題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準入模式,但準入機制所存在的問題亦不容忽視。如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實缺少法律支撐,準入標準不明確,監管機制不健全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吉林省住房保障目標的實現。
(一)法律依據不足,執行力度欠缺
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引下,吉林省出臺了關于保障性住房準入的系列政策,但相關法律的缺位,使政策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難以保障。如吉林省在各項政策中多次強調“公平分配,對騙取享受保障待遇的家庭堅決予以清退處理”。即一旦騙購騙租行為被查出,只是清退,并不承擔法律和經濟責任,所以諸多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對相關規定有恃無恐,使得保障性住房準入難以真正做到公平,阻礙了“應保盡保”目標的實現。
(二)準入標準不明確,陽光操作難以實現
吉林省“八路安居”,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已初步形成,但缺少與之相匹配的準入標準。目前,吉林省對申請對象的審核僅依據收入水平、居住情況、家庭成員情況等指標進行,是直觀的、片面的、靜態的,使得人為因素有機可乘,所調查的結果缺乏真實性、科學性。
(三)監管機制不健全,公平準入雪上加霜
保障性住房是稀缺的公共資源,住房的配置、公共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實施以及對公共住房的干預和調節,都是由相關政府職能機構執行。吉林省針對保障性住房的資格準入,設立了較為嚴格的申請標準和核準制度,但也僅局限于 “三審兩公示”,這期間不乏弄虛作假、騙租騙購,社會監督很難保障,政府也沒有明確的措施切實履行監管職責。
二、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設計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的完善與規范,應在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明確保障性住房準入標準,完善保障性住房監管機制,讓保障性住房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相關法律法規
就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而言,以法律為依據,既可保障公民居住權得以實現,又可制約和規范政府及其它主體行為,使住房保障制度真正惠及于民。
1. 國家主管部門盡快制定《住房保障法》
縱觀發達國家和地區住房保障的發展,都是以法為律基礎之上的,并且以法律為核心,形成市場、法律、政府三位一體的完備的制度體系。從我國住房保障實際情況出發,盡快建立起適用于我國的《住房保障法》,為住房保障保駕護航,勢在必行。通過《住房保障法》的建立,以法律形式界定住房保障對象、保障標準、保障水平等;針對以各種手段違規操作的居民和工作人員的處罰手段應做出明確且詳細的規定,提高騙租騙購違規成本,從法律層面上杜絕此類行為的發生,切實保障弱勢群體住房權利;同時,可規定住房保障專門管理機構的建立和權限的劃分等內容,從而做到權責分明。
2. 吉林省出臺系列住房保障法規以落實《住房保障法》
由于我國各省市經濟發展情況相差迥異,不同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房價差異很大,住房保障對象、保障標準、保障水平等亦應不盡相同。故在國家出臺《住房保障法》的前提下,吉林省應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出臺與《住房保障法》相匹配的系列法規、政策等,構建完整的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法律體系,以確保本省住房保障政策與國家住房保障政策有效接軌。在保障性住房準入方面,明確本省住房保障的保障對象、保障標準、保障水平、保障形式等,并結合本省所出現的違規現象,強化違規處罰力度,提高保障性住房準入相關政策執行力度。
(二)合理確定住房保障標準
住房保障標準的確定,應視保障對象的不同,以滿足保障對象基本住房需求為目的,以保障對象的收入標準為依據,并綜合考慮保障對象的家庭組成、年齡結構、健康狀況等情況。
1. 科學界定住房保障對象
科學界定住房保障對象,應以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為核心,凡不能自己解決住房問題的家庭,均應在政府住房保障范圍之內,住房保障應是全民的全面保障。因此,住房保障對象界定應以保基本、分層次為原則,即將居民家庭按收入水平進行劃分,并采用不同形式來實現居民家庭的住房保障,保證保障性住房的合理、公平配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 基本住房需求的確定
完善吉林省住房保障準入機制,首先要保證保障對象的基本住房需求。在確定過程中應把握好兩個標準:其一,以“住得下、分得開”為原則,在考慮居民家庭結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既有空間;其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要在面積上保障基本需求,還要在功能上下功夫,以人為本,盡最大可能提升住房保障家庭生活質量。
3. 保障對象收入標準的劃分
住房保障制度應以透明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信用制度為基礎,并對住房保障家庭實施嚴格的審核和篩選,使得保障性住房真正惠及需要的家庭,而避免被不符合要求的家庭所套取。更重要的是,保障對象收入標準的劃分不應僅將低收入家庭收入線作為保障標準線。吉林省近10年房價漲幅非常大,省會城市長春市商品房價格平均漲幅近幾年基本都在20%左右,2014年商品房成交均價6682元/m2,但吉林省居民工資水平確相對較低,如2014年吉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3218元。可見,中低收入甚至中等收入家庭只靠自己解決住房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換言之,在住房保障對象界定過程中,“夾心層”不容忽視,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城務工者等也應予以考慮。有條件時,可逐步將中低收入的工薪家庭也納入住房保障范圍。然而,政府保障范圍太大,不僅大大降低了可能性,而且還會由于政策的反向刺激,導致住房保障陷入福利陷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的住房保障,應以居民家庭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前提。
4. 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
在以市場為基礎的住房分配和供應體系之中,住房的價格和住戶的支付能力之間的差距問題始終是住房問題的核心。如前所述,住房保障對象是多層次的,應使不同收入層次的保障對象享受不同層次的保障,以體現住房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具體方案為:特別困難者配以廉租房;較困難者配以公共租賃住房;收入較好者配以經濟適用房或“兩限房”;條件更好者可通過住房公積金的相關政策予以保障。同時,應鼓勵住房保障對象量力而行,在政府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住房環境的逐步改善。
(三)健全保障性住房監管機制
保障性住房監管機制的健全,有利于促進保障性住房準入管理的順利實施,有利于實現保障性住房的高效配置。
1. 設立住房保障監管機構
住房保障管理的專業性較強,涉及被保障人員的資格審查、補貼資金的測算、被保障人員收入提高后的退出等諸多方面,住房保障制度的落實也涉及財政、稅收、土地、規劃等多個部門,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由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同時,住房保障監管機構應該配備充足的工作人員和經費,而且各級住房保障機構的職責和權力需明確界定:中央政府住房保障機構應以監督管理工作為重點;省級政府住房保障機構應以規劃布局、協調工作為重點;市、縣政府亦須設立專門機構,負責住房保障實施和運營管理工作。
2. 高度重視監督考核工作
監督考核工作包括對住房保障機構及相關人員的監督與考核。具體措施包括:其一,各級政府應當將本地區住房保障工作實施情況,定期向主管部門進行報告,接受監督;其二,開設網絡、電話、信箱等溝通平臺,及時向社會公示住房保障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對群眾所反饋的問題,要迅速反映、迅速處理、記錄在案,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處理意見。其三,設計先進適用的住房保障工作的考核體系,并細化指標,強化對相關機構及人員的考核力度,以評促改,使住房保障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
3. 住房保障信息全面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住房保障信息的全面公開,既是對人民群眾負責,也是政府廉潔高效的體現。
(1)保障對象信息的公開。對住房保障對象家庭住房和經濟狀況實行動態監測,可實行保障對象主動定期申報與監管機構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及時掌握相關狀況的變化,嚴格核查申請信息和現實狀況,實現源頭監管,使政府有限的資源能公平地分配給最需要保障的人。
(2)分配信息的公開。住房保障標準、準入標準、房源信息、審核結論、分配程序等均應全面公開,各年度建設及分配情況應及時的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途徑進行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以保證分配過程透明性和分配結果公正性,實現保障性住房分配全方位、全過程、全社會的監督。
(3)相關部門信息的共享。與住房保障相關的部門,包括民政、公安、金融等,應盡快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為審核、監管工作創造便利條件,以提高監管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性。
三、結論
完善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關系政府民生政策公平與公正,關系公共資源高效配置,更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為此,要積極完善保障性住房的準入機制,加強源頭管理,使保障性住房準入法制化、規范化、公開化。本文以國家出臺《住房保障法》及吉林省系列配套法規為支撐,以明確保障性住房準入標準為切入點,以完善保障性住房準入監管機制為保障,設計了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機制,以促進吉林省“應保盡保”目標的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王蘋.建立住房保障體系《住宅法》不能缺位[N].上海證券報,2008-03-14.
[2]姚玲珍.中國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3]秦虹.廉租房是住房保障政策體系的基礎[J].中國金融,2007(18).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準入與退出機制研究》(批準號:吉教科文合[2014第523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