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艷 鐵肖永
摘要:近些年,農村土地流轉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分析了在新的背景下加速農地流轉的關鍵問題:一是積極探索新的流轉方式;二是要建立穩定長效的流轉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進農地的快速穩定流轉,充分挖掘農地的生產潛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農地;流轉方式;流轉機制
一、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必要性
隨著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大幅度增加和上一輪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未調整,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經營分散、閑置、流動性差,甚至出現拋荒現象,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發展,成為制約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要障礙。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運應而生,它是當下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給農村帶來了不少新變化。農民通過土地流轉,不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還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首先,農村土地流轉后,一些有“頭腦”的農民擺脫了土地束縛,專門從事二、三等產業,既增加了收入,又繁榮了城鄉經濟。其次,流轉土地的農民不再承擔收入風險,可以穩定獲取土地租金收入,并能從中獲取勞務收入。再次,土地向能種地,會種地的方向集中,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集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生產潛力,某種程度上了改變了農村的生活環境。
二、新形勢下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關鍵問題探討
(一)除了以往普通的轉包,轉讓,互換等傳統流轉方式以外還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流轉方式
1. “土地托管”
所謂“土地托管”,就是在依法,自愿,有償,同時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由縣級供銷合作社牽頭,與鄉鎮政府、基層社、村委會、企業集團共同以合同的形式,把農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交給專業合作社進行托管。實際上是一個在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的組織方式、農業的要素組合方式都發生重大變化的一種新的經營形式。常見土地托管的模式有四種:半托、全托、土地承租型、土地入股。
目前,我國已經有一部分地方開始嘗試采用這種方式,他們愿意將自家的地托給合作社,理由很簡單:夏收和秋收的時候不用跟廠里請假。但是,土地托管尚處在起步階段,土地托管模式在推廣中基本沒有受到太大阻力,很受農民歡迎,但是還沒有大面積鋪開,是因為有實力的農機合作社還是太少。因此國家應該大力鼓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積極發展農村農機合作社。
2. “合作社+產業+農戶”的土地流轉新模式
主要方法是:一、土地互換。在自愿,協調的情況下,將農戶經營的零星地塊相互交換經營權,使土地“化零為整”,促進了產業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規模經營。二、反租倒包。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由合作社出面與土地承包戶各自簽訂協議,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收歸合作社,再經過協商,召開會議表決,租給新的承包大戶,促進土地向種養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流轉。
這種模式也是專家一致推崇的產業鏈模式,主要是以發展特色產業為主題,農戶共同組建合作社,合作社以產業為載體,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調動更多農民把土地拿出來流轉。最終達到提高農戶收入、提升產業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使用率、增加社員效益的目的。這種模式流轉的主要前提條件是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發展一些龍頭企業,通過企業,產業帶動土地流轉。例如云南臨滄市臨翔區,大力發展咖啡產業,以龍頭企業凌豐公司為龍頭,租賃農戶的土地形成咖啡產業基地,反包給農民管理的土地流轉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形成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3. “土地信用合作社” 的土地流轉新模式
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農民自愿把自己的耕地存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向存地農民支付“存地費”,合作社再把土地“貸”給經營大戶或企業,并收取“貸地費”。例如寧夏平羅縣小店子村曾近就采取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這種大膽的嘗試打破了很長時間的限制,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生產潛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
4. “土地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的雙合作社設計的土地流轉方式
將擬進行信托的集體土地經營權確權到村民個人,再由村民以其土地經營權入股“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作為委托人以土地經營權在信托公司設立財產權信托。信托公司可根據需要為專業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持。例如2013年11月,北京信托在江蘇無錫推出第一單土地流轉信托。
當然,還有很多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新模式等著我們去探索創新。
(二)建立穩定的農地流轉機制
新的土地流轉方式要能夠長時間生存發展下去,建立穩定的土地流轉機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1. 積極鼓勵引導建立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發展公司等土地流入方
對于帶頭組建土地托管公司的農技人員,農資經營人員,村干部等國家政府應該首先從經濟上給與幫助,例如可以通過長期無息,低息貸款支持農業規模經營;對于農地中溝、渠、路等基礎設施要給與資助。其次農業產品價格提高,或者鼓勵農產品直接轉型出售。再者鼓勵農業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從事農業技術指導工作,提高他們的待遇。
2. 積極提高農民拿出自己土地長期流轉的積極性
加大宣傳和鼓勵土地流轉力度。農村中現在很多農民的土地觀念還是相當的保守落后,對土地流轉還在觀望甚至不愿與拿出自己家的土地流轉。這也就說明了農民對國家政策還是很不了解,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伙的積極性。
極大提高土地流轉的收益。我國農村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實施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出租,但是每一畝地每年的收益不超過1000元。明顯農民每一年自己種植,收益也不低于1000元,況且農地不僅不納稅,還能獲得政府補貼。這也很大程度上削弱降低農民拿出土地的積極性。
縮小城鎮與農村之間的差距。盡管我國正在逐步取消城鄉二元結構,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但是目前城鎮與農村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農民的待遇明顯比居民低,社保的替代率低。這就使得農民對承包地不敢輕易流轉或選擇短期暫時流轉,這也是影響農民拿出農地長期流轉的積極性。
3. 政府積極建立發展農村土地長期流轉需要的中介力量
政府應該積極探討規范土地流轉市場,以立法的形式保證流入方,流出方的根本利益,例如可以建立土地流轉保障金制度,預防農村土地在流轉過程中出現的承包方改變土地用途而損害地質、中途退出等傷害農戶利益的現象;大力招商引資,發展鄉鎮企業,建立農業基地,把農民吸引到企業基地上班;完善農村農地金融,大力推進農地取得資金融通,農地改良資金融通,農地經營資金融通,為農村集體土地長期流轉創造條件。
三、結語
我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明確確定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鼓勵和支持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集約化經營的程度不斷提高。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工作結束后,預計會有更多利好土地流轉的政策出現,土地流轉模式也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積極鼓勵探索新的土地流轉方式,巨大程度提高農村經濟發展,這也是我國目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EB/OL].中國農業新聞網,2014-11-21.
[2]丁秋菊.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2006(03).
[3]蘭世惠.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機制完善和制度創新[J].土地問題專欄,2009(02).
(作者單位: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